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區農經課題調研組
金山區鎮級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情況調研
■金山區農經課題調研組
為全面深入了解全區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現狀,分析當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促進全區創新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手段和監督機制,全面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近期,由金山區農經站牽頭組成的課題組,深入鎮、村、組就本區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
近年來,金山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府有關文件精神,把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工作作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來抓,認真加強監管。
(一)“三資”基本情況
2016年農村集體資產統計年報顯示,全區9個鎮1個工業區總資產為255.45億元,其中鎮級總資產205.61億元,占全區農村集體總資產的80.46%;總負債為183.81億元,其中鎮級總負債147.58億元,占全區農村集體總負債的80.29%;凈資產為71.64億元,其中鎮級凈資產58.03億元,占全區農村集體凈資產的81%。
全區100個鎮級企業固定資產共計26.88億元,其中經營性固定資產10.55億元,非經營性固定資產16.33億元。貨幣資金13.07億元,債權81.56億元,債務14.86億元,庫存物資44.46億元,集體投資20.19億元。截至2016年底,全區鎮級集體實現總收入8.46億元,扣除生產經營支出和管理費費用,鎮級集體經營收益-9462.53萬元。其中,全區有集體經營收益的企業30個,占30%。
(二)“三資”監管方式
1.機構設置。2013年,金山區根據滬府辦發〔2012〕63號《關于本市進一步加強鄉鎮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意見》和金府辦發[2013]25號金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區農委《關于本區進一步加強鎮級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實施辦法》等文件要求,各鎮(工業區)由原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變更為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鄉鎮集體資產監督和管理職責,對鄉鎮集體經濟組織重大項目投資、大額度資金使用、資產運作、收益分配等進行審核。
2.人員配備。各鎮(工業區)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般由鎮黨委書記擔任主任,鎮財政所、農發辦、經管中心、規土所等為成員單位。鎮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鎮經濟管理事務中心,一般由鎮經管中心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并配備1-2名兼職工作人員。
3.運作模式。各鎮(工業區)經濟管理事務中心負責農村集體“三資”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導和監督農村集體資產規范管理,負責農村集體經濟運行統計分析、農村“三資”監管平臺和農用土地信息平臺管理等。
4.監管情況。目前,全區100家鎮級農村集體企業全部納入市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并按季度由專人負責將財務數據上傳至監管平臺。2015年,根據市農經站的工作要求,金山區進一步完善了平臺內鎮級農村集體固定資產及合同管理的相關數據,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全區鎮級農村集體資產的信息化監督管理。
這些年,金山區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工作進行了許多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而言,監管工作還不同程度存在認識不到位、制度不落實、運作不規范、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最終損害集體和群眾利益,需要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一)監管機構不統一
雖然各鎮(工業區)成立了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但現在的鎮級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存在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現象。據調查,部分鎮成立相關資產聯社或資產經營公司,由專人專崗負責本區域內農村集體資產統一監管和運作。但大部分鎮的資產監管一般是經濟管理事務中心下屬的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以及城建辦、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文廣中心、勞動保障所、市容所等部門多頭管理;由于各部門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在履職過程中存在重復、缺位或越位等問題。
(二)監管機制不健全
1.資金管理不到位。對農村集體的自有資金、社會捐贈資金等,管理非常松散,坐支或賬外結算的問題突出,資金核算不完整,甚至存在著公款私存等違紀違規現象。
2.資產管理不規范。未建立完整的資產管理臺賬,特別是對集體投資建設的公益用房、倒閉后的集體企業資產、社會捐贈資產等,未納入會計核算賬戶登記管理;有的資產購建時手續不全,使用多年仍在賬外;有的房屋資產產權不明;有的辦公設備等資產輕易購置,隨意處置,賬實不符。
3.資源管理不完善。經過多輪對外承包后,對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林地、魚塘等自然資源,不進行資源清查,對于資源性資產的位置、類別、地籍類型等情況登記不夠規范,造成農村“三資”底數不清,底子不明,管理混亂,有的改變了性質,有的資源價值縮水,有的甚至長期被私人無償占用等。
(三)資本收益不公開
對于股權收益,有的以其他費用直接沖抵承包款或租金;有的收取后,私自保管,長期不報賬。有的資本收益使用無計劃,存在著“小金庫”和“寅吃卯糧”的現象。
(四)資產處置不合規
一些集體房屋、土地、林地、水域等資產和資源的開發、承包、流轉以及處置時,存在程序不合法、過程不公開、收入不入賬或少入賬等問題。尤其是合同簽訂和文書檔案管理方面問題突出,有些合同要素不全,條款不明,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對等、不全面,有的甚至沒有書面合同。在履行合同時,存在隨意更改、終止、延長合同現象,甚至對合同等重要文書檔案不歸檔管理。
(一)“三資”監管意識不夠強
部分政府相關部門對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重視不夠,是造成“三資”管理不規范的思想根源。一方面,普遍存在重完成任務、輕監督管理的思想。另一方面,有的干部法制觀念不強,認為只要自己不貪污、不多占冒領就行了,個別干部甚至還錯誤地認為,監督就是整干部,致使監督工作停留在形式上。而且現在鎮級農村集體資產錯綜復雜,一些職能部門不想管理,就推給鎮集體資產管理辦公室。
(二)“三資”管理監督不到位
由于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責任不明確、程序不規范、導致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現為:一是個別鎮清理工作不扎實。臺賬登記不全面、不及時,“三資”仍然底數不清,產權不明。二是賬實不符。如在動拆遷中有的固定資產已拆除或報廢的,未及時進行賬務調整,盤盈的資產沒有及時估價入賬等。三是在建工程結賬不及時。有的工程已完工,但未提供有效的決算和審計資料,致使不能及時結轉。四是收支失衡,資產收益管理不規范。非生產性開支過大,費用開支上無計劃,使用不合理,管理滯后等。加之監管系統不完善,相關制度流于形式,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尚停留在資金監管上,資產和資源監管還未落到實處。特別是農村集體工程建設項目,尚未正式納入“三資”管理平臺。《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規定》等相關制度尚未得到有效落實等等。
(三)“三資”管理隊伍不穩定
農經隊伍不穩定,管理力量薄弱。農經人員是“三資”管理的主要人員,但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編問題比較突出,造成“三資”管理人員緊缺。其次,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財務人員素質偏低,也是造成資產和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客觀因素。實際上,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僅靠農經部門,顯然捉襟見肘,必須由政府專門成立機構,形成制度合力,進行跟蹤管理。
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命脈,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村集體“三資”監督和管理,涉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強鎮級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應積極采取措施,確保鎮級農村集體“三資”保值增值,從而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一)強化責任意識

進一步統一各級領導對管理好、維護好農村集體“三資”的思想認識。“三資”管理看起來是業務工作,實質上是政治工作、農村社會穩定工作。在進一步強化部門責任的同時,要強化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把“三資”管理作為黨委、政府謀發展、抓穩定的重要內容,克服少數領導不重視“三資”管理的傾向。應當由鎮主要領導牽頭,分管領導負責,切實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
(二)明確職能分工
各鎮要在鎮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建立相應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業部門,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工作責任制,明確和細化職能部門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的職責。其中:農經部門是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的業務指導部門;財政部門主要對農村集體“三資”履行會計指導服務和財政資金監督;審計部門應將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納入常規審計范圍,建立定期和專項審計制度;紀委監察部門應當把“三資”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依法依規追究責任。各部門應設置農村“三資”專門管理機構及人員,既發揮各自優勢,又密切配合,加大監督檢查和查處力度,嚴肅處理處罰違紀違規行為。
(三)健全監管制度
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各項監管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要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物、以制度管權、以制度管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確保鎮級農村集體“三資”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鎮級應重點建立資產資源清查界定登記臺賬制度、民主公開管理制度、資產處置審批制度、集體資產發包或產權變更評估制度、招標投標制度、債權債務管理制度等監管制度。要制定“三資”管理監督審批程序和責任追究辦法,把“三資”管理的內容和要求納入到鎮級領導班子考核內容。凡“三資”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造成“三資”管理混亂的,要追究相關領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