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語言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交流工具,是語音、詞匯和語法而構成的一定體系,用以表達意思,交流思想,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藝術設計語言是在日常語言的基礎上,藝術設計人員運用藝術手段刻畫形象、傳達思想、表現情感,熔鑄成富有形象性和視覺感染力的藝術作品。當今社會面臨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已經不是以前文化相對獨立和思想比較隔絕的時代。文化的概念也相對得到了拓寬,是包羅萬象的、氣象萬千的、無所包的的人類知識的總稱。在21世紀,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對視覺藝術的演變和發展也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研究方向。本文研究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的新型設計藝術語言的形成。
關鍵詞:設計語言;新媒體;創新;互聯網
具有時代特征的設計藝術語言創新模式已現雛形,而文化的多元化、跨學科的交流與發展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設計藝術語言作為全球文化母體上的一個分支,其表現狀況必將受到所處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符合時代要求的設計藝術語言研究注重的是多元化的共性,是關注在設計藝術領域的大背景下可以跨學科、跨文化、跨語言、跨民族的方式來研究不同生活形態下共生共榮的語言特征及其方法,其表征必然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而設計藝術語言真是這一濃縮文化的縮影,是對創造具有時代感的設計語言的一種全新演繹。
一、基于“多媒體時代”的時代背景
“君子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傳達信息需要“載體”。載體便是“器”。我們稱之為“媒介形式”。可見、可聞、可復制、可傳播。從遠古媒體到傳統媒體,再到新媒體,其器物形式延綿翻新:口耳、烽火、飛鴿、甲骨、竹簡、絲帛、紙宣、電波、電視、互聯網。那么互聯網之后呢?從《易經》“原始反終”的道理來看,又會回到“口耳相傳”的采信模式。當今時代又是信息傳播的盛世,大眾、分眾、微眾的三級傳播方式并存,傳統模式、網絡媒體、交互式媒體的三類媒體形式共謀。平面設計處在這樣一個多媒介時代中,更應該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藝術語言來引導和利用這樣的媒介形式。
隨著電腦在每個家庭中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不出門盡知天下事,同時網絡的及時性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媒體不僅更加快速方便,而且成本也更加低廉。紙媒的衰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已是必然趨勢。這個時候的紙媒只有技術革新尋求與新媒體合作來尋求共贏才能保留在歷史舞臺中的一席之地。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每一天都會有新的應用新的媒介出現,這在傳統媒體時代幾乎是不存在的事情。并且隨著手機功能的強大,微博、微信的產生,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已經從新媒體時代跨越到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代言,每個人都掌握了自己的話語權,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們的語言構架也在網絡媒體時代悄無聲息的發生了變化。這是紙媒根本無法企及也無法改變的事實,也是歷史發展所做出的選擇。
所以在網絡時代的現代的藝術語言從設計創意到表現形式,進入了一個新的語言模式層面,這種變化可以說是一個時代性的變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設計藝術語言結構創新,所涉及的文化多元化與跨學科、市場需求的多元價值取向,是構成新時期語言設計是否能真正實現融合再造的關鍵因素。其發展進程直接受益于這種全球化的發展,通過多元文化的視角來探索和研究我國藝術設計語言的表象特征是當今設計文化研究的趨勢。多角度探索符合時代特征的藝術設計語言表現方法及其構成規律,構建多元文化背景下設計語言與全球文化共生再造的創新途徑,也進一步推動了設計語言的創新。
二、探索“變革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互聯網時代的進程中隨著用戶的增多和高科技軟件的普及,漸漸地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網絡,也把在網絡中產生的詞匯和語言帶到了日常生活中。網絡語言的興起得益于網絡、短信這兩樣需要鍵盤來操作的信息溝通工具,鍵盤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它通過雙手或者拇指去“擊打”來完成的。而筆寫工具呈現的則是運用工筆一筆一劃書寫完成的,它是“手寫文化”。由于書寫工具的不同,鍵盤文化雖然相對便捷,不過容易產生歧義,優點是可以輸出文字和圖案相輔相成的表意符號,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書寫方式,也間接地改變了語言結構,產生了新穎的網絡語言結構。
語言不是固定不變、僵化的東西,語言與語境融合成為一個整體,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被賦予新的含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設計藝術語言的結構已經在新媒體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設計藝術語言在學術層面上尋找依據,探求新時期設計藝術語言在異園文化基礎上的演變,通過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概念、研究內容上的創新假設,強調該研究需站在全球文化的高度,大膽地摒棄與融合,并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待和定義設計語言在全球性和本土性的異同,不能將之簡化為沖突和矛盾,而是在多遠框架下的共生和互補,亦是實現新文化環境下設計藝術語言融合與再造的可行途徑。為構成設計藝術語言在全球文化溝通和重建中的話語地位,建立我國設計藝術的文化責任與設計藝術語言空間的創新探索,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平臺。
三、結語
在當今網絡迅猛發展和傳播媒介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設計語言面臨著新的契機與變革。為了保持設計藝術語言的長久發展,不斷變革新的設計方法與設計思路無疑是首選。但當我們面臨新型文化時,如何保持藝術語言的本質特色又能被更多的受體群眾所接受,是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的。
作者簡介:吳旭東(1978—),男,甘肅蘭州人。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