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潔,劉威寧
髕骨骨折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關節內骨折,在全部骨折中約占1.65%[1]。在現代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髕骨功能和髕骨結構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更加重視和關注髕骨在膝關節活動中的生物力學功能[2]。髕骨的臨床療效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非常重要,而術后康復護理是重要環節之一。尤其是循證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院在髕骨骨折的康復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將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髕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滿足髕骨骨折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惡性腫瘤、精神障礙等患者。隨機將100例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9.1±4.8)歲;27例為粉碎性骨折,23例為中橫斷骨折。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49.8±4.2)歲;30例為粉碎性骨折,20例為中橫斷骨折。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兩組均采用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治療,固定效果穩定,術后未選擇石膏固定。
1.2.1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協助患者選擇平臥位,適當抬高患肢,在膝蓋下放置軟墊,并選擇水袋放置在膝關節,改善局部炎癥和疼痛。術后應詳細告知患者康復鍛煉的作用和意義,出院時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堅持進行肌力和膝關節鍛煉,并定期復查。
1.2.2觀察組循證護理在上述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首先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收集相關的康復問題,對患者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之后利用書籍、互聯網等方式對循證問題查找相關資料,探討和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最后實施循證護理措施。具體的循證護理內容如下。
1.2.2.1循證問題髕骨骨折出血量較大,存在比較顯著的腫脹、疼痛癥狀。對于年齡較大的髕骨骨折患者,其平時的活動量都不大,術后更容易發生靜脈血栓,對康復造成影響[3]。術后患者活動受限,同時疼痛影響患者的鍛煉積極性,降低康復效果。
1.2.2.2循證支持通過冷療能讓損傷部位局部溫度降低,減少相關炎性產物,如組織胺釋放,能有效改善局部水腫和脹痛[5]。在外科手術后,大約26%的患者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膜損傷是引起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術后疼痛無法活動,手術創傷、麻醉以及肥胖等因素也可能導致下肢靜脈血栓。髕骨作為機體內最大的籽骨,一旦出現骨折,則應及時進行復位和內固定治療,通過早期功能鍛煉能有效促進關節面的恢復,降低關節黏連、肌肉纖維化、髕骨關節炎的發生率 。
1.2.2.3護理干預對策①如果患肢存在顯著腫脹和疼痛,則應采用冷敷處理,進行皮膚牽引,鼓勵患者活動,加強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改善末梢血運狀況。②術后應加強保暖措施,防止冷刺激所引起的靜脈痙攣和血流緩慢。加強主動和被動股四頭肌、踝關節運動,加快靜脈血液回流速度,預防下肢靜脈血栓。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對膽固醇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告知患者多喝水,保持排便通暢。③術后1周可以選擇超短波、紅外線等物理方法來改善局部腫脹;術后第2天開始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術后2~4周,指導患者開展肌力和關節活動度鍛煉;術后4~6周進行負重鍛煉,讓關節穩定性有效提高,強化肌力;術后6周可以拄拐行走,術后7周則應練習自行行走。患者在開展以上鍛煉時,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鍛煉強度則應以患者耐受為宜。
1.3臨床觀察指標①功能評價采用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HSS)相關標準:在術后8周時,選擇術后關節活動度評價系統來判斷膝關節恢復情況[3]:膝關節彎曲121°~140°,能主動伸直或者過伸則判斷為優;膝關節彎曲101°~120°,能主動伸直則判斷為良;膝關節彎曲90°~100°,被動伸膝能達到正常則判斷為可;膝關節彎曲小于90°則判斷為差。②選擇護理服務評估表來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表的總分為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1.4統計學分析選擇SPSS 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和等級資料分別選擇t檢驗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6.00%(48/50),對照組為82.00%(41/50),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694,P=0.007),見表1。

表1 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觀察(n=50) 例(%)
2.2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8.00%(49/50),對照組為80.00%(40/50),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653,P=0.008),見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觀察 例(%)
在我國老齡化人口數量快速增加以及交通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髕骨骨折的患者人數也越來越多[4]。髕骨骨折作為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關節內骨折,術后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在術后康復護理中如果護理干預不合理,則可能引起行走困難,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行動。所以在髕骨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護理中,為其提供科學和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于促進疾病康復、改善預后非常重要[5]。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11],在髕骨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中,在對腫脹和疼痛進行消除的同時,還應加強早期功能鍛煉[6-7],對血液循環進行改善,對下肢靜脈血栓和褥瘡進行積極預防,進而對術后并發癥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8]。循證護理作為臨床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科學護理方法,在對疾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的同時,根據臨床實際提出循證問題,通過總結護理經驗[9-10],并查閱文獻,制定最佳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提高護理對策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護理內容更全面、科學,全面滿足患者心理、生理需求。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指導能夠加速髕骨愈合速度,縮短骨折愈合時間。髕骨骨折患者術后拒絕鍛煉,主要是因為存在恐懼心理,并不是關節損傷無法活動。因此在康復鍛煉前應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向患者詳細講解康復鍛煉的作用和長期制動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讓患者的不良情緒有效緩解,提高康復鍛煉的依從性。指導患者及時開展合理的鍛煉,鍛煉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活動量大小應合理。本研究中觀察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6.00%(48/50),和對照組82.00%(41/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694,P=0.007)。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8.00%(49/50)與對照組80.00%(40/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653,P=0.008)。本研究結果與陳勇等報道類似[11],采用循證護理能讓髕骨骨折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顯著提高。
總之,為髕骨骨折患者提供循證護理能促進其關節功能恢復,讓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1] 沈元新.循證護理在髕骨骨折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9):3279-3280.
[2] 龍先慧.循證護理在髕骨骨折60例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24(5):634-635.
[3] 李玉蘭.循證護理用于髕骨骨折患者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2(26):92.
[4] 鄭靜,楊愛玲,莊茗,等.循證護理在膝關節粘連松解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6):773-774.
[5] 許冬萍.臨床護理路徑在髕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4):86-87.
[6] 楊莉莉.經皮微創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圍手術期護理[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12(3):72-73.
[7] 徐紅燕.護理干預對髕骨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J].醫院管理論壇,2016,33(9):43-45.
[8] 蔡麗麗.護理干預對髕骨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5):250-250.
[9] 李艷.淺析髕骨骨折術后的康復護理[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9):121-122.
[10]陳秀宜,張華燕,洪翠玫,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髕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華夏醫學,2015,28(3):71-73.
[11]陳勇,劉靜梅,李虹,等.護理干預對髕骨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