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朦
漢代博物觀教育下的蒙學教學思考
馮曉朦
在漢代濃厚的“博物”風尚以及取材用人制度影響下,蒙學教育將識字教育、基礎文化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相結合,旨在培養博學多識之士。蒙學讀物作為教育思想傳播的資源,從內容分類與價值取向上表現出傳統博物觀的內涵。在大力提倡博雅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的當下,結合漢代蒙學讀物的“博物”表現,回歸自然,汲取力量,從關注個體、整合課程、提升素養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健全學生的人格。
漢代 博物觀 蒙學讀物 博雅教育
“博物”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西方,廣義上是指學問廣博,見多識廣,包括天文地理、人類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狹義上則主要指對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研究。中國古代博物學的范疇更為博大,將自然知識與人文知識有機融合,并通過典籍與口頭形式不斷傳播,反映出中國人民特有的文化觀念與知識結構體系,具有鮮明的人文特征。漢代蒙學教育對“博物”極為推崇,一方面由于漢代“經學”的興盛與發展,世人普遍視“博學”為一種較高的品格,朝廷的用人取材制度也以此為基準;另一方面由于漢代處于知識與學術融合的大時期,針對制度、文化、自然科學等多領域整合發展,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博物君子”。
漢代蒙學讀物主要有呂里書師合秦代三篇所做《倉頡篇》、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急就篇》和我國最早的一部詞書《爾雅》等,它們受博物觀影響,在內容上涉獵廣泛,分類多樣且自成系統,在教育價值的實現方面注重知識化、人文性與實用性,更加貼合時代發展,在以識字教育為重心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知識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的多方位發展。
1.分類多樣,自成系統
《說文解字》釋“博”曰“大通也”,釋“物”曰“萬物也”[1](24、45)。漢代濃厚的“博物”風尚影響下,蒙學讀物的內容涉獵廣泛,包括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生物學、氣象學、人類學、訓詁學等,具有“百科全書式”的體系。盡管種類繁多龐雜,但其在編寫過程中進行了合理分類,其分類方法自成系統。
《爾雅》運用標準語解釋古語、方言,從“禮儀制度”、“天文地理”、“生物”三個方面闡釋文化知識,傳播禮制思想。《爾雅》共19篇,前3篇屬于語言學范疇對一般詞語的闡釋,分別為《釋詁》、《釋言》、《釋訓》;后16篇則按“自然”與“人事”分類,其中前4篇闡釋禮儀制度,展現忠君思想與等級觀念,分別為《釋親》、《釋宮》、《釋器》、《釋樂》,后12篇從天文地理與生物兩個類別闡釋自然,其中又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類,天文即《釋天》、地理分為《釋地》、《釋山》、《釋丘》、《釋水》、植物分為《釋草》、《釋木》、動物分為野生類《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家養類《釋畜》,可見其分類的細致化與系統化,正所謂體悟而超越于物,博物而精察其理。
《急就篇》則從“姓氏名字”、“器物百服”、“文學法理”三方面進行識字教學,顏師古評價其“包括品類,錯綜古今”。其中前7章每句首字為姓氏,句中也有所涉及,約100多個,幫助兒童在掌握姓氏的同時,了解古代文化,學習人際交往,塑造“博物君子”;第二部分“共包括二十三類事物,依其先后順序分別是:織物及其圖案、色彩、五谷、服裝、金屬器物、竹器、陶器、繩索、木器、蟲魚、閨閣事物、樂器及其他音樂名詞、宴飲酒食、身體部位名稱、兵器、車馬、住宅、耕作、樹木、六畜、鳥獸、疾病、醫藥、喪葬”[2](40),展現了社會風貌,正是博學化教學的表現;最后一部分則包含學習、官職、律令條文、地理州郡四方面內容,利于規范品格,兼具道德教育作用。可見,漢代博物觀教育下的蒙學讀物內容豐富多樣,分類系統化,利于培養廣博之士。
2.涵養價值,貼合現實
漢代蒙學讀物內容上種類繁多,知識性較強,在以識字教學為基礎的蒙學教育之上進行拓展,從自然萬物到社會文化,實現了文學性與知識性的融合,與我們所提倡的語文教學要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相契合,一方面豐富了兒童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培養塑造其典雅品格以適應時代取材用人制度。
漢代經學的興盛與繁榮以及“獨尊儒術”的時代特征決定了蒙學教育的大致走向,也反映在蒙學讀物的編寫與選擇上。漢代的蒙學讀物中關于“人事”方面內容并不少見,是儒家人文意識的集中體現。《急就篇》在“姓氏名字”部分體現了儒家的忠孝觀念,在“文學法理與思想教育”部分起到了示范性的教育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博物”風尚的影響下,漢代蒙學讀物表現出明顯的普適性與實用性。大都蒙學讀物中包含著大量的人文知識,例如器物名稱、典章制度等,更好地指導兒童學會生活,適應時代發展;另一方面,其適用于社會各個階層,內容通俗易懂,廣博見聞,利于整個社會的文化的發展與提高。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在大力提倡弘揚傳統文化與“核心素養”的當下,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博雅教育是一種自由教育,講求回歸古典,培養健全人格。漢代“博物觀”下的蒙學教育發展為當今博雅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1.關注個體,啟發引導
童蒙教育強調從幼時對兒童啟蒙,漢代蒙學讀物無論從內容的廣博還是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播上努力關注各個階層兒童的接受能力。在識字教育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文化知識與思想品德的教化。博雅教育想要培養全面的人才就更要廣泛關注,深入觀察,關注兒童個體差異,從心理層面積極地啟發與引導,鼓勵其主動發現,培養興趣,博學篤行。
在大力倡導核心素養的當下,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營造讓學生學會學習、自由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所謂博學,知識內容涵養量極大,教師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2.整合課程,有效教學
漢代博物教育內容繁多,可謂“雜”學,而其蒙學讀物分類詳盡,方法自成系統,幫助兒童厘清事物關系,培養“博物君子”。信息化時代的我們更應在注重博雅教育豐富全面的基礎之上,科學地平衡知識結構,進行分類、分層教學,增強知識的趣味性,更好地實現知識的融合,實現高效化教學。
學科間的融合與貫通并非易事,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語文教師忽視科普文的學習、數學教師忽略對題目的分析等問題。我們要培養的是適合21世紀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整合課程的必要性就尤為突出。就語文學科而言,群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與展開變得更加重要。教師與學生選擇一個議題,選取相關多篇文本(包括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解構,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與廣度。選文也應多樣化,不單單包含文學類文本,而應廣泛涉獵,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鼓勵學生探究、質疑、創新,實現高效化教學。
3.緊隨時代,提升素養
對時代發展的關注不僅考驗教師對于信息的敏感度與篩查能力,也是充分考慮學情的體現。教材中部分課文的時代背景與現下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學生很難領悟作品傳達的思想內蘊,因此需要教師順應時代的發展,營造合理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與文化審視能力。
在對生活世界細微觀察的基礎上,我們更強調對人類文化的關注與學習,將培養博學人才這一目標融入博雅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透過文本解讀進行影響滲透,貼合時代精神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漢代“博物”風尚影響下的蒙學教育對當今的語文教育乃至其他學科教學具有積極作用,總結博物觀教學下的蒙學讀物特點及優勢有利于指導價值觀引領下的語文教育,發揚語文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為日后語文教學理清思路。
注 釋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王海波.蒙學簡論[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14.
[1]劉嘯霆、史波.博物論——博物學綱領及其價值[J].江海學刊,2014,(5).
[2]徐公持.漢代文學的知識化特征——以漢賦“博物”取向為中心的考察[J].文學遺產,2014,(1).
[3]趙毓龍、胡勝.論“博物君子”與古代小說的生產與傳播[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4]酈波.論中國古代蒙學讀本的“蒙訓”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2015,(4).
[5]劉立佳.中古博物著作與博物觀念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4.
[6]徐昂.《爾雅》的博物思想解讀[D].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10.
[7]郭炳瑞.兩漢童蒙教育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8]張方平.我國古代蒙學教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9]劉偉杰.《急就篇》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7.
(作者介紹:馮曉朦,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6級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