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科寧
(鄭州城市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2370)
茶思維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倡導與發展模式研究
趙科寧
(鄭州城市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2370)
茶文化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凝聚了傳統儒釋道三家思維的精華,對人們的思維和行為具有引領和指導的作用,能夠洗滌人們的心靈,提升人們的修養。在當代,高校思想教育中,應該積極引入茶思維,充分發揮茶文化的和諧、中庸、清雅等思想,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本文以茶思維視角,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發展進行幾點分析研究。
茶思維;大學生;思想教育
大學生思想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到學生思想境界以及思想覺悟,對其未來的學習與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充分借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茶思維,促進學生心理與身體的健康發育,使其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為當代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1.1 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經過歷代的傳承,茶文化成為了一種特殊文化形式。在從事茶事活動的過程中,人們更渴望追求那博大精深、意境深遠的茶文化知識。茶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有關于茶道、茶德、茶學以及茶藝表演等諸多內容,因此,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這些特殊的元素也組成了內容豐富的茶文化。茶文化對勤儉節約有一定的詮釋,在追求精神享受的過程中,人們更渴望通過知識來提高個人修養,提升道德品質。茶文化中涵蓋的關于道德教育與思想教育的內容,因此對于現在大學生思想教育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了確保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標準,讓大學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學生的個人行為有一定的準則和標準。茶文化追求一種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這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在對學生講述真、善、美理論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有所依據地去學習知識,確保學生能夠從本質上認識到勤儉節約的好處,并不斷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矯正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1.2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根據市場調查表明,從現在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指數評估表中不難發現,大學生由于心理承受著過大的壓力,因此呈現消極對待學習和工作的態度,這也與大學生本身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由于在學習期間沒有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形成了畸形的學習態度和處事方法,這對學生的日后發展影響十分巨大。具有一定茶文化功底的大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其中的指導性教育思想,不斷完善個人品格,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成為社會型和實用型人才。茶文化中不僅僅包括對學生德育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教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遵從儒家的處世理念和思想,讓學生形成感謝自然萬物、尊重自然法則的心理。學生在遵從茶文化中和諧理念的同時,漸漸形成了適合自身的處事態度和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品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斷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矯正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1.3 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內涵
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需要逐步完成,教師應以學生個人基礎為出發點,在不斷提高學生個人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茶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確保學生在這個經濟發展的社會中,不被紙醉迷金的利益所影響。現在社會發展迅速,有一些大學生貪圖玩樂,因此造成了道德素質的缺失,忽略個人品質修養的同時,在大學校園中形成一種腐敗的奢靡之風。為了能夠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需要不斷引進茶文化中的指導思想,確保大學生可以在簡單質樸的環境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利用知識填滿精神世界的空缺,才能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讓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2.1 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教化作用不理想
茶文化中具有十分明顯的教育意義,在以“重德、尚和、崇檢、貴真”為核心理念,注重對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情操。為了確保發揮茶文化的實質教育,也為了讓大學生能夠在思想建設方面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首先,需要解決關于茶文化德育教育功能解釋不全面的問題,由于在進行專業茶文化課程教授的過程中,大學生只是簡單的了解了基礎的茶文化知識,并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探究,這對學習完整的茶文化內容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讓大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十分枯燥,而無心去學習;其次,大學生為了應付諸多考試,而沒有更多時間去學習茶文化的基礎課程,因此,茶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
2.2 茶文化德育課程的設置不合理內容淺薄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元素,茶文化在被引入大學課堂以后,出現了諸多實質性問題。首先,在茶文化課程安排方面出現明顯的不合理情況,由于在進行理工類、藝術類或文史類教學的同時,沒有特定的茶文化德育課程的知識傳授項目,因此學生只能通過單獨學習以茶文化為主的課程內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專業的課程;其次,在開展茶文化課程時,由于沒有以學生為中心,所以無法發揮其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教師在開設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課程時,需要兼顧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不應單純地講述初級茶文化知識,而需要制定完整、系統的教學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德育知識水平和個人修養。
2.3 茶文化德育課程的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
由于茶文化德育功能首次進入高校,所以教師在進行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課程時,教授方面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述、學生記錄的方法為主,學生沒有投入全部的學習熱情,因此茶文化德育功能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以茶文化為基礎的知識體系變化多樣,教師在課程開展方面無法全面進行課程教授,需要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對知識進行補充,才能更加生動形象的講述茶文化知識。總之,傳統的教學方法勢必對茶文化教學產生一定的阻礙,削弱了學生學習茶文化的興趣,讓學生無法真正了解茶文化德育的魅力。
3.1 深入挖掘茶文化的精神實質發揮其強大的教化作用
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由于其文化內涵深厚,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十分值得現代人去學習,因此非常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在開展茶文化課程教學當中,需要確保教師本身對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才能在開展課程教學過程中及時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需要聘請專家學者進行專業性的探討活動,并制定出完整的以茶文化為基礎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順利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的同時,確保學生可以學習更為系統且實用的茶文化知識。教師應最大限度地講述茶文化德育課程,成功改變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利用課堂開展教學模式,讓學生形成基礎的學習框架,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茶文化學習方法,才能理解深層次的茶文化精神。
3.2 因材施教合理地開設茶文化課程
為了確保每一位學生在學習茶文化德育功能課程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保證學生不會淪為分數的奴隸。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道德品質,也為了讓學生了解茶文化知識的真正魅力,在開展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課程教學當中,課程內容的設置需要以學生為出發點,確保每一個知識模塊都能夠被學生所接受,并讓學生有選擇的學習課程,才能最大限度地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對有一定茶文化基礎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學習難度,讓學生在不斷努力中掌握更為基礎、實用的茶文化知識。教師采取這種因材施教的辦法,也需要因人而異,由于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以及好感度有所不同,因此,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茶文化的好感,才能順利開展茶文化教育課程。
3.3 吸收新媒體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手段
現代化網絡教學手段日益成熟,高校在開展不同課程教學當中,可以適當的采取多媒體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多種教學手段下完成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任務。由于教師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全新的視角觀看茶文化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茶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茶文化的豐富內容。教師利用播放圖片、音樂以及視頻影像資料的方式,講述茶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的同時,讓學生能夠通過個人的不斷努力,使自身所儲備的茶文化知識體系逐步完善,獲取更多有益的知識。
3.4 積極組織茶文化德育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校園氛圍
為了有效地保障學生提高個人思想道德素質,高校要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德育教育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實踐的方式了解更全面的茶文化知識,并且可以以團隊或小組的方式討論更為完整的茶文化內容,例如:開展茶文化知識競賽活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活動,或者聘請專業的、有聲望的導師講述茶文化知識,還可以在高校開展以茶文化德育課程為主旨的博物館參觀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也讓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與茶文化有關的藝術展覽,了解茶文化德育教育的特殊意義。
文章從三個部分針對茶思維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當代高校大學生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借助茶思維的優勢和作用,全面推動我國思想教育的進行,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及興趣、愛好,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更好的發揮茶思維的作用。
[1]孫琳,魯石.傳統茶道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探討[J].福建茶葉,2016(6):197-198.
[2]賀賢春.茶文化對于西藏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實踐活動的促進作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6):233-234.
[3]徐興全.我國茶道文化對傳統思想教育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6):287-288.
[4]王靜.茶文化與茶歷史在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關聯效應[J].福建茶葉,2016(6):379-380.
[5]胡芬芬.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1):184-185.
[6]賀賢春.茶文化對于西藏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實踐活動的促進作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6):233-234.
趙科寧(1976-),男,陜西長武縣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