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備麗

一、引言
在二/外語學習者運用目標語進行寫作時,被動語態的使用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本論文應用語料庫語言學方法對本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2009EFL)和美國報紙語料庫(Los-Angeles, NYT, washpost)之間的不同差異進行研究。本論文所使用的工具是WordSmith4和Antconc。
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分析,結果表明本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2009EFL)和美國報紙語料庫(Los-Angeles, NYT, washpost) 在被動語態的使用上具有顯著差異。
二、文獻回顧
被動語態是英語中一個很重要的語法項目,對中國學習者而言是一個難點。到目前為止,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被動語態習得的研究并不多。國內關于被動語態的研究大多只在理論層面上,或只在研究作格動詞時有所涉及。具體來說,國內研究多是對英、漢被動語態進行對比分析,以找出兩者的相似和不同,而使用語料庫的研究方法來對中國學習者的被動語態的習得情況的研究仍很欠缺,陳萬霞(2002)曾使用中國學習者語料庫對中國學習者的被動語態的習得做過研究,但是沒有與本土語料庫進行對比研究。
國外研究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者被動語態習得的極少,如Yip(1995),但他研究的只是假被動式(pseudo-passives),且研究對象只限于臺灣學生。
三、理論框架
本文的理論框架是二語習得理論,該理論強調外在環境因素對語言習得效果的重要性,同時否認先天因素的影響。但作者認為先天因素也是應該考慮的影響語言習得效果的因素之一,只不過在大多數語言習得者中,先天差異微乎其微,所以環境論主要是在不考慮先天差異的前提下,強調注意學習者的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語言習得的影響,分析各種外部環境變量對習得成果的起作用的大小。起初,在“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的基礎之上,環境論的觀點是,一種語言就是一套獨立的行為習慣,學習掌握某種語言的過程就是培養一種特定的行為習慣的過程。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就是在培養新的語言習慣(即第二語言),在形成新習慣的同時要擺脫和避免舊的語言習慣(即母語)的干擾。最近,“文化遷移模式”是環境論隊伍里提出的一個新觀點。該理論的觀點是,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會受心理上和社會文化同本族語者之間的差異距離的影響。社會距離的概念是學習者作為一種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與操另一種語言的社會群體的接觸,心理距離是指學習者作為個體所受到新的一種語言文化對自身心理或情感的影響。這些被看作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社會和心理因素形成了“文化遷移”的內容,即學習者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新的語言文化的過程。文化遷移還有許多內容,第二語言習得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的熟練程度取決于他們向目的語遷移的幅度。
四、研究方法
本論文用了兩個語料庫,分別是本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2009EFL)和美國報紙語料庫(Los-Angeles, NYT, washpost)。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是WordSmith4和Antconc。
關于被動語態的使用,首先使用Antconc的正則表達式計算美國報紙的語料庫中被動語態使用的頻數,結果為689次,再用同樣的方法計算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被動語態的使用頻數,結果為434次。然后用Wordsmith的Wordlist工具,計算美國報紙語料庫的總的形符數,結果為202507個。再用同樣的方法計算英語學習者語料庫總的形符數,結果為176328個。最后再使用卡方檢驗,計算出P值,看結果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
五、數據分析
由上表可知,美國報紙語料庫和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在被動語態的使用方面,計算得出的卡方值約為27.76,由此得出的P值<0.05, 所以結果具有顯著差異。由此可見,中國英語學習者在進行寫作訓練時,被動語態使用不足。所以,教師需要指導學習者在學習第二外語時,充分認識并遵從英語句式的結構特點,適時多用被動語態表達,從而使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表達更加地道。
六、結語
本論文從被動語態的使用情況著手,對美國報紙語料庫和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之間的不同差異進行研究。運用Wordsmith和Antconc工具以及卡方檢驗,最后結果表明這一個維度的差異具有顯著性,美國報紙語料庫和英語學習者語料庫的語料構成也存在明顯不同。同時表明,中國學習者在進行寫作訓練時被動語態使用不足。希望本研究也能給英語的教與學提供一定的啟迪和建議,從而讓學習者更好地學習英語,也讓英語教師更好地從事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Yip,V.1995.Interlanguage and Learnability:From Chinese to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