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濱
[摘要]目的分析68例腰椎退變性腰椎患者的影像學特征。方法將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期間手術治療的68例嚴重的腰椎退變性疾病病例納入研究對象,使用GE1.5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MRI檢查,分析其Modic改變和改良Pfirrmann分級系統特征。結果68例病例中,腰椎終板Modic改變有:Ⅰ型16例,Ⅱ型23例,Ⅲ型1例,無Modic改變28例;改良Pfirrmann分級系統評定:4級1例,5級10例,6級27例,7級20例,8級10例。結論在本組病例中,對于腰椎退變性疾病,Modic改變與椎間盤退變改良Pfimnann分級之間有明確關聯;Modic Ⅰ改變的改良Pfirrmann分級無明顯差別。
[關鍵詞]Modic改變;改良Pfirrmann分級;腰椎;影像學改變
腰椎退變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腰痛、神經根痛、下肢無力、踱行、癱瘓等,其并發癥有腰椎椎間盤突出、腰椎椎管狹窄及腰椎退變性滑脫等。Modic改變是指脊柱MRI圖像中椎間盤終板下骨質的一種信號改變,反映了脊柱退變性疾病中椎間盤終板下的骨質病變。改良的Pfirrmann分級系統,從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強度、后方纖維環內外側纖維信號差別和椎間盤高度三方面綜合反映病變。本次將本院68例手術治療的嚴重的腰椎退變性疾病病例納入研究對象,對其影像學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期間手術治療的68例嚴重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納入研究,其中26例腰椎滑脫,13例腰椎管狹窄癥,29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分別采取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椎體問植骨融合或者后外側融合、單純開窗減壓髓核摘除等手術方法;男23例,女45例;年齡23~76歲,平均(58.3±14.6)歲。對研究對象進行手術前MRI影像學分析。
1.2方法
影像學檢查方法:對研究患者采用MRI圖像檢查,使用GE1.5T磁共振掃描儀(產地:美國,型號:NMR SMARTTracⅡ)。
1.3影像學評價方法
1.3.1Modic改變的評價標準Modic改變分為三型,即:Ⅰ型(炎癥期或水腫期),Ⅱ型(脂肪期或黃骨髓期),Ⅲ型(骨質硬化期)。
1.3.2 Pfirrmann分級系統評價標準
采用Griffith等設計的改良的Pfirrmann分級系統,從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強度、后方纖維環內外側纖維信號差別和椎間盤高度三方面綜合反映分級情況,為1~8級,即:1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輕度呈均勻亮白高信號,與腦脊液信號相當,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明顯,椎間盤高度正常;2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呈高信號(高于骶骨前脂肪低于腦脊液)或髓核內有水平裂隙,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明顯,椎間盤高度正常;3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呈高信號(低于骶骨前脂肪),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明顯,椎間盤高度正常;4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呈中度高信號(比外層纖維環略高),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不明顯,椎間盤高度正常;5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呈低高信號(等于外層纖維環信號),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不明顯,椎間盤高度正常;6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呈低高信號,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不明顯,椎間盤高度減少<30%;7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呈低高信號,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不明顯,椎間盤高度減少30%~60%;8級:髓核及內層纖維環信號呈低高信號,后方纖維環內外側信號差別不明顯,椎間盤高度減少>60%。
1.4統計學方法
影像學評估工作實行雙盲,由兩位骨科副主任醫師執行。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和x2檢驗,以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Modic改變情況
68例病例中,存在腰椎終板Modie改變有40例(占58.82%),Ⅰ型改變16例(占23.53%),Ⅱ型改變23例(占33.82%),Ⅲ型改變1例(占1.47%)。各類腰椎病變Modic改變特征,見表1。
2.2改良Pfirrmann分級系統評價結果
4級1例(1.47%),5級10例(14.71%),6級27例(39.71%),7級20例(29.41%),8級10例(14.71%)。因選取的患者腰椎退變程度相對較重,故無改良的Pfirrmann分級1~3級的病例。見表2。
2.3病變節段ModicN:變和椎間盤退變改良Pfirrman分級的關系
68例患者中,無Modic改變的患者28例,改良Pfirrman分級為4~8級,分級之間存在差異(x2=25.571,P<0.05),6級所占比例最高;Ⅰ型Modie改變16例,改良Pfirrmann分級僅有6~8級,且無差異(x2=0.125,P>0.05);Ⅱ型Modie改變23例,改良Pfirrmann分級為5~8級,分級之間存在差異(x2=7.435,P<0.05);Ⅲ型Modic改變僅有1例,病變節段改良Pfirrmann分級為6級,未做統計分析;退變性腰椎疾病患者Ⅰ型、Ⅱ型Modie改變及無Modie改變之間的改良Pfirrmann分級有顯著性差異(x2=21.515,P<0.05),其中:Ⅰ型與Ⅱ型Modie改變的改良Pfirrmann分級無差異(x2=3.932,P=0.269),Ⅰ型Modie改變與無Modie改變的改良Pfirrmann分級有顯著性(x2=15.551,P=0.004),Ⅱ型Modie改變與無Modie改變的改良Pfirrmann分級有顯著性(x2=12.330,P=0.015)。見表3。
3討論
腰椎退變的實質是關節軟骨發生退變,繼發以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質增殖性的一種關節病變。退變性腰椎疾病可引起腰椎間盤病、腰椎椎管狹窄、腰椎失穩、腰椎退變性滑脫等并發癥,其臨床表現主要為:下腰痛、神經根痛、下肢無力、踱行、癱瘓等,是困擾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導致患者患該疾病的因素較多,主要因素有:年齡(高年齡)、限制性工作體位和震動、風寒潮濕環境、其他因素(遺傳、腰穿、轉移癌等)。MRI圖像特點具有:灰階成像、流空效應、三維成像、運動器官成像?;译A成像使病變同正常解剖結構的關系更明確,能將病變顯現明顯;流空效應使心腔和血管顯影,這是CT不具有的優勢;MRI具有人體橫面、冠狀面、矢狀面及任何方向斷面圖像的三維成像特點,能較好的三維定位病變,而CT難于做到直接三維顯示;運動器官成像不僅能增強心臟大血管成像,同時可獲得動態圖象。可見,利用MRI圖像對退變性腰椎疾病進行影像學分析,具有較高的權威和行性,能全面、充分地將退變性腰椎疾病的病理改變顯示出來。
手術治療退行性變腰椎疾病的方案較多,比如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椎體間植骨融合或者后外側融合、單純開窗減壓髓核摘除等。在所查閱的文獻中,譚兆科等對腰椎內固定手術治療腰椎鍵盤突出合并退變性腰椎疾病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內固定手術治療退變性腰椎腰椎疾病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提出了手術中應注意的事項,為相關臨床醫師手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疾病分享了科學的寶貴的經驗。呂喬等采用Dynesys動態內固定與融合術對退變性腰椎疾病進行治療,并比較分析該兩類手術的療效。
Toyone等發現退變性腰椎疾病患者存在Modic改變,且其發生率較高(19%~59%),常見為Ⅰ型和Ⅱ型,其他型較少見。此次研究的退變性腰椎疾病,病情較重,無手術禁忌癥,均符合手術適宜癥,Modic改變發生率為58.82%,其中Ⅰ型和Ⅱ型所占比例較高,Ⅲ型較少,且Ⅱ型改變較Ⅰ型改變多。
改良Pfirrmann分級系統分級較細,能將所有病例均納入各分級中,但其對椎間盤高度進行評價時,由技術人員依靠專業知識判斷,不同人員對標準的把握不一致,很大程度上存在主觀性。因此,此次研究為了更科學合理的對退變性腰椎疾病進行影像學分析,將Modic改變與椎間盤退變改良Pfirrmann分級系統相結合地進行統計分析。此次研究結果表明:退變性腰椎疾病患者Ⅰ型、Ⅱ型Modic改變及無Modic改變之間的改良Pfirrmann分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退變性腰椎疾病患者Ⅱ型Modic改變和無Modic改變的改良Pfirrmann分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型Modic改變的改良Pfirrmann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該種結果的原因可能為:退變性腰椎疾病患者Modic改變與Pfimnann分級系統為兩種獨立的評估方法,其評估標準不同;退變性腰椎疾病種類較多,常見有腰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腰椎不穩)、腰椎退行性側彎和椎間盤源性腰痛等,而本研究的退變性腰椎疾病僅包括了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癥三類,因此此次研究存在樣本量不足情況,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做到擴大疾病種類覆蓋范圍、增加樣本量,進而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