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莎莎++徐嵐
摘 要 近十多年來館藏建設領域最凸顯的發展趨勢就是讀者決策采購,即從最初簡單、非正式的用戶薦書政策到根據館藏自動按需購買的藏書建設新模式,而這種新模式正是“互聯網+”環境下館藏建設的發展方向。論文從“互聯網+”環境下讀者決策采購產生的背景入手,分析讀者決策采購的優勢和挑戰,并針對挑戰提出相應完善辦法。
關鍵詞 互聯網+ 用戶決策采購 館藏建設
分類號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07
“Internet+ Collection Development”: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Cao Shasha, Xu Lan
Abstract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PDA) is the most promin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last ten years, which is a new pattern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hat purchases book auto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replacing the initial simple and informal user policy. This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n the ‘Internet +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resses the background of PDA in the environment of‘Internet +,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PDA,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Keywords Internet +.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將用戶需求和圖書館采購進行有效對接一直是館藏建設研究的重點。無論是傳統的館員獨自選書、實施閱選計劃(Approval Plan)、專家選書、還是館際互借,抑或是如今的讀者決策采購(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簡稱PDA)無不踐行著圖書館“有效滿足用戶需求”這一根本目標。PDA起源于館際互借模式,作為“互聯網+”與館藏建設融合的典范,PDA顛覆了1960年以來的“專家選書”模式,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CRL)研究規劃和審核委員會2012年曾提出:PDA被認為是圖書館的大勢所趨,并將成為一種規范[1]。如今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典、馬拉西亞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圖書館開始實施PDA。
1 PDA產生的背景分析
PDA的產生伴隨著高校圖書館經費短缺、電子出版物的出現和流行、讀者對現有館藏的不滿意以及館藏流通率和圖書館投資回報率低而出現。
1.1 經費限制
面對持續經濟衰退的壓力,美國很多高校圖書館都在努力克服經費削減造成的后果。據《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高校圖書館雜志)2010年9月的一項國際性調查表明:全美近42%的高校圖書館面臨經費短缺的現狀,因此很多圖書館計劃裁減其在信息資源(69.1%)和員工(30.5%)上的費用[2]。在采購經費欠缺的背景下,圖書館理所當然希望將有限的經費投入到最有價值的資源購置中。PDA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沒有比讀者根據自己需求采購更能體現資源的價值性了。此外,館際互借被PDA取代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館際互借請求比較貴而且很慢,有時館際互借的成本甚至會高于該書在購書網站如亞馬遜上的購買費用。
1.2 電子出版物的沖擊
隨著電子資源的出現和流行,電子書和電子期刊成為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至關重要的參考文獻。電子書開始成為某些大學圖書館的重點采購對象,特別是在一些研究型高校圖書館。德古意特出版社在一項對三所機構實施的試驗項目中對其用戶就電子資源的偏好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沒有用戶對電子資源持否定態度,其中持中立態度的占25%,持積極態度(含非常積極)的占75%;而且74%的用戶表明他們在使用學術著作時傾向于電子資源[3]。出版社和書商也對文獻資源電子化做出了一定努力,如截止到2012年中期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了9000多種電子書;在1999至2011年間,EBSCO電子資源占總資源的收入由4%增至63%[4]。
1.3 現有館藏與讀者需求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圖書館現有館藏不能滿足讀者對藏書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傳統的購書方式在滿足讀者即時需求上存在偏差。大量出版物的激增,使得圖書館更無法購全讀者所需的全部資源,即便是在經費相對充足的前提下也無法實現,更不用說經費短缺了。在英國,無論是學生調查委員會(National Student Survey)還是學生小組都認為圖書館藏書量不足,學生希望可以借閱更多圖書,因此圖書館花費大量精力克服這個問題,方法之一就是實行PDA[5]。在傳統的閱選計劃和專家選書過程中,館員和教師會對圖書進行精挑細選,而這種精挑細選難免和滿足讀者即時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矛盾。
1.4 館藏圖書流通率低,圖書館投資回報率不高
需要的館藏未被購買,而購買的館藏流通率又低,這也造就了當前圖書館的尷尬局面。早在1969年,Richard Trueswell在研究圖書館的核心館藏時就發現,館藏文獻的流通行為和商業庫存有著強烈的相似性,即80%的流通率是由20%的館藏決定的,俗稱“二八定律”。十年之后,1979年著名的匹茲堡研究(又稱Kent研究)也指出多數的流通率是由少數的館藏決定的[4]。Cornell大學圖書館2010年報告表明1990年以來該校采購的55%的圖書從未流通過[6]。伊利諾伊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2010年的閱選書目比較分析中也表明相當一部分的文獻資源從未離開過書架[7]。與此同時,很多圖書館的館際互借請求卻明顯增加,也說明了其現有館藏并不能滿足讀者需求。可見圖書館員并不能提前準確預測用戶的需求,館藏的低流通率導致有限經費的浪費,圖書館投資回報率較低。
2 PDA的優勢
作為近十多年來館藏建設領域最凸顯的新趨勢,PDA以實現滿足讀者采購過程的即時需求、提供對文獻內容的永久訪問而不是臨時借閱、節省圖書館經費、直接訪問文獻資源為目標,其優勢甚為明顯。
2.1 及時滿足讀者的直接需求
傳統的采購主要是基于“以防萬一”(just in case)的采購模式,即圖書館員憑借其專業技能采集所需的文獻資源。這種采購模式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館員采購與讀者需求不能很好的匹配。PDA的出現促使圖書采購從“以防萬一”模式向“及時”(just in time)采購模式轉變。圖書館和PDA供應商合作提供一系列可供選擇的電子書記錄,通過適當的步驟(可能是閱讀10頁以上、或者是3次短期借閱或是打印非題名頁和索引頁之外的任意頁數)觸發購買或者短期借閱,讀者便會自動獲取所需資源,讀者方的無縫訪問甚至使讀者沒有意識到他已經為圖書館采購提供了書目。這種直接訪問,能及時的滿足讀者所需。2.2 節省圖書館員采購時間,提高館藏利用率
與傳統采購的低流通率相比,通過PDA采購的文獻至少會流通一次。Purdue大學2000年執行的按需采購圖書(Book on Demand)項目中,有68%的圖書在項目執行的前兩年至少流通1次,42%的圖書流通次數超過2次;而同期通過傳統途徑采購的書目中這組數字分別為36%和16%[8]。PDA不僅可以節省館員采購時間,消除館員采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不必推測所選書目是否為讀者所需書目,而且也可以將館員從日常瑣碎工作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別的任務中來,如充當院系聯系人、嵌入館員、數據采集者、專注于學術研究等工作。
2.3 節省經費,只對實際使用的資源付費
盡管在PDA模式中讀者可供選擇的書目很多,但只有當讀者實際使用某圖書時才會購買此書。Stetson大學一直有館員和教工共同建設館藏的傳統,館員因擔心教工選書并未被利用,所以通過將專家選的書目加入PDA目錄中而不直接購買,如果某書在PDA模式中并未被使用,圖書館則無需購買,節省了圖書館的經費[9]。對于利用率較低的期刊實行按次計費也能節省費用,圖書館只需對利用的文章支付小額費用,而不必購買整本雜志。需特別注意的是,在PDA模式中,圖書館需要對書目設置價格上限,否則,不但節省不了經費,PDA還會因為超支很難繼續運轉下去。
2.4 節省實體空間,豐富館藏
作為一種按需采購模式,PDA有助于緩解圖書館書架日趨飽和的負擔。對于書目列表中從未被利用的圖書,圖書館無需購買,由此釋放的空間可用來存儲其余的所需資源。雖然PDA只對實際使用的資源付費并得以節省館藏空間,但讀者可獲取資源的范圍卻是增加的,因為被導入到OPAC的書目列表(可能包含若干萬條記錄)一般會提供一定時間的瀏覽,這對于資源有限的圖書館而言,即可大幅度的增加其館藏規模信息。
2.5 反映了跨學科書目的需求
除了上述優勢,在PDA的具體實踐中還發現了讀者對跨學科書目的需求。傳統采購模式中,圖書館員一般傾向于采購特定學科領域的書目,偏重理工科類的高校更傾向于選擇理工類館藏,偏重文科類的高校則更傾向于選擇文科類館藏。出乎意料的是Purdue大學的按需采購項目反映出跨學科研究的影響和用戶對超出傳統分類范圍學科的興趣,2010年對Purdue實驗的分析中表明人文學科的學者是該項目最大的讀者群,盡管該校有近58%的學生學的是自然科學與技術專業,但所有被請求的書目中人文科學占45%,自然科學與技術只占13%[10]。
3 PDA的挑戰及其應對措施
盡管PDA有眾多優勢,在其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Walters[11]認為高校圖書館員的目標不只是進行信息傳遞,而在于對學術資源的選擇和使用以期滿足讀者需求。筆者認為PDA目前主要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措施有如下幾個方面。
3.1 未能區分讀者的即時需求和長期教育需求
讀者的即時需求和長期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對學生而言其即時需求是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對學校而言學生的長期教育需求則是實現學習這一目標。如果學生的即時需求推動館藏建設決策,那么快速響應該需求的PDA模式是很理想的,然而現實是學生的即時需求并不能充分代表高校的教育目標(高校的教育目標是教育學生、促進學術研究)。對PDA的使用統計只表明采購的資源是否被查閱或下載,而不能表明它是否被讀者閱讀、理解和融入讀者知識中,可見滿足讀者即時需求的PDA并不意味著滿足了其長期教育需求。PDA模式中的讀者并非學科專家,他們更傾向于選擇介紹性讀物而非學術性作品,這可能會導致館藏質量不高、館藏不平衡的現象。
對于館藏建設中學生的即時需求和高校的長期教育需求不一致的現象,未來實施的PDA項目可以將現有的閱選計劃和PDA預選書目結合起來,前者滿足高校的前期教育需求,后者滿足讀者的即時需求。總之,通過識別并選擇高質量的館藏,摒棄低質量出版物,確保高校的教育目標能夠影響學生學習過程中使用的資源,將讀者即時需求和學校長期教育需求統一起來,從而促使讀者可選擇的資源最大的滿足其需求[11]。
3.2 電子書的相關復雜問題
相較于紙本圖書,電子書具備某些先天優勢,如多用戶同時使用;隨時遠程訪問;靈活打印和復制;多平臺下載使用;不存在丟失、被偷和損害的風險;不占用實體空間等[12]。但電子書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大量復雜問題:(1)現有電子書的缺乏可能是制約PDA電子書項目發展的最主要因素。雖然電子資源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可用的電子資源仍未普及,Ebrary作為最大的電子書供應商,在2011-2012年間只提供了31%的電子資源[13]。(2)出版商出于追求紙本資源利益最大化,限制電子資源的出版,通常電子書的出版要比紙本書滯后3-8個月。(3)并非所有的紙本書都能電子化,不同學科領域電子書覆蓋范圍不一致,學術類的電子書數量有限且價格昂貴(為了彌補紙本圖書收入變少而提價)。(4)電子書許可缺乏標準,在歐美圖書館幾乎所有的電子書是以許可(或租賃)而不是購買的方式存在,租賃每年需支付一定費用,即便是永久訪問許可也需支付平臺費用,因此電子書的實際價格可能會高于紙本書;在美國,電子書不具備紙質書的銷售、租賃或轉售法;有的許可條款會限制被瀏覽的次數,有的許可條款會限制本校教職工訪問,幾乎所有的許可條款都對用戶瀏覽、打印和下載的范圍進行了限制。
鑒于PDA電子書選擇的復雜問題,這就要求圖書館在項目實施之初嚴格選擇PDA館配商,理解并評估其電子書限制和許可協議,如圖書館可優先選擇能夠提供讀者同時選擇紙本圖書和電子書的館配商以緩解電子書滯后紙本書出版的問題;開展信息素養培訓,對讀者進行相關知識培訓,防止因為讀者的無意違規行為而導致訪問無效;圖書館對電子資源的許可協議做好存檔工作,以防日后同館配商發生糾紛時有據可循。
3.3 未能充分利用圖書館員的知識和技能
盡管PDA項目的主體是高校師生,某一特定專業的學生比圖書館員在該學科的館藏采購中更有發言權,但不可否認,圖書館員擁有更廣泛的知識,如研究過程相關知識;學術規范相關知識;文獻檢索相關技能和經驗;熟練掌握各類選擇工具;熟悉院系課程和教師;熟悉出版商、許可協議和價格模型;了解本館館藏,因此在選擇時注重館藏的均衡性,館員有責任依據自己的經驗知識為圖書館選擇館藏。
這一挑戰的解決辦法,一是充分利用圖書館員的相關知識技能,繼續維持其在書目選擇中的核心角色來緩解,如加強對PDA可選書目的控制、排除某些不符要求的書目。二是設置合理的選書權限,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給予不同的選書權限,如給教師和研究生更寬松的選書權限,因為相比較于高校本科生,高校的教師和研究生更能勝任選書任務,Sam Houston州立大學實施的PDA項目就證明了上述情況[11]。
3.4 對館藏平衡造成一定影響
假如每個人都擁有選擇圖書的機會,那么館藏將會過度代表人數較多群組的需求而不足以代表人數較少群組(如人數較少的師生)的需求,館藏會明顯向前者傾斜,特別當特定個體和團體占PDA用戶比例越少時,這種影響就會更嚴重。除此之外,PDA給與個人用戶太多權限,可能會導致圖書館對于某一類圖書或個人花掉大量經費。極端的例子是Mississipi大學的一位用戶選擇了近170種書,大約占總費用的1/4。不同的讀者其選擇書目的層次有所不同,如高校本科生較喜歡選擇熱門主題的介紹性書目,研究生和教師則更傾向于選擇專業研究書籍。由于PDA服務的供應商有限,主要是Ebrary、EBL、YBP、Coutts等供應商,會造成眾多研究型館藏類似,無法突出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并導致館藏失衡。
建立適當的預設文檔對館藏均衡有著積極的影響。預設文檔除了可以對所選書目的學科、時間、語言、出版時間、主題等進行限制,還可以對讀者權限進行限制,這樣以來,館藏過度向某一團體傾斜和個人用戶花費了過多經費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3.5 預算超支及相關問題
不少實施PDA項目的高校都經歷過預算超支,采購不得不隨之擱淺直至經費到位才能繼續的窘境。在項目開始之初經費充足,用戶采購稱心如意;但一旦預算超支,用戶因不能采購而不能享受圖書館提供的直接購買所需資源的服務。預算超支易造成館藏資源分布不均,使得該年度中后期出版的資源圖書館無力購買。長此以往,這會造成用戶對圖書館的失望,心灰意冷之余會通過其它途徑獲取資源而直接繞過圖書館。
加強對PDA的監管,及時關注PDA經費使用情況。圖書館可以對單本圖書設置價格上限,超過某一上限的書必須要圖書館員加以審核才能購買。增加用戶觸發PDA購買的請求次數,Newcastle大學便采用的是此種方法[14]。按月分配經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預算超支的問題,用戶上個月未能采購的圖書下個月可以繼續購買,不至于用戶對圖書館失去信心。總之,解決經費問題的有效辦法是制定靈活的PDA經費分配制度直至確保沒有超支現象發生。
4 結語
“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擁護PDA項目因為它使館藏從潛在使用轉向直接需求變為可能;PDA允許圖書館為其讀者呈現比在傳統購買模式中更多的書目,以滿足讀者的潛在需求;PDA能為圖書館節省經費和實體空間,提高館藏利用率。PDA的影響是相當積極的,這些優勢使得PDA成為館藏建設的新方向,甚至變成新規范。圖書館開展PDA是大勢所趨,不但高校圖書館,以后公共圖書館也將陸續實施,PDA將成為館藏建設方法的有效補充。總之,PDA項目的引入將給“互聯網+”環境下館藏建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圖書館和圖書館員應該緊緊抓住它。
參考文獻:
[ 1 ] 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EB/OL].[2016-04-01].http://www.ala.org/news/mediapre-
sscenter/americaslibraries/academic.
[ 2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cademic libraries[EB/OL].[2016-02-01].http://www.ala.org/news/mediapre-
sscenter/americaslibraries/academic.
[ 3 ]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a model for providing complete access to electronic content while limiting costs for libraries[EB/OL].[2016-02-01].http://www.degruy-
ter.com/staticfiles/pdfs/wp_PDA_EN.pdf.
[ 4 ] EDWARD A G, KAREN L.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s in academic librarie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5,76(2):206.
[ 5 ] GRAHAM S, BRIONY HEYHOE-PULLAR. The cu-
stomer is always right? Assessing the value of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J].Insights,2015,28(1):22.
[ 6 ] Report of th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executive commi-
ttee task force on print collection usage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EB/OL].[2016-02-01].http://staffweb.library.cornell.edu/system/files/Collection UsageTF_ReportFinal11-22-10.pdf.
[ 7 ] WILEY L, LISA G, TINA E C. Approval plan profile
assessment in two large ARL libraries: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and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J].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10(2):64-76.
[ 8 ] KRISTINE J A, ROBEN S F, JEAN-PIERRE V M.
H. Buy, dont borrow bibliographersanalysis of 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s[J].Collection Management,2002,
27(3/4):9-10.
[ 9 ] KARIN J. FULTON. The rise of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s:a literature review[J].Georgia Library Quarterly,2014,51(3):2.
[10] NIXON J M, KRISTINE J A, ROBERT S F. Liberal arts books on demand:a decade of patron-initiate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art 1[J].Collection Management,2010,35(3/4):132.
[11] WILLIAM H W.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the academic library[J].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12,56(3):199-213.
[12] (E-book)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PDA)an ann-
otated bibliography[EB/OL].[2016-02-01].http://ir.
lawnet.fordham.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0
&context=staff_publications.
[13] WILLIAM H W. E-books in academic libraries: challenges for acquisition and collection management[J].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13,13(2)187-211.
[14] CAROL T. New directions for collections[EB/OL].[2016-04-01].http://lj.libraryjournal.com/2010/06/technology/new-directions-for-collections/.
曹莎莎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圖書館員。安徽合肥,230031。徐 嵐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副教授。安徽合肥,230031。
(收稿日期:2016-04-22 編校: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