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榮 顧吾浩 呂 祥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上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王東榮 顧吾浩 呂 祥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面對我國農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上海“三農”工作必須遵照中央的要求,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本文重點就上海農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如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談一些看法。
近年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本市按照中央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一些領域積累了一些有益做法和經驗。如松江的家庭農場發展及金山的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探索,得到了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肯定。
(一)產業融合的主體初步形成
1.家庭農場迅速崛起。到2015年底,全市已發展家庭農場3829戶,其中糧食生產家庭農場3555戶,水稻種植面積達到45.94萬畝;經濟作物家庭農場175戶,水產養殖家庭農場59戶,其他家庭農場40戶。
2.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到2015年底,全市已有農民合作社6302家,注冊社員6.5萬人,帶動非成員農戶12.3萬戶,實現經營收入86億元;年銷售額千萬元以上農民合作社已超過200家。
3.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到2015年底,全市現有農業龍頭企業387家,實現年銷售收入1059.68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5.22億元。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有84家,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3家,50億元以上有6家,100億元以上的有4家。
(二)產業融合的載體形式多樣
1.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步伐加快。2014年,根據農業部有關要求,本市積極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試點,并在浦東、崇明、金山等區縣開展示范區創建的基礎上,申報開展全市范圍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工作。2015年,本市被農業部正式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在推進會展農業、創意農業和休閑農業,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加快了發展步伐。
2.休閑旅游、鄉村旅游主體突出。上海休閑農業圍繞“城市讓農業增效、農業為城市服務”的主題,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目前,本市已初步形成農家樂、休閑農莊、觀光農園、農業園區、生態林農業及民俗文化村等六大類型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三)產業融合的形態種類豐富
1.一村一品穩定發展。截至2014年底,本市已有18個村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稱號,共涉及農戶10.7萬戶,其中從事主導產業農戶2.9萬戶,主導產業收入10.5億元。試點村鎮的農產品品質、品位、品牌綜合提升顯著,示范帶動作用突出,在技術支撐、人才培育、主體建設、品牌打造、營銷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農產品加工業快速擴張。本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發展,整體營利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農產品加工企業2253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04家,大中型企業93家,上市公司16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資產總計1356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82.5%;總產值達987元,同比增長72.3%;實現總利潤32.0億元,出口產品銷售收入42.7億元。
3.向第三產業拓展成果顯著。涌現出了崇明區前衛村、浦東新區書院人家、松江區浦江源溫泉農莊、金山區廊下現代農業園區、奉賢區海灣國家森林公園等一大批鄉村休閑旅游的典型。2015年,全市已建成各類農業旅游景點249個,接待游客1765.9萬人次,直接帶動各類涉農旅游收入14.4億元,解決當地農民就業3.1萬人。
(四)產業融合的手段多元
1.農業品牌建設步伐加快。上海農業企業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出現了一批具有很高市場知名度的品牌,如“馬陸葡萄”、“愛森牌”豬肉、“海豐”牌大米、“綠妮”牌甜瓜、“軍安”牌雞蛋等。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農業品牌生產企業1631家,7590個產品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
2.龍頭企業帶動力增強。本市農業龍頭企業直接和間接帶動農戶49.1萬戶,其中,帶動本地農戶14.5萬戶。
(五)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基本形成
1.產業整合型融合。在家庭農場發展中,糧食家庭農場和農機結合的561戶,糧食和經濟作物結合的321戶,種養結合家庭農場80戶。另外,家庭農場也與其他經營主體進行融合發展,如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鎮農投公司+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松江區家庭農場中,糧食家庭農場戶年均凈收入為11.3萬元,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戶年均凈收入為19.5萬元,機農一體家庭農場戶年均凈收入為16萬元。
2.產業鏈延伸型融合。以種養殖業為中心向產前產后產業延伸,將種子農藥肥料供應與農業生產連接起來,或將農產品加工銷售與農產品生產連接起來,農業一條龍生產服務企業發展加快。如上海集賢蝦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已擁有自己的育苗場、加工企業,形成了苗種淡化、成蝦養殖、飼料銷售、成蝦收購、精深加工、冷藏保鮮、技術服務、品牌銷售等一體化發展新形式。2014年,合作社養蝦面積1.6萬畝,輻射帶動農戶近1000戶。
3.產業交叉型融合。比如休閑農業,主要是利用農業生態資源、農事活動、農產品加工和農家餐飲居屋、農村鄉土文化等,集休閑、觀光和體驗于一體,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2015年“十一”黃金周,上海各農業旅游景點接待游客90.87萬人次,直接帶動各類涉農總收入7434.23萬元,其中農產品銷售收入2512.07萬元,解決就業5577人。
4.科技滲透型融合。以浦東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崇明生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上海現代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為載體,支持企業研發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產品,如農業物聯網技術,2015年在農業部發布的310項農業物聯網成果中上海占63項,在全國排名第一。截至2015年底,全市農業物聯網云平臺已整合接入75個業務系統與平臺,已在200多家蔬菜園藝場、17個區縣動物衛生監督所、8個市境道口、110個產地檢疫點、16家屠宰場檢疫點及58家動物產品集散交易單位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統。
本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如產業融合程度有待提高,主體培育質量有待提升,農產品加工有待精細化,利益協調機制有待完善。
(一)新機遇
當前,上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著比較好的機遇。
1.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都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去年上海發布的《上海市現代農業“十三”規劃》,也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都市現代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為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匯聚了強大推動力。
2.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為上海農業轉型發展奠定了基礎。十二五期間,上海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取得了快速發展。2015年,上海郊區生產總值中,工業增加值已達到60%以上,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205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占75.4%,經營性收入占6.3%,財產性收入占3.3%,轉移性收入占15.0%,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15年底,本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城鎮化率均達到90%左右,全市農業戶籍人口從2000年的335萬人下降到2015年的136萬人。
上海郊區農村已經進入新型工業化、深度城鎮化、都市農業轉型發展時期。其主要表現為:工業化向農民提供了大量非農就業機會,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在農民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收入逐步縮小,這為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隨著上海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發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已經具備了十分有利的客觀條件。
3.農產品市場供給關系變化為上海農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加快改善,農產品供給充裕,農民發展規模經營主動性不斷增強,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國外農產品進口逐年快速增長,農業出現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的新趨勢。
農產品的國際、國內市場供給關系的變化,給上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上海可以在繼續重視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市場急需的個性化、多樣化、優質化農產品,發展附加值比較高、競爭力比較強的中高端農產品。另外,這幾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上海農村的耕地大幅度減少。今后一個時期,隨著上海人口總量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減量化等措施的實施,上海的農村的耕地面積將進入一個相對穩定階段,上海農業功能將在為城市提供副食品之外,需要進一步發展綠色農業。農業的生態、休閑旅游、養生健康、農耕體驗等多種功能將被進一步挖掘,農業的各種新產業、新業態、新科技、新模式將不斷涌現,上海農業將進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二)新挑戰
“十三五”時期,上海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將更加錯綜復雜,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
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上海城市的拓展和郊區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這幾年來,上海農村的耕地大幅度減少,耕地面積2010年第二次農業普查時為284.64萬畝,比1996年第一次農業普查時減少40%;農業增加值在全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1.6%,下降至2015年的0.4%。2015年,上海農業總產值為302.62億元,低于2011年314.58億元的水平,上海農業的總產值已經從2013年起連續3年下降。
2.農業效益仍然較低缺乏競爭力。一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2015年,上海農業勞動生產率已經達到8.5萬元,居于國內領先水平。但與美國和英國相比,他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分別是上海的7.67倍和4.15倍。二是土地畝均產出率急需大力提升。2015年,上海農業土地畝均凈收入為3856元(人民幣),與發達國家相比,2012年,日本的土地的畝均產出率為8122.56美元,荷蘭為2645.11美元,以色列為3854.32美元。三是農戶從事農業收益比較低。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上海農業人口農戶戶均收入為6萬元左右,韓國農戶戶均收入為20萬元,英國達到46萬元。四是土地級差高、農業成本上升、農業效益下降。近年來,隨著建設用地價格上漲,上海土地級差不斷提高,土地流轉價格也水漲船高,一般每畝都要超過1000元以上,高的已達到每畝3000元以上。
3.農業產業鏈短,發展水平低。由于長期以來上海農業追求的目標比較單一,即為城市解決副食品供應,因此上海農業的最終產品大部分為鮮活農產品。近幾年來,雖然提出上海農業發展要“接二連三”,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和二、三產業融合度差,產業鏈短,發展水平低的狀況,農業還基本停留直接生產領域,處于產業鏈最低端的一段。狹小的產業空間,影響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4.市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這幾年,上海郊區的農產品質量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上海市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滿意度卻在不斷下降,公眾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大家考慮更多的是農產品是否有營養,是否有利于身體健康。
5.周邊地區產業融合快速發展給上海形成新的壓力。這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特別重視綠色生態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周邊的浙江等省在農村環境整治,發展農村綠色產業,推進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上海郊區的農業休閑旅游、農家樂等鄉村旅游與周邊的浙江等地相比差距很大。農業休閑旅游和鄉村旅游產品遠遠供給不夠,直接導致了大量市場需求外溢到周邊地區。從2014年開始,上海市民選擇在本市旅游休閑的人次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到浙江農村休閑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長興、安吉等地甚至形成了多個以接待上海旅客為主的“上海村”。
按照《上海市現代農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新的飛躍和華麗轉身,已經成為“十三五”期間上海農業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以提高農業競爭力為核心,加快上海農業轉型發展
1.加快發展多功能農業。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正式采用了農業多功能性提法。并綜合了國際上對農業功能的研究,概括為五大功能:一是經濟功能,主要表現在為社會提供農副產品,是農業的基本功能。二是社會功能,主要表現為對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功能。三是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業在保持社會和政治穩定上。四是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農業對生態環境的支撐和改善的作用上。五是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業在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提供教育、審美和休閑等的作用上。農業是一個古老的產業,其內部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另一方面,農業對教育、審美等有關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有積極作用,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農業還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載體的職能。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城市,特別是一些世界級城市,如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等,都特別重視城市周邊的都市現代農業建設,他們不僅重視農業提供副食品的作用,而且都把農業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綠色屏障,讓農業為城市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提高市民生活和生態環境質量。
農業多功能發展已經成為地球人的共識,發展多功能農業是上海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追求的重要目標。要充分利用上海農業的生態環境和綠色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旅游產業,提升農家樂水平,推進民宿經濟,形成都市農業旅游的新格局;要依托郊區農村的河湖、灘涂、水稻田,發揮農業的濕地功能,調節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小氣候;要充分發揮郊區從本世紀初開始種植的100多萬畝經濟林、生態林作用,并通過改造逐步提升能級和水平:經濟林可改造成為集采摘、生態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百果園;生態林通過規劃提升其園林景觀功能,使其成為生態景觀園;要發掘上海農業6000多年的農耕文化歷史,弘揚現代農業的科技知識,建設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體驗基地。
2.加快發展創意農業。創意農業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農業功能的拓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精致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繼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創意產業的理念也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形成并迅速在全球擴展。
上海是比較早提出發展創意農業理念的省市,雖然在總體上進展不快,但也出現了一些典型,如金山區的山陽田園經營的20畝左右土地,由于聘用了長期從事文化旅游業、熟悉搞創意農業的人才,在經營上轉變了觀念,即從原來的“賣農產品”轉變為“賣農業的生產過程”,推出“親子游”產品,吸引城市三口之家的學生和家長來到山陽田園學習、觀光、體驗,田園經營的20畝左右從原來的虧損轉變為每年收入達200多萬元。上海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后城市化時期,市民對農業的要求,不僅要滿足吃飽,而且要滿足吃好、吃鮮、吃精、吃安全、吃健康;不僅要滿足養胃,而且要滿足養心、養肺、養腦、養生、養老;農業不再是苦菜花,而是要成為城市的百花園、后花園、御花園、搖錢樹。“十三五”期間,上海農村應該把拓展都市農業休閑旅游功能作為農業轉型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重點。要接軌世界大都市巴黎、紐約、東京等農業的發展模式,在中心城區周圍和新城區周圍,大力發展供市民休閑體驗的“市民農園”;在遠郊地區,鼓勵發展開心農場和民宿經濟,把空心村變為市民度假村;同時,鼓勵家庭農場和合作社,以現代農業為主導,努力發展成為融生產、生態、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生態休閑特色農莊,提升農家樂、鄉村旅游水平。通過經營農業資源、生態環境,把賣產品和賣環境、賣享受、賣生產過程結合起來,實現農業價值的疊加效應。要學習浙江建設特色小鎮的經驗,充分發掘上海郊區農村特色,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規劃,加快推進上海特色小鎮、特色村莊、美麗鄉村建設,使之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集聚區,成為都市現代農業的新產業、新亮點。
3.加快發展健康農業。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綱要”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實現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接軌”。“建立食用農產品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嚴守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產品的總需求急劇增加。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健康行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5%,而在我國,健康產業僅占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5%,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未來15年,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和實際情況,目前農業部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尚停留在“無公害”階段,根據“綱要”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出國際標準基本接軌的要求,上海應率先提出發展健康農業的目標,即上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應朝著促進人類健康的目標要求進行生產,成為全國高品質農產品生產的基地和高地。發展健康農業是上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提高農業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也是上海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健康農業應該成為今后上海農產品生產的一張漂亮名片。
4.加快發展“四新”農業。“四新”農業是指發展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農業新產業指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以及需求的新要求,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功能的拓展而形成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農業新業態指基于不同農業產業間的組合、農業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的分化、融合和跨界整合所形成的新型產業形態。農業新技術是指將現代世界農業新技術革命所形成的物理、化學、生物技術成果,運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獲得更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農業質的變革。農業新模式主要是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
“四新”農業是上海農業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方向:在農業新產業方面,上海農業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盡快形成高效生態、優質特色新產業;大力開拓和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等生態功能產業,以信息化為引領,推進互聯網智慧農業產業。在農業新業態方面,要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培育農業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業經濟等新型業態;農業還要與文化、教育、體育等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相結合,形成更多的新業態。在農業新技術方面,要抓住本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機遇,加快上海農業科創中心建設,使之成為上海科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能夠承擔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戰略任務的研發中心。并建議要在市級層面加強統籌,以市農科院為核心,把現有的“四個中心”有效組合起來,以有利于資源更有效利用。在農業新模式方面,要根據中央關于“三權”分置的要求,圍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加快形成適應上海發展都市現代農業需要的新型農業主體。為加快推進“四新”農業建設,建議在本市可選擇若干鄉鎮試點,建立“四新”農業實踐區。
5.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鏈最早產生于19世紀50年代的美國,然后迅速傳入歐洲、大洋洲等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鏈是指與農業初級產品密切相關的產業群的供給和需求關聯構成的網絡結構,包括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農業產業鏈的理論基礎是系統論、市場經濟理論和產業劃分理論。目前,美、荷、加、澳等國的農業產業鏈經營已達到相當高水平,在全球范圍內頗具競爭力。
上海農業要改變目前產業鏈短,發展水平低的狀況,必須向發達國家學習,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一是延伸產業鏈的長度,盡可能將目前我們處于產業鏈低端的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產業部門,向前期產業部門和后期產業部門延伸,實現價值增值。二是擴大產業鏈寬度,盡可能提高綜合利用水平,使得各個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得到擴充。三是增加產業鏈的厚度,具體體現為農業生產資源由低效益行業向高效益行業配置,由低生產率向高生產率轉移,以提升整個產業鏈的價值,獲取終端農產品的品牌溢價。
(二)以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不斷提升都市現代農業水平
1.提高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質量和水平。要把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質量和水平作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一是家庭農場要堅持家庭經營、規模適度、一業為主、集約生產。二是農民合作社要擴大規模。從國際合作社發展情況來看,發展方向是合作社個體數量逐步減少,經營或服務的規模不斷擴張,呈現出規模化的趨勢。要遵循合作社本質,堅持合作社歸農戶所有、按章程分配的辦社原則。積極發展聯合社和集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綜合社,提高綜合競爭力。三是龍頭企業要帶動農民發展,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要吸引農民以多種形式入股,形成經濟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四是對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要規范引導。要正面看待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積極性和取得的顯著成效,鼓勵和支持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村、投資農業,重點從事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干不了、干不好的領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民實現共生、共贏。
2.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目前,上海農業經營主體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多元經營主體共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構建多元復合、功能互補、配套協作的新機制。一是要積極推進各類主體的融合發展。既要鼓勵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又要引導各主體相互融合,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實現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產出規模化、利益最大化,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實現利益共享農民增收。在與農民的合作與聯合中,一定要建立共享機制,密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的關系,從簡單的買賣、租賃行為,逐步向保底收購、合作、股份合作、交叉持股等緊密關系轉變,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使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三是要進一步包容和開放。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鼓勵多元參與,公平競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3、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培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關鍵要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培養和引進。要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要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圍繞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培養適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專業人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引進適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各類職業經理人,提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水平。要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列入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服務崗位的拓展范圍。鼓勵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
(三)以深化改革突破口,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1.加快推動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在本市完成承包地確權頒證的前提下,放開土地經營權,加快土地流轉,為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條件。按照中央和國務院文件精神,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合理安排農業農村各業用地;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2.健全完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落腳點是促進農民增收。要通過農民土地入股等方式,探索建立適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保障機制,確保農民和經營組織能夠公平分享一、二、三產業融合中的紅利。要鼓勵工商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和共贏機制,讓農民在農業產業鏈增值中獲得更多收益。
3.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相關法律,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確認成員身份,量化經營性資產,保障農民集體資產權利。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在建設用地減量化過程中,要幫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因規劃調整拆遷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入股發展農村一、二、三融合產業,以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的財產權和發展權。
4.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根據中央要求,加快農村承包經營權、農民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的試點推廣工作,要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融資機制,特別對市、區縣級示范合作社要提高專項貸款擔保額度,適當延長貸款年限,逐步放寬信貸范圍,建議將家庭農場納入市財政專項資金貸款擔保范圍;同時要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支持重點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資本資金方面全力扶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5.完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設立財政專項,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金,重點扶持產業鏈條長、產業融合程度高、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明顯的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政府對農業扶持力度加強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農業扶持政策的效率和質量。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提高財政扶持資金的使用精準度和使用效率,防止組織異化、經營制度扭曲和農民利益受損。
6.加強和完善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導。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須加強領導,扎實推進。特別是農業產業鏈延伸后,本市各級農業管理部門的職能會有比較大的轉變,由原來只管產業鏈中的直接生產過程,延伸到產前、產后各個領域,農業管理部門的機構設置應根據職能的變化而適當進行調整,以適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上海市農村經濟學會上海市農村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