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風霞
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成人與否與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全面發展取決于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于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說怎樣的話,取決于兒童從父母的言談舉止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環境。”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言傳,就是言教,就是用富于情感的語言進行說服和引導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是時時刻刻的。它貫穿在孩子的生活中,應該說某種程度上它構成了孩子的生活。父母每時每刻都在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所以孩子對錯的認知最早來自于父母。《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于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在溫情脈脈的書信交談中教育他們先做人,后成“家”。傅雷對兒女的愛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這無疑是成功的言教。
《四書·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自身。”由此可見“先修其身”的重要性和基礎性。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則,就很難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子女。曾子,孔子的弟子。曾妻哄小孩時隨口答應兒子要殺豬給他吃,事后,曾子為了實現這個承諾真的殺了豬。“曾子殺彘”的故事通俗而深刻地闡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諾,就一定要守信兌現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因而身教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父母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隨著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想法。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孩子的經驗,如“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法。還有一位“貓爸”,“貓爸”常智韜采用中西結合的教育方式引導女兒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認為教育也可以很溫柔,踩著輕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場圓舞曲,就像貓一樣。這些成功的教育理念,它們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注重家庭教育。
曾國藩認為家庭是人生的根據地,他有句名言:“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一個人能否有成就,有沒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環境決定的。所以曾國藩在世時注重子孫的教育,死后留有遺囑告誡子孫,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后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鉆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后,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后代子孫恪遵先祖遺言,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愿。只有傳承好的家風,才能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這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孩子。那么什么是家風呢?其實家風就是傳統家庭教育。中國家風是通過血緣關系教導后代子弟的重要路徑,其傳承主要通過每代人的言傳身教,也有很多寫成文字傳播下來,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顏氏家訓》”、“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曾國藩家書》、“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等,教族中子弟如何與人相處及待人接物的方法。所以家庭的傳統教育對孩子人格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名門望族、世家門第有深厚的家風,尋常的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家風。“身正不怕影子斜”“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舉頭三尺有神明”等在百姓口中流傳的順口溜,本身就是最樸素的家風的體現。在現代世界強大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面前,家庭教育幾乎是無足輕重的,使得現代人的品質大同小異,很少看出其背后的家族烙印。如果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也能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那么像“我爸是李剛”式的孩子、像“李天一”式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少。
傳承好的家風能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更能促進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深入發掘優良家風家教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扭轉教育觀念,強化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未來負責,為祖國的明天負責。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父母教育學.
[2]《四書·大學》.《曾國藩家訓》.《朱子家訓》.《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