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洪
村史館可以撫慰市民鄉愁
■王 洪
文化設施是記錄歷史的一種有效載體。在學者眼中,村史館是鄉村的文化自覺;在村干部眼中,它是告別貧困、記住艱辛的見證;在村民眼中,它是留存家鄉氣息之地;在游子心中,它透著鄉愁的味道。村史不僅是當地生產力發展、生活習慣演變的記述,更是讓村民產生認同共鳴和情感共融的載體,成為農村新型社區文化建設的一部分。
上海最大的市場村——閔行區九星村,在發展村級經濟的同時,2015年創建了九星發展陳列館。在2200平方米展廳中,采用傳統與科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圖片、文字、視頻和實物模型,全面展示了九星村的發展歷程。這個村上世紀90年代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走上“以市場興村”之路,自2003年起蟬聯上海市經濟實力百強村第一名,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同步提升。陳列館全方位地展示出九星輝煌發展史,讓大家了解和知曉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城市化背景下,地處上海近郊的九星村因地制宜,大力實施“市場興村”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歷經多次征地后僅剩的1307畝非農建設用地上,創建了中國最大的村辦市場——上海九星綜合市場,打造出了“一個村就是一個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孕育出了“堅韌不拔、勤奮好學、自主創新、求強務實、勇立潮頭、敢于爭先”的九星精神;以及當今的轉型升級改造,九星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激發起參觀者對上海農村改革和發展典型的贊嘆和驕傲。
不僅是農村,在城市和社區,同樣可建造留有歷史記憶的村史館。上海曹楊新村是建國后本市第一個工人新村,現有3.2萬戶住戶、10萬人口,成為總計200萬平方米的大型成熟住宅區。它作為申城標志性市民新村,曾接待過150多個國家政要和旅游團隊。如今只要走進曹楊新村的村史館,蝴蝶牌縫紉機、萬寶牌冰箱、金星牌電視機、三五牌臺鐘……凡是上世紀80年代典型的新村家庭布置,在這里都能看到。而藏品提供者都是居民,他們把自己使用和收集的物品貢獻了出來,所以村史館能吸引市民和參觀者近悅遠來。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完整保留農村和社區的歷史文化遺存,再現曾經的歷史面貌和真實內容,是每一個城市文化建設都會遇到的課題,也是保留城市記憶和鄉愁的重要事宜。基層的街鎮歷史,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本土文脈,保留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市一級的文博展館,也需要創建最基層農村和村居委會一級的陳列室,來更加全面地保留本土文脈的歷史淵源。而坐落在市民家門口的村史館,可以讓市民近距離、多渠道了解上海歷史文化的變化,留住每個人心中的城市記憶,有一種歸屬感和懷舊感,讓更多的青少年和旅游者,從中更直觀地了解本土文化演變的過往今昔。
上海一些社區和村級組織,都有過創建社區歷史文化陳列室的案例。閔行區多個社區和鄉鎮,這幾年依托社區居民和企業的收集,通過文物專家指導,以地區歷史文化陳列館形式,系統完整地建成多個保留地區發展變化實物載體的陳列館。它把相應地區從明代初年至今的人文風貌,通過豐富的實物展品和圖片資料,真實呈現在人們面前,成為受地區市民歡迎的,進行地區傳統教育、彰顯愛國主義情懷的新載體。
閔行區江川街道通過創建老閔行歷史文化陳列館的形式,系統完整的建成一個保留地區的實物載體,把這個地區無論明代初年至今的人文風貌,無論是上世紀30年代閔行老街的繁華,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四大金剛”為代表的重工業基地成就,全部通過圖片和實物展示,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陳列館開辦后每天人流如織、門庭若市,得到眾多市民的贊揚和踴躍參觀。閔行老鎮素有“小上海”之稱,歷史上曾因開設“米行”而得名;上世紀50年代末,閔行作為上海大規模開發建設的一個工業基地,地區面貌隨之發生巨變;上世紀80年代起,老鎮逐步進行改造和開發,其歷史面貌隨之消失,隨著地區現代化、城市化迅猛發展,使得原有的民俗文化遺存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如何更好地傳承地區文化財富,利用好有效的歷史文化財富,江川街道在聽取市民意見、進一步發展地區文化中,創建了老閔行歷史文化陳列館。這就是為了留存歷史、繼承傳統、弘揚文化、激活思考,挖掘真實的歷史記憶告訴今人,保護完整的歷史遺存留給未來。現在建造起來的老閔行歷史文化陳列館,總面積達到420平方米,分為申江門戶、水陸要津;農商云集、經貿重鎮;群賢畢至、書香傳世;見證奇跡、共建偉業等四大板塊。通過85件實物、113張圖片、5個模型,生動再現了宋元時期至今“老閔行”的地理、歷史、商貿、人文等情況。陳列館中亮點頗多,尤以近代人文歷史見長。比如第三個板塊中的“救國塔”頗為引人關注,是1928年5月“濟南慘案”的消息傳至閔行鎮,社會各界利用拍賣日貨所得款項,在滬閔南柘英石路路中央建造的“救國紀念塔”。陳列館中還有不少的石碑,包括橫瀝河的開河碑、章程碑,建于道光年間的度門寺碑等,記錄當時的經濟建設和民生情況。陳列館除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而來的史料外,展品中也有不少本土市民草根藝術家們的傾情奉獻:如參照85歲地道“老閔行人”張文華繪制的閔行老街圖畫,制作而成的閔行老街實景沙盤;根據清代“閔行才女”李媞所寫的贊美本土風景詩歌《申江十景》;也有地區書畫協會會員們對歷史原貌描繪的書畫作品等等。創建老閔行歷史文化陳列館,注重走市民路線,面向社會征集史料,里面的100多件珍貴實物和照片全部來自社會征集和市民捐獻,包括出生在老閔行、上海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喬榛也捐出自己家族創作的書畫作品。這些市民捐贈的歷史文化遺存物品,真實反映幾十年前老閔行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極具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擴大了地方歷史文物資料的覆蓋面。江川社區通過創建歷史文化陳列室,把上世紀30年代閔行老街的繁華,及新中國成立后,“四大金剛”為代表的重工業基地成就,在歷史保留建筑“項宅”里全部陳列出來,保留這里曾經的歷史文化,讓后人知曉當時的歷史,傳承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坐落于閔行吳涇鎮市民體驗中心內的吳涇歷史人文陳列館,2014年8月建成并對外開放。陳列館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吳沖涇古貌”,第二單元“鶯竇湖風情”,第三單元“塘灣街記憶”,第四單元“走進新時代”。四個單元展示吳涇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農耕時代,近百年來區劃多變的歷史。自古,這里“地居黃浦江濱,水旱無憂,農勞于耕,女勤于織,村舍連阡,炊煙錯落,有俗厚民醇之致”。這里曾是糧棉生產基地,又盛產蘆紋土布,人們樂耕勤織,民生安寧。這里也是人才輩出,大多志在造福桑梓,看重的是安逸的田園風情和豐富的文化遺存。這里也曾經遭受天災人禍、日寇鐵蹄和人間滄桑,但是人們追求幸福的意志從未磨滅,共建家園的傳統代代薪火相傳。自從這里建設吳涇工業區,原有的田園世界日新月異。尤其是跨入新世紀,這里城市化建設迅猛興起,著名高校遷入,高科技園區崛起,人口驟增,經濟社會快速轉型。今日的吳涇,變得更加和諧,人們的幸福感越加充實,共建可愛家園的豪情日益勃發,激發了吳涇當地農民,還吸引了落戶吳涇的紫竹高科技園區以及交通大學、華東師大和東海學院的大學生們走進來觀看,在共同回憶吳涇、用心修復歷史人文的記憶中,感慨過去,共同面向未來新的前程。
筆者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和內涵當中,要新增建造村史室、地區人文陳列室等傳承本土文脈、記錄前行歷程的文博設施,從社會最基礎的層面做起,通過不同特色的村史館和社區人文陳列館,來告誡人們和廣大的青少年群體,始終不忘初心,時刻牢記過去,更要珍惜當下,讓城市和廣大的農村地區,更加有激情的溫度和文化底蘊的積淀。□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原閔行區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