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升
摘 要: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經常、全面、系統地研究學生,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前提。教師應當認真落實新課改理念,面對現實,講究策略,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多一些等待和傾聽,創造性地利用教材,重視有效講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因材施教;研究學生;深度學習;分層次;有效講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巴班斯基在《教學過程最優化》中明確提出,經常地、全面地、系統地研究學生,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前提。當前,農村初中學生數量相對較少,留守兒童的比例卻較大,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也不盡如人意。面對現實,要想使我們的數學教學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真正有效乃至高效,必須樹立學生意識,講究策略,因材施教,研究學生,講究方法,提高效率。
一、落實新課改理念,提升專業素養
打鐵還須自身硬。能否上出好課,首先取決于教師自己對課的理解。一個人的成功是他能力的延伸。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必須整體把握教材,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很多時候,我們要把自己作為一個學習材料的學生,去發現其中對于學生來說可能存在的難點與問題。日常教學中,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些問題或知識點忘了交代或未交代清、
交代完全,學生作業就會出現較大面積的錯誤。比如,一些多解題或分類討論題。其實,這是因為對學情缺乏研究。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名學生,這是每位教師的教學追求。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本著追求有效教學的信念去設計、去實踐,才有可能演繹出一節又一節的好課。
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我們應通過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數學的本質。
“同學們,下一個提問誰站起來回答,老師獎勵100元。”2015年5月7日下午,在南京師范大學一堂講座上,為了打破“有問無答”的“窘境”,授課教授當場掏出了皮夾。這位張銘老師是鼎鼎大名的“海歸”,2013年底由國家“千人計劃”引進。張銘教授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時坦言:“作為老師,我特別喜歡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起來,大家來一場思維的碰撞,碰撞后才能得到提升。這比掌握知識更重要。”他的話,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三、提問要分層次
課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一個人對一件事的興趣,或者說對一個工作的興趣,就是由許多次成功的感覺累積起來的。學習也是如此。我們對班級學生的層次應該了然于胸,把每一個問題交給適合的學生回答,對于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十分重要。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就感來源于自己一次次正確的回答,一次次被表揚,一次次被欣賞。現在,農村初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厭學,怕學數學,隨著年級的升高呈上升趨勢,主要是基礎差,學習能力薄弱,缺乏成就感。
四、重視有效的講授
研究學生,就是在教學設計時多從學生實際出發,要讓我們的講授更有針對性。現在,出現一種不正常的聲音,一堂課教師最多只能講15分鐘,甚至有的學校規定只能講10分鐘。有的學校自賣自夸可以“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實,一個班級或一個年級學生的智力水平,學業基礎根本就不可能在一個層級上,“清”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嗎?教學,教學,有教有學。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片面夸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能是害了學生。
在新授課時,雖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讓學生體驗成功,鼓勵學生享受成功,但少不了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獲得成功,仍然需要教師對概念、定理、法則等教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流的教師,才能教出一流的人才。如果只是讓學生一味“自主”,那就像游覽美麗的黃山,少了導游,所得必將是很有限的,甚至費時費力。試想,如果真的什么都可以讓學生“自主”,那么還有那么多初中生爭著上省示范,高中生搶著上985、211嗎?“憑良知做事,用常識質疑,這是我的常態。”李鎮西說。
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熱愛什么的過程。我們一定要變“學科為本”為“學生為本”,因材施教,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多一些等待和傾聽,講究策略,深入實際,努力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我們的教學,我們的中考復習,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一定要多研究學生,多研究教材,如果學生的計算都不過關,教材都沒有學好,還談什么高大上?我想,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有效乃至高效。
參考文獻:
馬小為,龐彥福.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模式[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