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歆悅 張 榮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的南京美麗鄉村建設探析
■江歆悅 張 榮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了“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為農業農村轉型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也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新的動能。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推進的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從提高美麗鄉村供給質量出發,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有效供給,用改革的辦法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地滿足各方主體由“量”的需求向“質”的需求轉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逐步提檔升級、提質增效。本文立足南京實際,將美麗鄉村建設置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進行思考,總結已經取得的經驗和成效、剖析仍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進一步打造南京特色的“強富美高”美麗鄉村提出對策建議。
自2013年以來,南京市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全區域、全要素、全過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都市美麗鄉村、農民幸福家園,美麗鄉村已成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品牌。
(一)注重統籌規劃建設,全域連片分類打造
黨的十八大后,率先提出打造“美麗中國示范城市”,成立了市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確立了空間優化形態美、村社宜居生態美、綠色發展生產美、創業富民生活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五美”建設標準,并出臺了《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綱要》、《南京市“十三五”時期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在整合省市各類資金的基礎上,逐年加大財政扶持力度,2016年市本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達到3.2億元,為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組織、制度、政策、資金等全方位保障。在此前提下,分示范村、特色村、宜居村三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注重“三生”統籌,著力打造精品;特色村重在培育特色產業,彰顯特色文化,打造特色風貌;宜居村重在提升人居環境和公共設施配套完善。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區域、全要素、全過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已建成市級以上示范村及特色村203個、宜居村100個,打造美麗鄉村示范區1800多平方公里。
(二)注重村莊環境整治,著力改善人居環境
將環境整治與生態創建有機結合,廣泛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氣凈的魅力鄉村。依托山形水勢,保護田園風光,維護村莊肌理,避免大拆大建,重點對村莊人居環境進行宜居化、生態化、景觀化改造提升,突出特色村口、便民活動場所、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收運體系、村規民約等“五個一”工程建設,加快實施村莊道路、污水設施、桿線下地、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廁所、停車場、公交站點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對農家門戶庭院、外墻立面進行特色風貌改造,更加突出江南風情和農村氣息。農村環境得到徹底改變,示范村林木覆蓋率達到50%,處處白墻黛瓦、碧水藍天、鳥語花香,顯現出整潔的村容村貌、優美的田園風光。江寧黃龍峴、六合長江漁村等10個示范村獲得中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稱號,江寧大塘金、高淳國際慢城獲得中國最美田園稱號,江寧周村、溧水傅家邊等4個示范村獲得中國最美村鎮稱號。
(三)注重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農村新型業態
做好美麗鄉村+特色產業文章,推動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地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和效益提升。一是農業功能得到拓展。農村原有單一的農業種植業結構開始逐步向綜合性業態轉變,種植業、農產品深加工、休閑游樂、現代“互聯網+”等產業項目互為資源、功能互補。傅家邊山凹村、澗東村與周邊草莓產業互促共融,采完草莓之后品嘗農家樂,順便帶走一些農副產品饋贈親友,帶動了周邊5000畝草莓基地及青梅、梨、草雞蛋等農產品銷售,常常供不應求。二是休閑旅游蓬勃興起。完善農莊、農園的休閑旅游功能,舉辦各具特色的節慶活動,浦口雨發、六合巴布洛、江寧大生農業科技文化園、高淳武家嘴農業生態科技園等一批園區已成為三產融合的典范,南京農業嘉年華、高淳國際慢城金花旅游節、江寧橫溪西瓜節等成為遠近聞名的休閑農業品牌。三是農家樂產業發展迅速。建成姚徐老街、大山村、大泉人家等市級農家樂專業村38個,餐位超過4萬個,農家樂經營戶戶均年收入超25萬元。橫溪街道石塘社區前后石塘共有180戶人家,已開農家樂113家,節假日游客爆滿,帶動了蔬菜、食材、餐具、包裝等相關配套的發展。四是新型業態初具特色。積極培育美麗鄉村+家庭農場+健康怡養+休閑度假等新型業態,鼓勵利用閑置宅院發展鄉村民宿,溧水石山下發展鄉居酒店,江寧湯家家開發溫泉鄉宿,鄉伴蘇家打造鄉村文旅等等。目前全市已發展精品民宿200余家,床位超過3000個。
(四)注重文化挖掘傳承,堅持留住鄉愁記憶
突出傳統文化挖掘,開展鄉村特色資源普查,加大鄉土文化和建筑遺存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塑造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深受農民喜愛的文化品牌,大部分示范村都擁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號和標識。江寧區楊柳村恢復了明清建筑九十九間半的格局,浦口候沖村利用知青文化喚起了人們的記憶,高淳漆橋古村落的仁義思維和家國情懷,被央視《記住鄉愁》第三季重點推介。突出農耕文化延續,高淳的“跳五猖”、浦口的“手獅舞”、江寧的“梅龍鼓韻”等鄉土文化重新煥發活力,民俗館中的舊犁耙、老紡車讓大人小孩流連忘返。大力弘揚現代文化,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開展“道德講堂”、“美麗家庭”創建、文明戶評比和“美在鄉村”原創作品匯演等活動,精心建設一批村史館,讓農村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近年來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由于美麗鄉村建設包含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完善、城鄉資源共享、現代管理理念介入等核心內容,涉及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側”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和實效。對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和各方主體的多樣化需求,南京市的美麗鄉村建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質量供給有待提升,示范引領亟需突出
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大農村格局,市民對美麗鄉村的需求旺盛,訴求更高。雖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南京市美麗鄉村涌現出江寧“金花”系列、浦口“珍珠”系列、六合“茉莉”系列、棲霞“水韻”系列等一大批精品鄉村,供給數量穩中有升,但像南寧“美麗南方”、無錫“田園東方”、南昌綠谷那樣規模較大、內容豐富、項目較多的美麗鄉村景區還很欠缺。現有美麗鄉村總體供給質量不夠高,建設重點不突出,示范村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缺乏吸引消費的美麗鄉村“拳頭”產品,有的村莊游客一走而過,存在少數村莊非節假日人氣不足、節假日又接待能力不夠的現象,美麗鄉村建設亟需提檔升級。
二是經營模式仍顯單一,產業供給尚需強化
目前南京的部分美麗鄉村僅局限于“賣風景”“栽盆景”上,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度不高,美麗鄉村經營模式比較單一;部分美麗鄉村雖有產業承載,但產業供給結構單調,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普遍缺乏個性獨具的特色產業支撐。“美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產品供給大多是初級產品,精特優的品牌農副產品供給不足;鄉村休閑旅游服務供給品質不高,缺乏必要的組織策劃和宣傳引導;鄉村新型業態發展滯緩,普遍僅停留在簡單的吃住游,深層次、高效益、多樣化的新業態亟待挖掘拓展。
三是鄉土魅力彰顯不夠,文化供給仍需發掘
部分創建村存在景觀城市化現象,缺乏濃厚的傳統鄉土文化和質樸的鄉村生活風貌;一些人造景觀盲目效仿,區域特點不明顯,主題不鮮明,喪失了農村原有的質樸美、個性美;民居改造出新簡單相似,缺乏本土特色設計,造成百村一面、千房一貌。此外,部分創建村只重視基礎設施、景觀環境的打造,忽視了村莊文化的整理挖掘和構想,導致村莊沒有“靈魂”、景點缺失“故事”,大部分美麗鄉村都缺乏舊地重游及相互推介的吸引力。
四是過分依賴行政推進,投入機制還需創新
除溧水石山下等少數村由民資占大頭興建外,其他創建村都是由各級政府合力籌資打造,民營資本缺失投資介入的空間和動力,難以形成供求自我平衡的良性循環投資機制。加上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原有基礎好、實力強的村莊已基本打造完成,今后美麗鄉村創建更多的面臨村級經濟弱、創建難度大、資金需求多等困難,更需進一步創新投入供給結構,加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民資為主體的投入機制。
五是環境衛生問題反彈,長效管護更需加強
部分示范村基礎設施出現重建輕管、權責模糊、管理主體缺位、破損失管失修等突出問題,在綠化、美化、亮化、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等方面缺乏長效管護,雜草返生、河塘返污、垃圾散落、綠地占用、污水漫溢等環衛問題回潮,環境供給質量大打折扣。有的地方雖然創建點整潔干凈,但非創建區仍然存在臟亂差現象,村莊長效管護機制亟待健全完善,農民群眾的主體意識、整體素質需要提高加強。
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圍繞“強富美高”新南京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規律、滿足需求的生態和諧理念,更大范圍整合資源要素,更大力度支持農村發展,實現城鄉一體、資源共享、服務均等的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進而促進美麗鄉村“天藍、地綠、人和”與“富裕、美麗、幸福”的高度統一,加快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升級版。
(一)突出重點,彰顯美麗鄉村建設特色
美麗鄉村建設如果廣泛覆蓋、平均用力,很難塑造美麗鄉村亮點精品、很難形成南京區域特色。建議突出建設重點,牽住美麗鄉村建設的“牛鼻子”,按照《南京市“十三五”時期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在實現覆蓋50%以上規劃布點村的基礎上,整合各方資源要素,調整美麗鄉村供給結構,因地制宜打造重點示范村宜居、宜業、宜游、宜文、宜養等特色功能,全方位、綜合性、高質量塑造幾個特色鮮明、亮點突出、極具影響力的重點示范村。借鑒無錫田園東方模式,整合若干規劃布點村,結合美麗鄉村示范區建設,重點打造一批集田園社區、休閑旅游、現代農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加強重點區塊、示范區帶和示范村的建設,串點成線、以點擴面,不斷放大品牌效應,著力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二)融合產業,強化美麗鄉村建設支撐
立足需求,創新供給,把產業作為美麗鄉村的發展支撐,注重三次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高度融合,切實增強美麗鄉村的吸引力。拓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功能,推動美麗鄉村示范村、農業生態園區、生態景觀等有機融合,發展美麗鄉村+特色產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休閑旅游等新型業態,形成多業態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新格局。引導發展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特色農產品,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培育打造美麗鄉村“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充分利用農村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鄉村文化,運用信息化服務平臺,將傳統農耕逐步提升到創意農業、農業觀光、農事體驗、養生養老、特色農莊、鄉情民宿等,著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建設一批風景依托型、產業帶動型、生態度假型、文化體驗型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實現由單一的鄉村觀光向鄉村觀光、休閑度假、會議聚會、健康養老等多功能并重轉變。
(三)整塑文化,增添美麗鄉村建設魅力
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軟實力和精氣神,美麗鄉村建設融入生動的文化元素就等于賦予了活的靈魂,具有其他要素供給無法取代的作用。一是要挖掘歷史文化。對村莊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詳盡普查,制定明確的保護計劃;對具有鄉土風貌特征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開發,盡可能放大地域文化符號,賦予村莊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二是要傳承傳統文化。除繼續傳承農耕文化外,要加強整理非物質文化,鼓勵健康的民間典型風俗、節事活動等,對傳統民間藝人和鄉村能工巧匠進行有效保護,傳承發展其特殊技藝。三是要弘揚現代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融入現代農業、科普教育、“互聯網+”等現代文化元素,引領美麗鄉村新時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正能量,樹立美麗鄉村新風尚。建議在今后的示范村建設審核中,要將是否具有文化元素作為考評指標重點考量,極力打造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當代田園鄉村。
(四)聚集人氣,增強美麗鄉村建設活力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創建“美麗”,更要經營“美麗”。要以人為本,將美麗鄉村打造成市民休閑旅游、農民增收致富的精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力求消費者“玩得好,留得住,肯消費,能回頭”。一要加強宣傳推介。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作用,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廣播、網絡等新聞媒介進行宣傳,擴大全市美麗鄉村的知曉度,渲染美麗鄉村的可游性。二要強化旅游服務。按照美麗鄉村的季節性、功能性、區域性特點,打造包裝多條精品旅游線路,并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制定出不同的旅游攻略,為市民組團游、自駕游提供必要參考。鼓勵有條件的美麗鄉村成立旅游服務公司,主動引導對接游客的服務需求。三要深挖消費潛力。美麗鄉村建設要根據潛在的消費群體合理布點、重點打造,依托南京周邊大學城、工業園區、新市鎮人口聚集,在完善功能、強化服務、彰顯特色的基礎上,盡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消費觀光。
(五)創新機制,凝聚美麗鄉村建設合力
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黨政主導、部門協作、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努力形成美麗鄉村建設強大合力。一是強化責任落實。各級各部門要強化責任,加強資金監管,形成管理規范、運轉有序的資金投入管理保障機制;加強項目監管,建立項目建設全程督查機制;強化督查考核,健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目標專項督查考評體系。二是堅持多元投入。建立完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有效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投入,鼓勵各地拿出一部分市場前景好、盈利空間大、參與度強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采取PPP等方式支持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建設。三是加強長效管護。發揮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建立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長效管理機制,加大為民服務經費的補貼力度,加強村莊道路、綠化亮化、污水處理、垃圾處置、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等設施配套和環境衛生整治,讓農民群眾共享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增加幸福感。四是注重群眾參與。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建立健全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公開、村規民約等自制制度,保障農民群眾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培育引導農民形成良好的素質,激發農民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管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南京市統籌城鄉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