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從而使剛接觸生物學科的初中生降低對于未知的畏懼。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增加學生的熟悉度,從而更好地使生物學科契合新課標要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
生物學科作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在傳統的教學
中,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教學內容聯系實際,一味強調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記憶,不注重聯系知識的實際意義,造成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興趣逐漸降低甚至消失,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注重生物教學的生活化,提升教學效率。筆者依據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學經驗,對于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初中生物作為一門全新的學科,是學生以往未曾接觸過的,為了讓學生更快地接受生物教學,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以學生熟悉的知識進行教學,增強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熟悉程度,降低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恐懼。教學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更快地進入教學環境中,教師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教學情境中,能讓學生自然而然感受教師教學的知識。由于生活場景在教學中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有效激發,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生物知識的奧秘與新奇,從而更加關注生活中生物知識的體現。教師在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以及與教師、學生間的交流,使學生逐步體會到生物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從而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促進學生學習。例如,教學“生物變異”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那么,你們在生活中見過與之相反的現象嗎?”從而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想象與回味。這樣的提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回答說:“我鄰居的哥哥個子長得很高,但是他的爸爸媽媽個子都很矮。”還有的學生說:“我有一個姐姐長得很黑,但是我阿姨和叔叔都很白。”這樣讓學生自己發現基因變異在生活中的體現,使學生對于生活中的生物知識感覺到奇妙與神奇,從而使學生對于生物產生強烈的探究欲。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生物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生物知識的教學用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來講解,讓學生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生物的身影,親身感受、體驗生物的奧秘。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就需要教師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生物現象,之后將其有效呈現在課堂教學中,將生物知識巧妙融入生活化問題的解決中。學生對于生活化問題有切身的感受與體會,因此,容易將感情融入教學問題的解決中,能有效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平常生活中,夏天天氣炎熱時,爺爺奶奶都喜歡在樹蔭下乘涼,因為樹蔭下比房屋里要更加涼爽。教師可以將這一現象與生物知識相聯系,樹蔭下更涼爽,是因為植物本身具有蒸騰作用,植物通過水分的蒸騰轉變成水蒸氣,水蒸氣的蒸發會吸收熱量,從而大樹周遭的熱量被水蒸氣帶走了一部分,所以,在大樹下乘涼要比在房屋里乘涼更涼快。還有,在夏天,大家都喜歡往地面上灑水,也是利用這一生物原理,使水分蒸發吸收熱量,從而降低房屋中的悶熱。教師通過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對生物知識進行講解,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作業及練習的生活化
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的作業及練習中,要擺脫傳統教學模式所采用的題海戰術,將練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將理性認知與感性體驗相結合,從而使學生發揮自身的學習積極性,投入到生物問題的解決中。因此,在布置練習時,教師將學生的知識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并且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例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課題,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完成練習作業。學生通過了解學校和家庭附近對于環境污染的現象、分析污染原因,環境污染對于生物生長的影響產生切身體會,并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討論,完成研究報告。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對于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形成深刻認識,有助于學生保護環境意識的培養,能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并且通過小組合作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集體意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生物作為我們生活環境中時刻接觸的學科,教師要善于運用生物的這一特點,提升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的感知、喜愛與好奇,從而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明海.初中生物實現生活化的教學途徑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
[2]趙慧敏.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5(23).
[3]高中知.關于初中生物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快樂閱讀,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