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平 伍存生 張金艷 陸曉風
摘要:[目的]探索構建水稻超高產群體的栽培技術。[方法]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分析不同插植密度對超級稻“Y兩優900”,性狀的影響。[結果]試驗對無效分蘗的控制效果不顯著。不同處理對葉片數沒有影響。試驗各處理都取得了較高產量,處理3產量最高,達到了920.7kg/667m2。產量從高到低依次順序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5、處理1。[結論]單位面積的總穎花數與產量成正相關關系,構建合理的目標群體是超級稻超高產的攻關方向。“Y兩優900"采用1.2萬蔸/667m2的插植密度,更容易形成超高產群體。
關鍵詞:超級稻;密度;超高產群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3-0001-03
袁隆平院士領銜實施的農業部超級稻超高產攻關項目,在全國36個省市開展了超級稻百畝片超高產攻關,2014年單產達到了15.4t/ha。灌陽縣是袁隆平院士超級稻攻關項目的協作攻關縣,在2014年取得了14.17t/ha的高產。為進一步提高超級稻攻關產量,2015年灌陽縣開展了超級稻不同插植密度田間試驗,探索不同插植密度超級稻的群體性狀,為構建超高產群體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在廣西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進行,海拔350m,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3℃,無霜期286d,年均日照時數1400h,年降雨量1570mm。試驗田位于灌江東岸,排灌方便,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耕層30cm。前作為綠肥,綠肥鮮產3000kg。
1.2 試驗材料及設計
試驗水稻品種為“Y兩優900”。試驗設5個處理,全部采用寬窄行人工手插。處理1密度0.8萬蔸,667m2,規格(63.4cm+20cm)×20cm;處理2密度1萬蔸,667m2,規格(46.6cm+20cm)×20cm;處理3密度1.2萬蔸,667m2,規格(35.6cm+20cm)×20cm;處理4密度1.4萬蔸/667m2,規格(27.6cm+20cm)×20cm;處理5密度1.6萬蔸,667m2,規格(21.6cm+20cm)×20cm。每蔸插2粒谷種。小區面積21m2,隨機排列,3次重復。為便于各小區能獨立擱水曬田,試驗田深開環田溝,重復間深開排灌溝,溝溝相通,小區間壘土埂,土埂上扎尼龍,小區外設保護行。
試驗田于3月24日播種,塑盤半旱式育秧,低拱架覆蓋尼龍防寒,4月21日移栽,移栽秧齡3.8葉。試驗按“水氣平衡栽培技術”管水_引,各處理當莖蘗達到15萬苗/667m2時,及時擱水曬田,其它田間管理按超級稻攻關栽培技術實施。
1.3 調查內容
記錄各處理的生育期。每處理定10蔸禾苗,每7d調查葉齡、莖蘗動態。收割前,每小區取樣3蔸,進行室內考種。分收各小區,稱干谷重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莖蘗的影響
在統一栽培管理下,處理5莖蘗于5月10日率先達到15萬苗/667m2,進入擱水曬田期。各處理依插植密度的遞減順次進入擱水曬田期,最遲的處理1,于5月19日莖蘗到15萬苗/667m2,與處理5相距9d。不同處理達到莖蘗高峰值的時間相同,都在6月4日達到莖蘗高峰值。莖蘗峰值隨密度增大而增加,處理1莖蘗峰值為20.4萬苗/667m2,處理5莖蘗峰值為34.9萬苗/667m2。單位面積的有效穗隨插植密度的增加有增加趨勢,適度密植能顯著提高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成穗率隨密度增加有下降趨勢,但各處理成穗率普遍較低,最高的處理1為61.1%,最低的處理5只有51.4%。說明試驗對無效分蘗的控制效果不顯著(見表1)。
2.2 不同處理對生物性狀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葉片數沒有影響。隨插植密度增加不同處理的株高有降低的趨勢,處理1比處理5高5.2cm。生育期隨插植密度增加有減少趨勢,處理1生育期155d,處理5生育期152d,相差3d。差異來自營養生長期(見表2)。
隨密度增加有效穗有增加趨勢,但當有效穗增加到17.04萬穗/667m2,增加幅度顯著減少。而穗粒數則隨密度增加而顯著減少。在有效穗增加和每穗粒數減少的綜合作用下,密度從處理1增加到處理3時總穎花數達到最大值,密度繼續增加總穎花數逐漸下降(見表3)。
結實率隨密度增加略有下降,千粒重受密度的影響較小。各處理的結實率都達到90%以上,千粒重達25g以上,顯著高于種子審定公布的指標。
試驗各處理都取得了較高產量,處理3產量最高,達到了920.7kg/667m2。產量從高到低依次順序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5、處理1。對試驗小區產量進行方差分析,不同處理間產量存在顯著差異。對不同處理間產量進行比較,處理3與處理4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與處理2之間產量差異顯著,與處理5、處理1之間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處理4與處理2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與處理5、處理1之間產量差異顯著。處理2與處理5、處理1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見表4)。
3 小結與討論
(1)一般研究認為高產水稻群體單位面積有效穗對理論產量貢獻率最大。因此,在一般的高產栽培中,往往把提高單位面積有效穗作為高產攻關的主要措施。本試驗結果證明:有效穗和每穗粒數不是同步增加的,有效穗的增加伴隨的是每穗粒數的減少,單純的提高有效穗不能實現超級稻的超高產。單位面積的總穎花數與產量成正相關關系,構建合理的目標群體,努力提高總穎花數,才是超級稻超高產的攻關方向。
(2)成穗率高,是高產群體的基本特征之一。但試驗各處理的成穗率并不高,最高的處理1只有61.1%。其主要原因是南方稻作區,氣溫上升,分蘗發生迅猛;降雨時間多,擱水曬田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從本試驗的結果來看,莖蘗達到15萬苗/667m2開始擱水曬田,時間稍遲了一點。將擱水曬田時間進一步提早,同時強化分蘗肥的“促、控”措施,完善“良種、良法、良田、良態”技術的配套應用同。努力將分蘗成穗率提高到75%以上,是我們今后著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3)隨密度的增加,株高降低,生育期縮短,間接對稻谷產量產生影響。本試驗各處理間株高和生育期的差異并不顯著,如何應用這一變化來指導構建超高產群體還有待進一步試驗證明。
(4)試驗中處理3產量最高。因此,“Y兩優900”采用1.2萬蔸/667m2的插植密度,更容易形成超高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