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薇
陳嘉庚的價值觀研究
李艷薇
陳嘉庚先生,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之一,被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一生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致力于教育興國、實業救國,傾資助學,創辦實業。本文重點分析與研究陳嘉庚先生重義輕利、愛鄉愛國、誠信果毅、正義公道、知恩圖報的價值觀及其內涵。
華僑 價值觀 時代意義
陳嘉庚先生(1874年~1961年),是愛國華僑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歷經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遭受侵略,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事業也遭受挫折,起起伏伏,依然不屈不撓,一生都竭盡全力為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奮斗,無私奉獻、勤儉節約、實業救國、教育興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領導華僑支援祖國抗戰運動和建設中。用新加坡各界僑團給他贈送的挽聯的話說“前半生興學,后半生紓難;是一代正氣,亦一代完人。”
嘉庚先生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形成了仁愛、正義、自強的性格,一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改造社會。他的價值觀可以用五點進行概括:重義輕利、誠信果毅、正義公道、愛鄉愛國及知恩圖報。
1.重義輕利。嘉庚先生大公無私,重公利輕私利。他認為:“夫公益義務固不待富而后行,如必待富而行,則一生終無可為之日。”集資辦學,開辦了集美小學、廈門大學等,所辦學校和資助學校超過100所,捐資助學的費用占其支出費用的絕大部分,“不犧牲財,無教育可言,民無教育,安能利國?”不惜錢財,傾資助學,盡自己的一份天職。他認為“金錢如肥料,播撒才有用”無論企業處于巔峰還是低谷,他依然不放棄公益事業,把他所賺到的大部分錢都投入到公益和教育事業中,即使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依然把資金用于維持學校,“有人勸余停止校費,以維持經營,余不忍放棄義務,毅力支持,蓋兩校如關門,自己誤青年之罪小,影響社會之罪大,一經停課關門,則恢復難望”。
2.愛鄉愛國。陳嘉庚身處軍閥混亂、統治腐敗、帝國主義入侵的時代,為了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他組織華僑全力捐助祖國抗戰,獲取國家民族的解放。由于家鄉醫療水平差,鄉親深受疾病困擾,出資刊印《驗方新編》、登報征求良方等,盡力改善這種狀態。在李厚基任閩督軍時代,強抽捐稅且強迫各種煙等,導致民窮財盡,地方紛亂,南橋組織了三次救鄉運動,嘉庚先生積極參與,提出合理建議,“貴處既熱誠提倡,且距故鄉較近,必先有調查狀況,及計劃拯救辦法”“凡事言之非艱行之維艱。頃所言練鄉團及與軍民合作,以閩南之廣,不但不能普及,不能滿各鄉僑之意,反恐畫虎成狗,增添許多匪徒。”但仍以失敗告終。在抗日戰爭期間,領導海外僑胞捐款捐物支援抗戰,還為滇緬公路的運輸派出華僑機工三千多人回國協助抗戰,堅決反對和談,“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67歲高齡,仍然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問抗戰將士,敦促國共一致對外,共同抗戰。
3.誠信果毅。誠以為國,實事求是,大公無私;毅以處事,百折不撓,努力奮斗。他創辦學校、匯款支持孫中山革命、三次救鄉、成立南僑總會支持祖國抵抗侵略、組織慰問團回國慰問前線抗戰將士,極力促成祖國統一 ,本來他與汪精衛關系很好,曾邀其參觀集美小學,應承其任廈門大學校長,但是由于汪精衛主張與日本和平妥協,指他為“秦檜賣國求榮”。他匯款給孫中山,支持辛亥革命;抗戰時期,他到處募捐并將募捐所得全部都捐給了政府支援抗戰。1940年,他回國慰問在前線抗戰的國軍士兵,在慰問時也發現很多國軍軍官貪污腐敗,多次寫信致電給蔣介石,痛陳事實,但蔣仍是不聞不問。后來,他在共產黨總部所在地延安慰問時發現共產黨的部隊紀律嚴明,于是他轉而對共產黨人產生好感。他的一生,無論做人做事,時刻貫穿著誠信果毅的價值觀。
4.正義公道。陳嘉庚關注祖國政治形勢,在國家利益、民族大義上,他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不向任何黑暗勢力屈服,為正義斗爭奮斗到底。在其帶領慰問團回國慰問的旅程中,他對于國民黨人的腐敗、營私舞弊等進行深刻批判,絲毫不顧及蔣介石的情面。延安之行,他對于之前國民政府抹黑共產黨人有了清醒的認識,并在外交會上發表演說澄清社會公眾對于共產黨人的誤解,《新華日報》全文發表此演說。決不會昧著良心指鹿為馬。之后去西南及福建考察,發現諸多問題,陳儀主閩,采取統制運輸等措施,都成了苛政,他接連舉行報告會,歷數陳儀“禍閩”罪狀,并在《南洋商報》刊登還寄給南洋各大報館,并自費印刷上千份,分寄國內各軍政要人,同時,正式向國民參政會提出議案,要求撤辦陳儀,不僅如此,他還對國民政府的一些駐海外的官員,以及一些華僑的作風提出強烈批評。
5.知恩圖報。在爪哇避難期間,生活艱難,黃丹季等校友,不顧個人安危,全力保護,熱誠招待,屢次遷移,躲避憲兵隊的追捕。1956年應嘉庚先生邀請回國,在到達當日,80歲高齡的嘉庚先生親自帶人在機場迎接,回國后,嘉庚先生只去機場送過出國訪問的毛澤東等重要領導人。
他的價值觀在其從事的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的揚棄,逐步形成。1984年,鄧小平視察廈門特區時,參觀陳嘉庚紀念館,回到北京后為其畫冊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他的社會地位、個人的聲譽并不是借由財富和興辦教育取得的,而是由于他立志服務社會,依靠福建華僑社團和民眾的有力支持,逐漸成為東南亞最具威望的華僑領袖。他的這些價值觀賦予我們豐富的內涵,當代的中國,每個中國人都秉承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海外的華人華僑也應當繼承嘉庚先生的遺志,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1]陳嘉庚.陳嘉庚教育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175.
[2]周有光主編,夏蒙著.陳嘉庚傳[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41-197.
(作者介紹:李艷薇,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15級專門史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