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人的存在方式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張 偉
目前國內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研究日益成熟,很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者反思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忽視與人學之間聯系的現象,同時開始把人學理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人的存在方式包括類存在、社會存在和個體存在,人的存在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學 存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
在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中,人的存在方式可以分為三類:類存在、社會存在和個體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人的思想行為和建構人的精神家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對發展和完善人的存在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探究人的存在方式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類存在
人是類存在物,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指個人是以類的方式存在,因此個人是類存在物;第二是指人類不同于物類,也不同于人類中的社會群體和個體,它是類存在物。類存在物就是人通過改造自然界的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而歷史地形成的特殊的類,這個特殊的類只能是人這個類,即人類。因此只有人類才是類存在物。類存在物是人類全體,是人的無限存在,包括古今中外所有人的聯合與積累,主要是指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形成的存在形態。
(二)社會存在
人是社會存在物也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指個人是社會存在物,是以社會群體的方式生存的,離開社會群體,個人就不成其為人等。第二是指人的群體不同于動物群體,人的群體是社會存在物,動物群體只是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的群體便是社會群體,社會存在物就是指社會群體。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形態即人和人通過社會關系結合起來的社會統一體,人類社會總是要通過這種社會統一體來實現、落實和體現。
(三)個體存在
作為個體存在的人具有肉體和靈魂、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兩個方面。個體的人作為物質存在就是人的血肉之軀,即肉體組織。肉體組織或有血有肉的生命體是個體人成為自然存在物的直觀證明,它表明個體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服從自然界的進化規律,具有生老病死的特性。個體的人作為精神存在主要是指個人的主觀世界的總和:即由人的情感、興趣、意志、智力、技能、思想、境界、人格等所構成的內心世界。個體的人如果除去主觀世界,便成為行尸走肉,成為和動物沒有本質區別的物質存在。
(一)類存在:人自由自覺有意識的活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
在人的價值實踐中,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有時出現矛盾和對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對個體的塑造不斷調整整個個人和社會的矛盾,指導個體在沖突面前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并對自身和社會的價值實踐結果進行審視和評價,促進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統一。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啟迪個體智慧,使人意識到自身的潛能,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自覺性,激勵人不斷實現自我超越。人超越其他生命的關鍵就在于人對以真、善、美為核心的價值世界的不懈追求,并在此基礎上生成人特有的道德、宗教、藝術和哲學,思想政治教育與之相互配合、相互滲透,通過傳播正確的思想意識、道德規范和文化理念,指明進步的價值取向,推動人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的不斷完善[1]。
(二)社會存在:社會交往實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
社會交往實踐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主體間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生成的社會活動,人就是在社會交往中實現雙向乃至多向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要改變以往單極式的灌輸模式而建立主體間的對話溝通機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啟迪人的交往智慧,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引導人們走出“單極自我”,順應交往全球化的內在需要,激勵主體開展良性的競爭與合作,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進一步透視自我和完善自我,在互動中進一步挖掘個體的內在潛能。同時還可以教育人們尊重個體發展差異,幫助人們在交往實踐中創造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避免憑借強力和對抗來控制其他個體的做法,逐步形成共存共享的交往機制,在良好的交往氛圍中推進個體的共同成長。
(三)個體存在: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動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完善人的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首先通過引領正確的政治方向,宣傳健康的道德規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來培養人對各類社會思潮的辨識能力,激勵人把社會對思想道德的要求逐步內化為生命主體思想道德認同,轉化為生動的道德踐履,在推進自身思想道德素養提升的同時促進健康的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然后通過樹立人正確的政治理想,培育良好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個體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知,優化和調整自我意識,形成積極的情感和堅定的意志,促進良好性格、優雅氣質和健康心理的養成。
(一)弘揚和培育人的主體性
1.培養人的主體意識,開發人的主體能力
主體意識是人積極地發揮主體性的前提基礎和內在條件,主要指的是人作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對個人的主體能力、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的某種自覺和認識。培養個人的主體意識首先就要使他們自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自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重要力量。同時為了整個社會的健康迅速發展,對個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個體與群體、個人與他人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千萬不能只是注重發揮自身的主體性而忽視他人主體性的發揮。
主體能力是人成為主體的基礎,是人作為主體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力量。要對個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發他們的主體能力,就要注重提高他們能夠及時掌握最新知識和技術的能力,提高他們對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能力,引導他們能夠在繽紛復雜的社會中遠離消極負能量的影響,多接受積極正面的熏陶,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能夠使個體的發展滿足社會和自身的需要,使其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2.引導和激勵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教育和自覺進行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最好的效果就是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教育,然后自覺進行自我教育。葉圣陶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育”,他所說的不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稿歸宿,即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提高自我修養,最終達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可以在正確的方向前進的能力。為了更好地激勵和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首先要把其與接收教育聯系起來,要引導受教育者在清楚明白社會道德規范要求的基礎之上樹立高尚的人生目標和理想,這樣就會比較容易激發他們自我教育的愿望,引導他們主動去學習理論知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時還要把個體自我教育和集體自我教育相結合,這樣不僅增強了個體自我教育,還有利于提高全體成員的主體性和思想道德素質。
(二)引領個體社會化
1.激勵個體社會化意識和潛能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之所以必須,是因為靠著社會中的勞動分工,每一個體都使自己從屬于群體,這樣整個物種才得以繼續存在”[2]。因此,只有在現實的社會中,人才能維持自身的存續和發展,真正成為“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利用社會力量傳遞社會規范、宣揚社會道德,深入透析社會本質、增強人們的社會認識,提高人們參與社會交往的自覺性,引導人在社會交往互動中尋找個體的生命意義。激勵人社會化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人對社會的情感和信念,不斷提升人的社會交往能力和效率,促進人對社會的認同,增強個體社會化的質量,為群體和類的塑造奠定基礎。
2.引導個體社會化的方向和途徑
對正確的社會化方向和途徑的引領。通過引領正確的思想觀點、政治方向、道德意識提升個體的思想覺悟、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幫助個體理解和把握社會規則,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念,規范生命社會化的活動目標和行為方式,促進個體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的日臻完善。
對錯誤社會化方向和途徑的糾正和管控。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某些方向偏差、道德失范和行為越界,沾染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心理疏導、思想引領進行說服教育,也可以在必要時與制度法律的強制功能相配合,在法制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對人們“軟引導”和“硬控制”的雙重功效,使個體走上正確軌道。
3.完善個體社會化定位
從個體層面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幫助個體在社會化進程中增強自我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找到自我發展的個體目標和社會目標及其實現途徑。從社會層面上講,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引導人們形成適合自我和社會發展的社會角色。社會角色是指個體在同社會互動中呈現出的符合社會期望、與社會地位相適應的行為模式、權利、義務的總和。人在生命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角色流變,每一次角色變化都意味著新一輪的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引導人不斷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的行為模式、價值規范和思維方式,教育人們形成正確的角色價值觀,在面對角色沖突時互相尊重、相互借鑒、彼此寬容,幫助個體提升生命素質和品德修養,從思想意識上進行自我協調,提高駕馭不同角色的能力,在認知社會角色中不斷完善自身。
(三)滿足人合理的物質需要,發展和完善個體存在
1.尊重和理解個體生存的物質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建構活動,但正如馬克思所說:“精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3]。人是物質性和精神性相統一的存在物。過去我們曾過分強調人的精神性而忽視人的物質性,仿佛只要沾上物質,思想就變得不再純粹。因為物質利益的滿足是人生存發展的基礎內驅力,當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唯物主義的,要以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為基點,需要正確認識生命個體的自然需要,切實滿足生命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的物質利益,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協同發展。
2.引導人追求合理的物質利益
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內在品質,是人身上的自然性的鮮明表達,然而人的天性中有不少動物性的成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道德引領加以規制。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規范人的利己本性,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滿足的同時至少不損害他人的權利,不至于達到“人對人是狼”的彼此傷害境地;應該推動人的天性不斷符合人類道德發展的需要,引導人們放棄不合理的物質利益訴求,培育滿足合理物質利益的健康方式,推動人的自然生命有序運行。
3.化解物質利益沖突
人的自然生命不是獨立的實體,只有在社會生命的實現和精神生命的引領中才能真正完善。由于利益訴求的差異和社會條件的限制,生命個體物質利益間存在沖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導人們克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帶來的弊端,幫助個體審視自身物質利益及其合理性,謀求個體間的溝通協調,平衡個體間的利益分配,對物質利益滿足相對薄弱的一方進行必要的補償,使每個個體都能找到自身發展的正確軌跡。
[1]王學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2][奧]艾·阿德勒,陳剛、陳旭譯.理解人性[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河北師范大學2017年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J2017S08.
(作者介紹:張偉,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