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海
自然審美經驗積累與感應能力的強化
謝正海
人與自然有著一種天然的關系,當人把主體的情感、意念、觀點、思想品質、理想等主體精神投射到自然中進行審美時,這時的自然在審美意識的作用下就產生了相應的審美價值。在人的主體精神和自然的互動過程中,人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不斷強化和提高感受自然、領悟自然的能力。
自然審美 經驗積累 感應強化
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決定了自然審美與生活審美的統一關系,自然是人的生活大環境,人類的種種活動離不開自然。然而自然仍然是作為一種有相對獨立性的形象在人的審美意識領域出現,也就是在自然景物上發現人性的折光,從而發現了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自然總是美的。”最能令我們產生敬畏之心并引起深沉思考的便是自然。清風明月、鳥叫蟲鳴會給人們帶來愉悅與滿足,令人心曠神怡;風雷滾滾、波濤洶涌則會給人們帶來震撼和敬畏之情,令人激昂澎湃。對自然的審美,是最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自然審美經驗的積累就要做到擁抱大自然,回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自然中尋找心靈。在中國古代的詩畫中最能體現出這一點,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正是通過對自然進行審美,發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的情感。這里的自然已不是純自然的存在物,它們已或多或少地人化了,離開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不可能發生感應活動的,自然之物一旦和審美主體相互感應,它就和人們的具有豐富社會內容的思想感情聯系在一起,成為人化的自然、審美的對象,如此才能“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感應自然而生情,情生成之后,又成為感應自然的動力。雖然對自然的審美很早就有,但都是無意識的隨意審美,審美意識的層次比較簡單,只是一些喜好的情感和感官欣賞中的舒適感,這種對自然的審美只不過是對生活的點綴而已了,是無法形成審美感應的。所以說,對自然的自覺的和有意識的審美是促進審美經驗的積累和感應能力的強化的。這種自覺和有意識的自然審美的出現是有標志的,就是出現許多專門描繪自然風景的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
對于自然審美經驗的累積,首先要看到自然審美的本質特點是人文性。人文,就是人按照他自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發展中應當具備的主體性和主體精神。“在人們正當的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如個性解放、才能發展發揮、民主平等、自由正義等等無法得到實現時,人們就將這些要求化為對現實社會的否定態度和反抗精神,并轉移為對自然事物的追求,自然事物會成為這些的表現手段,人們在無法變革現實的情況下,會通過返回自然或欣賞自然來表現獨立的人文意識或主體精神,暗示與不合理現實的對立性”。譬如中國的梅、竹、蘭、松等,就表征著堅強、獨立、有高尚情操和遠大抱負的主體精神;除此之外,自然物中還有陽光、白云、清風、芳草、海浪等等都是以獨立的形象出現于文學家藝術家的作品中,表現了作者回歸自然的處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是對自然的自覺審美,返璞歸真,是自我意識中自覺到由人間社會的偽回到自然的真。
其次,要看到自然審美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審美意識的外射性。這里的外射分為幾個層次,一是初步感受特征,二是引起審美注意,三是內心創造表現,四是外射表現,出現幻想或假象”。比如,早期人類和兒童不成熟的自然審美主要引起情緒或情感的外射;一般成年人生活經驗豐富,主要引起生活經驗的外射,常常帶有生活厲害感的影響。真正成熟的自然審美是主體自覺意識的外射,有一定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才能達到的較高境界,具有相當的意識深度和情感強度。
人類從自然中誕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生存之所,兩者是相互交流、互相彰顯意義的。人類通常借助自然事物表達內心的情感訴求,人本身的塑造也就逐漸完整起來,人生價值也就得到豐盈。自然審美在對人與自然共在關系的確證中,表現了自然的美與人的美的自由契合。自然審美感應能力的強化可以稱之為“天人感應”,在這一階段,是主體由被動達到主動、由不夠自主到自主的審美高潮,這時的主體感到自身與對象融為一體,物即我,我即物,主體與自然、宇宙混一。主體超越了自身,超越了社會人生,進入了永恒與無限的境界,這種審美就達到了極樂之境。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境界是一種現實境界,與莊子追求的道的境界有本質不同,莊子的道境不是審美境界,而是帶有哲學和宗教色彩的虛幻世界,這種境界是人生社會的境界,主體置身于人生漩渦和社會浪潮之中,而能對現實作自由主動的把握。有了這種開放性的境界,人生的情感欲望走向淡化,胸懷開闊、豁達舒暢,心理能量充分釋放,進入自由、恬淡、安適的至樂之境。自然審美雖然是由感受開始,因動情而達到高潮,但其最終的目的并不在于激發情欲,而在于通過動情達到徹悟人生自然的自如之境。
[1]李健夫.現代美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李健夫.文學審美透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3]李健夫《現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