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岡
美麗鄉村創建既“輸血”又“造血”
——記崇明區綠華鎮綠港村
■呂 岡
綠港村位于崇明區綠華鎮南部,東臨明珠湖,西扼崇西水閘,北依南橫引河,南至桃源水鄉和西沙濕地。區域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10畝。2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634人。
綠港村以美麗鄉村創建為抓手,按照“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的總體思路,一方面優先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利益最直接的問題,重點安排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綜合環境整治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公益性項目,為美麗鄉村“輸血”;另一方面提升綠港村鄉村旅游產業,通過發展“旅游+”,為美麗鄉村“造血”提供支持,不斷深化綠港村新農村建設。
抓好基礎道路建設,新建部分百米以下的農村支路,對橘香園西邊、三華公路東側近明珠湖路、鐵皮石斛種植園北面道路拓寬;提升道路等級,對綠港北路和三綠公路黑化處理,實現全村“三橫兩縱”主干道路全部黑化;道路景觀設計,對新堡路及堡湖路部分路段實施景觀道路改造,提升西沙濕地必經道路景觀整體水平。改造寶島蟹莊的一座橋梁。同時根據村民居住點情況,設置太陽能路燈,方便周圍群眾生活需求。在村公共場所開通無線上網服務,讓游客也能用上免費的無線網絡。
水環境整治:一是對全村80多條鎮、村級河道進行輪疏,2014年美麗鄉村水務部門已對10余條6米以上河道進行了疏浚,剩下河道全部列入2015年第二批河道輪疏計劃,通過提高河道通暢能力,實現鎮、村級河道“面清、底潔”;二是實施生態河道治理,對居民點的河道以及堡北路剩余段實施保塌工程,改造500座水橋,提升河道環境美化;三是實施東明沙河景觀河改造工程,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途徑西沙濕地的一條亮麗風景線。
生活污染防治:針對綠港村主要道路兩旁廢物箱配置少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一定數量的廢物箱并加強主干道路兩旁環境管理;實施建成區域200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有效減少生活污水污染排放。
村容村貌整治:在綠港北路北側設置白色圍欄,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全村農村房屋整體改造項目,第一期通過“穿衣戴帽”對區域內170戶農戶房屋外立面設計統一風格,實現農村房屋凈化、亮化、美化;配合房屋改造實施農戶庭院美化,由設計公司設計造型風格統一、綠化層次豐富的家居庭院綠化,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綠港。
現有村公共服務設施已不能滿足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在新建村委會辦事處,對原村辦事處改造,完善文化活動室、為農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衛生室、閱覽室等服務設施功能,形成融文化娛樂、農資服務、體育鍛煉、衛生保健等為一體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同時為了滿足游客需要設置村級旅游接待中心并新建一個標準化停車場,為廣大游客提供服務便利。
依托靠近明珠湖、西沙濕地4A級景區優勢,突出綠港村鄉村旅游發展優勢,把鄉村旅游作為綠港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支柱產業,推進“旅游+”。
(一)加強農旅結合——接地氣。以現有的農莊和農宅為農家樂,以三園(柑橘采摘園、翠冠梨采摘園、黃桃采摘園)兩中心(崇西垂釣中心、寶島蟹莊釣蟹中心)一基地(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為農場,整合農業和旅游資源,將綠港村全村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開心農場。
(二)加強體旅結合——聚人氣。通過招商引資,在河口果園建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戶外運動基地,定期舉辦各類徒步、騎行、馬拉松等戶外運動和賽事,打造活力綠港。與此同時推進配套項目建設,在三綠公路北側(東段)實施1.4公里生態綠道,沿三綠公路(西段)-崇西水閘-運北路-新建公路打造5公里自行車騎行環道。
(三)加強文旅結合——提底氣。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提升旅游底氣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大力宣傳綠華五種文化,在堡湖路新建一條2.3公里左右的文化長廊,展示橘文化、蟹文化、蟲文化、水文化、根文化;另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在合作南場果園建設一個柑橘文化博物館,把綠華柑橘的發展歷史和柑橘文化結合起來展示,并建設一個以柑橘為主題的小型餐廳。
(四)加強林旅結合——增“林”氣。一是沿三綠公路北側建設18.6畝景觀廊道,通過組團式布局和搭配,形成植物季相、色彩變化與整體種植風貌相協調的景觀廊道;二是利用郊野單元規劃,調整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崇西水閘開放式公園建設,將崇西水閘開放式公園按照星級公園建設,委托上海綠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