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盤鋼
上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新舉措
本刊記者 徐盤鋼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上海市農村工作會議獲悉,上海市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在全市郊區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三農”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市累計發展家庭農場4243戶,其中糧食生產家庭農場3990戶,種植水稻面積占本市郊區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的44.67%。去年,浦東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崇明生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市農科院都市現代科技創新中心先后揭牌成立。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累計完成改制1621個村,占1677個總村數的96.7%,啟動32個鎮的鎮級產權制度改革。去年累計完成50萬戶農戶的村莊改造,建成了45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美麗鄉村連片態勢已經初步呈現。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上海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已經高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幅。去年上海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520元,比上年增長了10%。
上海加快實現農民轉型升級。2016年,上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641人,累計認定新型職業農民4314人。上海還實施了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
在今年的上海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姜平和副市長時光輝總結了2016年本市“三農”工作,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任務。姜平在講話中要求,上海市要貫徹落實好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上海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按照市委、市政府對“三農”的新定位和新要求,謀劃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要堅定不移建設都市現代農業,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升級版。堅持生態立農、科創興農、改革強農、提質富農,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服務農業、智慧農業,走產品優質、產出高效、產業融合、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多功能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要堅定不移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特色的鄉村風貌。做好水、林、房三篇文章:全面疏浚農村河道,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整合農、林、水建設,使農田成方、綠樹成蔭;建設一批具有自然稟賦、產業發展特點和歷史人文積淀的美麗鄉村示范村,發揮示范效應。要堅定不移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努力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注重提高新型農民培育的可持續性,造就一支職業農民隊伍。造就一支職業農民隊伍,重點提高農民就業收入,努力縮小城鄉收入比。
時光輝強調,要全面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加快實現農業轉型升級。著力抓好“三農”重點工作:一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二是深化農村改革發展,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實;三是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四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一步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