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國家教育部極力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美術教學與美術欣賞逐漸受到更多關注。很多高校陸續完善了美術欣賞課程體系,明確了美術欣賞的重要性,力求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提升高校學生的美術素養以及人文修養,有效推動中國素質教育的進程。本文以高校美術教學為視角,對美術欣賞在其中的運用進行幾點探析。
關鍵詞:美術欣賞;高校美術;運用
引言
美術欣賞是高校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高尚情操、綜合素質的重要陣地,因此高校美術教師必須要守住這塊陣地,充分利用它的優勢和作用,開發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美術欣賞中不斷成長,不斷獲得相關的美術信息,提高自身的美術修養與美術造詣。在高校開展美術欣賞課程的過程中規,教師應該將培養學生的獨立欣賞能力作為導向,以促進高校美術教學的健康發展為目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一、美術欣賞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學生能夠透過作品感受到作品的形象層與形式層,最終體悟做作品的內涵和本質。優秀的美術作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往往都是潛移默化的。作品就是創作者傳遞自己創作思想以及人文情感的媒介,隨著美術欣賞教學的推進,作品的藝術語言、藝術形式,會更加生動,理性內容也會更加豐富,創作者的各種情感以及美學思維都會以這種物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和欣賞作品,感受其中的人生哲學、時代精神等等,當學生對這些內容有所感悟的時候,他們的心內會變得更加充實,審美結構會更加完整,當然審美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2.陶冶性情大學生的高尚情操
作為審美主體,大學生在不斷的審美欣賞中,其性情與心靈都會受到感染和熏陶,審美情感會逐漸豐富,經常參加審美欣賞,對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著名畫家達芬奇所描繪的“圣母形象”十分深入人心,在學生欣賞這些圣母形象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母性的端莊、慈愛與純潔、溫暖,并對這些品質產生美好的向往。而梵高的《播種者》,在欣賞這幅作品的時候,可以體會信心、自信、陽光、希望。通過欣賞這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學會的人格會更加完整,情操會受到熏陶,美術素養以及人文修養都會得到提升。
3.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大量的研究中發現,通過美術欣賞等活動,能夠培養美好情感,健全人格,甚至會提高人們的情商。因此,它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必然的促進。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人文精神確實,道路倫理滑坡,人際關系淡漠,處于這樣的時代,高校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人文修養建設迫在眉睫。這正如賈柯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中所表現的符號化人物形象一樣,沒有表情、沒有性格,情感世界一片荒漠,而在高校美術教學中應用美術欣賞,能夠將藝術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能夠幫助學生在具有了扎實專業功底的同時,有能夠具有一顆善良、健康的心靈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才是21世紀的大學生作為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求。
二、美術欣賞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把握作品的時代特征,深入體會不同時期作品的審美趣味
藝術創作的最突出特點就是時代性,在不同的時代,社會背景不同,文化結構不同,人們的創作思維也存在明顯差異,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反過來展現著這個時代的美術創作傾向以及核心思想。而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時代欣賞,其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內涵也會不同,這正是美術欣賞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比如:同樣以人物為體裁進行創作,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與米開朗琪羅所的《大衛》、拉斐爾的《雅典學派》等美術作品的創作更加關注自然與人、自然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同時也將藝術與科學進行了結合。美術作品是藝術人文理想的展現,從中可以欣賞到他們的價值肯定。以上作品具有鮮明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藝術氣息,在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教師先介紹時代背景,并講述這個時代的美術創作特點,之后引導學生依據作品創作的時代特點,體會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中傳達的思想內涵,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以及審美能力。
2.把握作品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體會由此所引發的視覺文化心理的差異
在運用美術欣賞的時候,教師還應該關注到不同國家作品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性,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導致藝術審美習慣與形式都不盡相同,這種不同也引發了人們的欣賞與認知方式差異。因此不同國家的美術作品,即便是在同一個時期,其所表現的美術思想與特色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欣賞古希臘雕塑與建筑的時候,要從古希臘人重視形象、數理和諧、宗教信仰的方面入手,此時古希臘的建筑都是嫻靜典雅,莊嚴肅穆的。而與其相對的歷史時期,中國正處于東周春秋戰國時期,該時代作為典型的美術歷史作品,非東周洛邑城莫屬,此城象征著東周河洛文化以及都城建設的杰出成就,極具戰國時代的藝術色彩,展現了當時君王一同天下的決心與霸氣,也展現著中國古代美術創作的造詣,中國的建筑講究和諧、比例以及秩序,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時候,教師必須要基于文化差異之上,引導學生去體會不同國家美術創作的不同,從不同的文化視角切入,深入分析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所形成的美術作品背后的一系列深層文化心理特征,讓學生結合作品反復體會由此而導致的藝術家視覺心理的差異。
3.深入把握作品與藝術家的關系,避免“見物不見人”的現象
美術作品是一種意識物化的精神產品,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生命體驗以及審美思想等等,這些基本都是與藝術自身的經歷、成長環境以及情感氣質等因素有關,所以在進行美術欣賞的時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做到“知人知畫”,避免發生“見物不見人”的情況。
比如:當我們欣賞清初“四僧”中八大山人的繪畫作品時,如果不把作品與畫家“金枝玉葉老遺民”的身世聯系起來,很難理解其中的“墨點不多淚點多”背后,是因為社翟易主帶來國破家亡的深重苦難,也體會不到所謂剩水、敗荷花、怪石的背后內涵,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去了解創作者當時的處境,學生則會獲得更深的體悟,體味出八大山人內心深處的那份凄楚、孤寂、沉郁、無奈與絕望交織的復雜心理,感受到他在畫面之外的深遙寄托。這樣,欣賞者便會與畫家達到一種深層次的溝通和精神的遇合,從中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
結語
總之,在高校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明確美術欣賞的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合理的運用美術欣賞,充分發揮美術欣賞的價值,以其推動美術教學的發展創新、學生的整體發展,以及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文跡.美術欣賞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5(10).
[2]胡玉匯.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技校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J].職業,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