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欽宗 韓曉怡 蔣 俊
上海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
■聶欽宗 韓曉怡 蔣 俊
近期,為了解上海農民合作社運營發展情況,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調研了浦東、寶山、嘉定、金山等區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結果顯示,農民合作社提升特色產業發展,但運營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農民合作社3202家,成員總數64421人,帶動非成員農戶數122848戶。按行業分:種植業2258家,漁業353家,服務業202家,畜牧業145家,林業103家,其他137家。按服務內容分:產加銷一體化服務2567家,購買服務為主的87家,技術和信息服務為主的49家,運銷服務為主的63家,加工服務為主的28家,倉儲服務為主的27家,其他381家。按生產規模分:實現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91萬公頃,畜禽產品產量27.45萬噸,水產養殖總面積1.30萬公頃,林產品總產量34.89萬噸。
(一)興辦主體多樣化
從興辦主體看,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能人牽頭型。主要以種養大戶、農村經營能人為核心,利用其管理經驗及資金、技術等優勢,聯合生產同類農產品的專業戶組成合作社。二是農技人員引領型。主要由農技服務組織或農技人員牽頭創辦,以發揮其在技術、場地、設備、經營管理及市場銷售等方面的優勢。三是村級集體創辦型。主要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創辦。四是企業帶動領辦型。主要由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牽頭,按自愿互利原則,把周圍同類型的養殖或種植農戶聯合起來。
(二)產業分布廣泛
上海農民合作社產業分布廣泛,由早期的大宗糧食、果蔬作物類合作社發展到現在幾乎涵蓋農業各領域,包含了水稻種植、果蔬種植、水產養殖、畜禽、花卉、農家樂、農機類等。
(一)實現規模化經營
通過積極培育和發展以村級集體經濟投入為主,吸納當地農民入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推動了土地等市場要素流轉,促使由原先的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集中,轉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以浦東新區為例,近300家合作社共經營土地面積13萬畝,平均每家經營面積450畝;年銷售額近18億元,平均每家年銷售額600萬元。其中,銷售額在500萬-1000萬元和1000萬元以上的各占15%;總資產近20億元,平均每家資產700萬元,近一半合作社資產在100萬-500萬元之間;年利潤約1.5億元,平均每家50萬元,100萬元以上約占10%。合作社帶動農戶4萬余戶。其中,帶動200戶以上的約占10%,帶動50萬-100戶的約占20%,約一半合作社帶動農戶50戶以下。
(二)提升特色產業發展
以嘉定區農民合作社為例,目前已擁有“匯農”牌王鴿、“馬陸”牌葡萄、“萬金”牌觀賞魚、“嘉蜜”牌有機大米、“下西洋”牌有機蔬菜、“永輝羊園”牌湖羊、“菜博士”牌豆芽等30多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其中,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的有“馬陸葡萄”;被評為上海市名牌農產品的有“永輝羊園”牌羊肉、“萬金”牌觀賞魚、“菜博士”牌豆芽;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的有“馬陸”牌葡萄、“嘉蜜”牌有機大米和水果、“匯農”牌肉鴿、“萬金”牌觀賞魚、“永輝羊園”牌羊肉、“藝杏”牌豆制品、望新牌魚苗。值得一提的是,嘉定區徐行鎮“萬金”牌觀賞魚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觀賞魚養殖基地,至2016年底,年產銷觀賞魚1314萬余尾,年銷售額7121萬余元。
(三)促進農民增收
通過農業規模化經營,既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又有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高產示范方的創建和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以寶山區為例,全區糧食生產全部實行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生產,種植面積1.17萬畝,2016年水稻平均畝產達到604.5公斤;蔬菜類生產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總面積6200多畝,占蔬菜總面積的70%。2016年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平均年收入3.17萬元,最高的達到4.65萬元。
(一)存在部分空殼合作社
由于目前工商部門在登記管理中,只要符合要求就予以注冊登記。部分合作社以家庭成員的名義拼湊夠法律要求的成員數(5人以上)進行注冊登記,致使合作社數量虛增,質量普遍不高。部分合作社實為空殼子、虛架子,經營主體處于“休眠”狀態。而工商部門和農業主管部門難以及時掌握合作社的實際數量和運作情況。
(二)相關專業人才匱乏
一是大多數合作社帶頭人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更缺乏,難以運用現代管理技術進行策劃管理,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創新和發展。二是合作社從業人員年齡老化(大多集中在50歲至60歲),難以學習和掌握新型農業技術和農業知識。以寶山區為例,截至2016年底,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中,50周歲以上占比78.7%,現有政策較難吸引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業生產發展缺乏新鮮血液。
(三)財務會計制度執行不夠規范
一是合作社成員資格和數量存在不真實性。有的合作社本質是集體出資并運作,其成員是通過組織本村農民湊人數而設立的合作社,僅有法律形式,實際并沒有按合作社的章程運作。二是出資金額存在不真實性。由于工商部門不要求對設立合作社進行驗資,也不需要出具驗資報告,部分合作社的注冊資本有虛假。對于虛報的成員出資金額,一旦將來成員要求退社并要求退還自己賬戶內的金額,進行司法訴訟將對合作社不利。三是盈余分配不規范。按規定,合作社對盈余進行兩次分配。第一次是按照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返還總額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第二次是按前項規定返還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員賬戶中記載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以及本社接受國家財政直接補助和他人捐贈形成的財產平均量化到成員的份額,按比例分配給本社成員。但部分合作社表示按合作社法規定的60%以上盈余分配后,能用于再投資、再生產的資金很少,所以實際操作中,在賬面有分配,但是實質并不分發給成員。部分合作社視同股份公司,按出資份額進行分配。四是合作社對財政扶持資金管理存在不規范。比如,市、區級財政撥款沒有計入專項應收科目,財政扶持形成的固定資產部分沒有入專項基金科目。
(四)產品市場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均不高,市場推廣手段也較為單一,產品銷售渠道主要為市場批發或出售給老客戶,大多為采取向老客戶定向供貨的措施,采用網絡推廣、媒體廣告、電話營銷等方式的較少。
(一)加強宣傳引導,樹立典型示范
一是加大宣傳。政府牽頭,村委班子具體負責,在農戶中加大專業合作社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普及知識。同時,應注意引導農戶形成加入和成立合作社的理性認識,切忌宣傳“一邊倒”,忽視合作社經營的風險性,使農戶盲目跟風。二是樹立典型。每個鎮選取一個行政村,以農民成立或村干部帶頭等形式,率先成立一家合作社,并以點帶面,在村域內樹立起合作社典型,營造適合合作社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使農民認識到合作社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的作用,從而全面調動農民及社員的積極性。
(二)加大扶持力度,做好服務工作
一是完善法律制度。應強化部門間聯動,嚴把合作社“準入關”,對擬登記注冊的合作社資質、規模、出資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核,從源頭上解決合作社成員之間地位不對等的關系。同時實行動態管理機制,對已登記在冊的合作社實行嚴格的年審制度,對偽合作社、休眠合作社予以取締、注銷,并限制其再次注冊。二是提供技術保障。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對專業合作社人員情況開展摸底調查,根據實際情況,依托農經站,定期、分類型、分層次對合作社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普通工人等開展職業培訓,加強財務管理指導。由農技站負責,向轄區內合作社推廣先進種養技術及病蟲疫防治知識,定期主動電話訪問,了解合作社有關情況,制定跟蹤訪問清單。三是搭建交易平臺。協調菜市場、超市,實行農超對接,使農產品由田間直接到達銷售點或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創新銷售方式,開拓銷售渠道,引入電子商務平臺,鼓勵發展農產品配送物流企業,實現農產品銷售電子商務化、個性化。四是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深化貫徹中央、市、區三級融資政策,確保政策落到實處,適當降低信貸條件,并提供多種金融產品選擇,同時,有條件的鎮可設立農村合作組織發展融資基金,加強對基金管理和運作,以“小型扶持,中型保障,大型自立”為原則,為中小型專業合作社融資提供保障。
(三)強化監督管理,規范市場競爭
以市場監管、物價、勞動、農業等部門為主體,加強合作,強化對專業合作社的監督管理職能,提高為農服務的責任意識。一是對合作社的監督管理。對其生產、經營、銷售等環節加強監督,保障農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同時積極提供政策解讀及幫助,確保合作社依法依規運營。二是對農產品市場的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農產品交易市場,嚴格監督農產品中間商進貨環節壓價,出售環節提價,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削弱中間商對農產品價格的控制能力,切實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和農戶、消費者的根本利益。
(四)重視集群效應,打造區域品牌
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通過成立合作聯社等方式加強合作,聯手打造品牌,提高綜合經營能力和經濟效益。一是打造優質品牌。進一步整合資源,做大做強相關產業,打造“金”字招牌,提高產品市場知名度。二是鼓勵挖掘品牌內涵。引領農產品品牌向更高層次發展,增強品牌影響力,為打造“金”字招牌提供內生動力。三是引導龍頭企業進一步聯系、帶動本地其他生產經營組織和普通農戶,與他們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雙贏。
(五)完善配套設置,提升資金扶持力度
一是創新農村貸款擔保抵押方式。鼓勵金融機構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權屬清晰、風險可控的大型農業機械設備、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適當提高抵押率。鼓勵農產品銷售企業為合作社生產性貸款提供擔保。建立財政出資的農業擔保公司,為合作社提供擔保。引導產業基礎好、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信用記錄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二是進一步理順農業保險發展體制機制。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農業巨災風險補償基金,鼓勵農民參與農業保險,逐步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減少極端天氣對農民的經濟損失,防止打擊農民種植積極性。
(六)強化政策執行,確保農業補貼有效落實
一是擴大農業補貼范圍,提高經濟作物享有率。根據區域特點,在確保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紅線不突破的基礎上,應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休閑農業,支持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品牌影響力。建議加強農業補貼的政策設計,進一步細化補貼對象,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二是加強補貼政策宣傳,提高農業補貼知曉度。充分發揮鎮級農產品質量監管員和村技術推廣員的作用,在做好技術指導與行業監督的同時,做好相關補貼政策的解釋宣傳工作。利用“農民一點通”、農村信息服務平臺等多種媒介,及時公布說明最新補貼政策,方便經營者及時掌握。□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