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山偉
摘 要: 考試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嚴格的考試制度,從古到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從考試制度及高考招生體制分析我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 考試制度 高考招生體制 高考改革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考試歷史和嚴格考試制度的國家??荚囀菍逃蛯W習效果進行評價的一種定性測量方法。考試按其功能性質區分有兩種基本類型,其一是合格性考試,合格性考試對考試信度和效度要求較高,如學生的畢業考試、全國英語等級考試、自學考試。其二是選拔性考試,是針對某種選拔目的,對應試者的知識、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選拔性檢測的考試,如公務員考試、成人高考、研究所考試。選拔性考試對考試信度和區分度要求很高,現行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就是選拔性考試,由此看來,選拔性考試對于應試者的競爭程度顯得更為激烈。
一、現代教育與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制度廢除后,中國大地上新型學堂應運而生,現代教育及考試制度走上了歷史舞臺。20世紀30年代中期,我國已有100所現代大學,當時的大學考試招生制度基本上是學校自主命題、自行組織考試、單獨進行招生錄取,考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學校,也可以同時被多所學校錄取。此種考試招生制度一直延續實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
1950年到1951年,新中國的普通高校招生實行分區考試制度。1952年,我國普通高校招生開始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制度,一直延續實行到1965年。1966年到197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制度被“廢除”。1976年10月18日,“四人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時隔十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制度恢復。我國現行的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關注及參與人數最多、管理制度最嚴、組織難度最高的選拔性考試,對公正確定應試考生進入大學學習深造的基本資格,為大學擇優選拔新生提供客觀標準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但由于我國大學教育教學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與生源基數矛盾突出問題,引發無數悲喜愁樂的高考故事和對現在高考招生制度的多樣化評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定終身”等形容說辭和應試教育不良后果的凸顯,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潛質的培養短板,讓熱衷并關心國家考試招生事業的有識之士情懷糾結,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制度恢復40多年來,他們無時不在深入思考并探索實踐著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著力進行著高考招生的考試科目、考試形式、考試內容、錄取模式等改革試驗工作,并取得了成效。
二、我國現行高考招生體制存在的問題
1.高校招生的專業、數量及培養均以計劃型為主,學生畢業全被推入人才市場。一些高校招生、培養過程考慮更多的是學校現有資源的利用,同社會人才市場結合不夠緊密,造成人才過剩。
2.高考在客觀上已經成為走入職場的必經之路,一些學生學非所好、學非所用,上大學,讀碩士、博士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和提高就業層次,學習的內容同工作需求的知識和技能結合不緊密,教育資源浪費較嚴重。影響中學教育導向,不利于人才培養,一考定終生的高考制度構建了中學教育的應試教育體系,學生為考而學,教師為考而教。素質教育在中學教育階段這一最佳時期得不到重視,到了大學不得不從學生文明禮貌、生活習性等基本的養成教育抓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僅靠大學幾年難以完成任務。
3.中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高考壓力大。中學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文化藝術素質、體育運動水平等很難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提高;學生面對高考,精神負擔過重;學生身體、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被動的、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學習的主動性、系統性、創新性不夠,對大學生活適應較慢,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4.錄取的公平性是片面的公平。錄取的公平性體現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種公平是一種片面的公平,由于區域差別,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和享有的教育資源不同,高等教育培養的層次也不同,學生本身存在區域性差異、培養發展目標的區別。同時,中學生對高等學校專業的理解本身就處在懵懵懂懂之中,一些考生填報志愿時對學校、專業的選擇是盲目的,不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和發展。
三、我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1.高考同中、小學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變分數面前為能力面前人人平等,促使中學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方法,從小學開始建立學生終身電子檔案,高考分數同電子檔案內容各占一定比例共同作為高校錄取學生的依據。學生電子檔案要真實反映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綜合素質、個人特長等。高校在專業錄取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特長、個性和志愿,改變過去分數第一、分數至上的錄取原則,這樣對學生考核有點又有面,更加全面、更加科學,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中學生同大學的接觸機會,讓中學生多了解大學及大學的專業設置;在中學開設職業生涯興趣輔導課,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全面培養綜合素質好、個性特長突出、創新能力強的人才。
2.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建立多元化招生體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過去的精英式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精英教育時期享受高等教育的人完全由國家培養,并且按照研究高深學問的模式培養。現在是大眾化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培養由國家和個人共同出資,培養的層次是多樣化的;從全國重點到高職高專,就業的渠道是多樣化的,培養模式也不一樣。因此,我國應對不同培養目標采用不同的試卷、不同的內容,建立一套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的高考招生制度。
3.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高考招生制度:(1)國家放開對學校招生計劃、招生專業的審批,從宏觀上進行指導和提供信息服務。(2)在教學資源的投入上,國家應扶持和培育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扶持急需學科、長線艱苦專業的發展,改革考試、統一錄取的招生方式。(3)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有利于高校選拔優秀人才,有利于維護教育公平。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實行多元化考試入學制度,把選拔考核方式同培養模式、培養方向及今后的就業去向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利于學校選拔優秀人才,又有利于全面考核學。
面對將近1000萬考生的高考招生現狀和國情,需要解決的“深水區”問題還有很多,改革可謂困難重重,任務艱巨。但高考招生事關國家人才培養,事關國民素質提高,事關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不改則萎,改之則興,改革勢在必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繼續全面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求、目標與時間表,再啟高考招生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高考招生事業的輝煌明天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