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記》是我國第一部成體系的專門闡述音樂的著作。《樂記》中記錄的不是音樂的技法與譜例,而是音樂的功用,是因為音樂在我國古代特殊的歷史地位,近十年來對于《樂記》中音樂美學的研究涉及成書問題、思想體系、“和”的范疇、音樂的功用等等。
【關鍵詞】《樂記》;研究;音樂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69-02
2006年至2015年十年中,關于《樂記》中的討論音樂美學思想的,排除不符合的論文,有近45篇。
一、《樂記》的成書年代及其作者
《樂記》的成書年代有四種說法:(一)郭沫若認為《樂記》是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做,依據是:一是《隋書音樂志》所引沈約《奏達》中“《樂記》取《公孫尼子》”,二是張守節《史記正義》“其《樂記》者,公孫尼子次撰也”。(二)丘瓊蓀《歷代樂制樂律校釋序》“公孫尼子原有二人,一為儒家,春秋戰國時人;一為雜家,漢武帝時期人,此人的思想與荀況呂不韋諸人接近因而掇拾儒家經典及以上諸家之說而為《樂記》,自屬大有可能”認為《樂記》是漢武帝時期公孫尼子所做。(三)《樂記批注》附錄《關于樂記作者與成書》認為《樂記》成書于西漢河間獻王劉德及其手下以毛生為代表的一批儒生。(四)認為《樂記》一書是經過漢儒加工潤色后的理論著作,成書年代定位漢初。
二、《樂記》篇目的理論邏輯順序
(一)《樂本》樂的生成與其本質。(二)《樂論》《樂禮》強調禮樂的辯證關系。(三)《樂施》禮樂政治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樂化》從個體角度,音樂對于人心的教化作用。(四)《樂情》作樂的原則;《樂言》不同的樂音對于人的情性的對應關系。(五)《樂象》對人的道德特性進行了描述。(六)《魏文侯》《賓牟賈》《師乙》是問答式的談話,將前八篇的主張道理應用在了具體的評論之中。整個十一篇已完整地構建了一個音樂美學理論體系,亡佚的十二篇主要是對樂的實踐技藝的理論總結,“德成為上,藝成為下”,因此可能未被收錄。
三、《樂記》思想體系
(一)《樂記》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是關于人的哲學,關注人的生存意義與境界,儒家最終的追求是成人,同時,儒家認為人的情感的抒發是藝術之為藝術的根本存在。
(二)道家對于《樂記》的影響。老子主靜,“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反對為追逐欲念,而無限擴張,從而有損人的自然本性。《樂記》對此,批判地接受,“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對于外界的干擾而帶來的欲望,要節制與控制,而不是全盤否定。“樂由中出曰靜,禮自外作故文”《樂記》論動靜還是在強調靜態,音樂通過心之動產生,達到與天地同和之后,必然要回歸靜態。
莊子“物化”說,“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樂記》反對人化物,人的本性靜受到外物的影響,就會被物化,從而追逐欲念,從而使本性滅絕,到了人化物時,就會進入大亂之道。所以時時要反躬,回歸靜的本性,不喪失人的自然之性。
四、《樂記》中“和”的思想
(一)自然之和:大樂與天地同和,體現了儒家所謂最完美的音樂,是一種超越音樂本身直達天地宇宙的德音。自然之和體現的是多樣性的統一、是和而不同、動態的和。(二)心靈之和:儒家的心靈之和是情感的中庸,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感。音樂之和來自心靈之和,同時也能促進心靈之和。制樂要受到情與理的制約即倫理道德的制約成為禮樂。(三)社會之和:包括禮樂之和,樂是內心情感的表現,禮是外在的節制,樂被仁義規定,受到禮的節制。禮是為了社會中的等級關系區分明確,而樂是為了融合人們的感情。所以說禮樂要互相節制,相輔相成。
五、《樂記》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樂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一)音樂的本源。儒家認為人心是平靜的,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產生心動,音即是心動產生的,世界萬物普遍聯系,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聯系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是唯物主義的觀點。
(二)音樂的分類。將音樂劃分為了三個層次,“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心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而波動產生內在情緒,在外就表現是音,這是生理固有現象,是構成音與樂的基礎;“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不同的聲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組成有規律的變化,就形成了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各種音相互應和,構成曲調,與樂器舞蹈配合,就形成了樂。
(三)音樂的等級劃分。認為君臣民、平民、君子應該加以區分,各在其位,各行其是。
(四)音樂與禮。《樂記》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但單單靠樂是不夠的,還需禮的配合,“禮節民心,樂和民性”,“樂者,通倫理者也”先王制樂“非以及口腹耳目之欲”是為了教化人民懂得善惡,使他們走上正道。
六、音樂思想的哲學思考
(一)樂的政治功用。1.《樂言》“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表明樂能夠影響人性,不和諧的樂會使人心智煩亂,不利于社會和諧。2.“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表明,聲音之道與政通,音樂能夠反映社會情況。3.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表明音樂具有教化作用。
(二)樂的倫理功用。1.“禮”“樂”并舉,“樂”是人內心發出,能使人平靜。“禮”由外在表現出來,使人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2.“禮”“樂”配天地,天地即自然規律,有不可改變性、永恒性、客觀性。
(三)樂的修身功用。1.“仁近于樂”“仁”與“樂”有相似的性質,“仁”也包含著和諧的性質,通過樂的修身,使仁成為一種內在的道德規范,其目的也是協和人與天的關系。2.“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強調通過樂來達到自己的德行兼備。
(四)樂追求的境界。1.樂者所以象德也,樂者德之華也,樂只有擁有德才能真正發揮作用。2.樂是仁的體現,仁是禮樂的內在核心。最后,《樂記》一方面用仁對樂進行規定,另一方面用樂來實現仁,這正是儒家思想認為樂之美在于仁的體現。
七、《樂記》思想與柏拉圖思想對比
《樂記》重“德”,西方重“法”,兩者的差異導致了兩種文明之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一)音樂的生成。《樂記》音樂的產生由于人心為外物所感而動,長生音樂。而柏拉圖認為音樂的起源是模仿,模仿的是自然界,對比二者,《樂記》重表現,表達個人感受,柏拉圖重再現,再現現實生活。
(二)音樂的形成原則。“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柏拉圖認為音樂的產生是音律的數的比例的和諧。
(三)音樂和政治。二者都有共同的理想,重建秩序,《樂記》明禮樂,柏拉圖以法制正義來完成,但是自古以來,無人能制約皇權,因此,《樂記》“正義論”是有名無實,柏拉圖重建秩序依靠法律,維系了各個階層的平等。
(四)音樂的功用。《樂記》柏拉圖都認為音樂對于個人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柏拉圖相信“單純的高貴,靜穆的偉大”反對音樂的翻新,認為音樂一旦確立,就不會改變,因而城邦也能長久。而《樂記》以音作為制樂的基礎,制定禮儀秩序,能夠移風易俗,教化人心。
八、結語
《樂記》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闡述音樂的文章,因為音樂在我國古代特殊的歷史地位,《樂記》中并未深入音樂內部的規律,而是強調音樂的社會和政治功用,對于《樂記》的研究,始終離不開“禮”,整體來說《樂記》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以輔助統治者統治為根本目的。
近年來關于《樂記》的研究逐年增多,對于其中范疇,概念,功用等有了很全面的解釋,《樂記》中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出其右者很少,所以對《樂記》的研究應該更加深入,我們已經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作者簡介:
段博洋,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