王曉榮
摘 要: 以研究新課程教材為載體,領會新理念的精神實質,挖掘歷史課程資源,能做到高屋建瓴。
我縣高中新課改實施5年時間,總體情況良好,有部分教師已經很好地樹立起了課程觀,以課程主人的身份積極地參與到新課改的教學氛圍實踐中來。他們不僅正確把握了課改精神實質,而且已具備了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能夠吸取教材的精華,用欣賞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它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詮釋課標,整合教材,讓教材為其所用,他們的寶貴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我通過聽課、調研,深切地體會到傳統教材觀念在部分教師頭腦中仍然根深蒂固,有的教師還抱著“教材至上”的觀念以及“忠實”地執行《教學參考書》的方案,強調知識點的落實,強調學生記憶基礎知識,仍然發大量的練習題及配套作業讓學生去做,搞題海戰術等。另外,在近5年的實踐中,執教者在實驗過程中,還遇到不少的困難及困惑,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將會直接影響新課改的效果。通過調研分析后,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標及課程各模塊的教學內容整合,重構歷史教學體系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235-01
一、分析現狀,比較整合
首先,學生知識的缺失,存在著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的不足。新課標要求學生有較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適應高中歷史的專題教學。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教學并不重視,學生的知識漏洞比較多,該掌握的知識沒有完全掌握或一知半解,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盡管遇到各種困難,但是課改的步伐沒有因此而停止,廣大教師仍然以積極的心態,飽滿的熱情付諸實施,穩步推進。至于教學進度緩慢,課時不足,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內容重新整合以重構歷史教學體系,合理取舍以強化主干知識。其次,新課標編寫體例新穎,古今中外貫通,縱橫交叉聯系,材料豐富,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存在不少問題,教材按新課標精神編寫,有些地方沒有體現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在文字表述上缺乏連貫統一,學術概念多,不少地方還缺乏條理性,整體內容太多等。例如:“小農經濟”、“自然經濟”、“封建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概念和關系沒有很好的處理,給人以散亂的感覺,這些都增加了教學和學生理解的困難,使師生形成了模糊的思想認識。在新課改的實施中,教師既是學生的學習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課程研發者,因此,課改的成功與否,教師理念是起主導性的作用。
二、緊扣課標,突出主線整合
《歷史I》就以人類政治活動發展主線為線索,精選能夠反映一個歷史時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歷史性政治變革、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來作為學習內容。在進行教材處理時,可分二步:(1)確定專題的主線或核心。如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其主線反映二千多年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與發展的過程。(2)根據課標的“學習要點”和“教學活動建議”,擬訂各課的重點和難點,以便突出主線。
三、以分析典型案例整合提取主干內容
高中歷史案例教學法,使一種以課堂教學為依托,以師生對課程內容的獲取、選擇、分析、處理來拓展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課程核心內容為途徑,是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的歷史教學常用方式。案例的應用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更為廣闊的的平臺,這里主要解決的是培養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提煉核心內容和信息的方法,結合課程內容,多渠道、多途徑、多角度對課程所涉及的內容信息、材料、資源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提煉、形成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分析和處理模塊材料的能力必然會大大提高。
四、注重基礎,貼近時事整合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由此可見,遵循時代性、基礎性是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必須精選貼近現實生活的需要。
五、加深理解、擴容整合
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將古今中外大量的歷史圖片、圖表、文字、文物等收集起來,制成多媒體演示課件,這不僅將大量的資料呈現給學生,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材料集中,簡單準確,省時省力,豐富多彩的,學生也是感興趣的,可以就此引導學生大量搜集網絡信息,并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引導學生探究,以落實教學目的。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史料外,還要引導學生養成收集史料的良好習慣。史料的搜集過程也是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過程,寓教于無形。比如電影《南京》、《鋼琴家》等,課堂教學時間決定了這些好的影片不大可能都觀看,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觀看。 通過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使我們能夠看到它在解決常規教學中所存在一些問題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提倡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更不是所有內容都必須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學中切不可一味地追求“高技術”,誤認為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課就不是一堂好課。 總之,要求教師靈活多樣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新課標提出以前,教材是課程實施的惟一資源,教材處于教學的中心地位,要求學生背教材、記教材,教師是在“教教材”。在新課標中,提倡“用教材”,就是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實現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課標更好的服務于教師、教材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客觀的、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要注意那些主觀的、情境化的個人知識、生活經驗,著眼于現實生活經驗,以教師自己的學識和經驗來分析處理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整合教材內容及教育資源的共享利用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