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蘇敏
海門市全面推進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
楊蘇敏
圍繞江蘇省提前完成新一輪脫貧目標任務,2016年海門市將扶貧增收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首,加大實施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力度。按照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7000元貧困線標準,全市“十三五”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數為8073戶,13529人。“十三五”共有64個經濟薄弱村,其中14個為南通市級經濟薄弱村、50個為海門市級經濟薄弱村。2016年,經過全市上下不懈努力、攻堅克難。截至目前,實現所有建檔立卡戶中2465戶脫貧,4080名低收入人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000元以上,脫貧率達30.16%。
(一)精準扶貧到村到戶
“萬人幫萬戶,共走幸福路”活動向縱深推進。組織全市所有公職人員參與扶貧結對幫扶,共結對低收入農戶8071戶(2戶閉戶)。截至2016年底,全市幫扶單位和幫扶責任人完成“十三五”所有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的多次走訪工作,2016年共計投入1500萬元幫扶資金,其中開發式資金數達800萬元左右,開發式比例為22%。
(二)做好政策托底保障
將喪失勞動能力的五保、低保、醫保和貧困優撫對象全部納入政策保障范疇,加快提標擴面工作。目前,海門市共發放農村低保資金2232萬元。從2016年7月起,全市農村低保標準由原來的每月505元提升為530元,城鎮低保標準由原來的580元提升到590元。建檔立卡內無勞動能力農戶全部納入政策保障,實行政府兜底保障脫貧。
(三)開展各類專項救助
大力實施生活救助、醫療救助、就學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2016年全市發放重殘補貼5300萬元,發放農村一戶多殘、依老養殘家庭生活補助25萬元。財政共計投入700多萬元為全市280戶低收入農戶免費進行危房改造、加固維修等。
(四)全力推進扶貧開發
2016年,海門市全力推進開發式扶貧,開發式扶貧作為推進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求各對口幫扶單位投入每戶的開發式項目資金不得少于2500元。養羊、介紹工作、大棚種植以及其它畜禽水面養殖等是海門市開發式扶貧主要項目,特別是養羊已成為開發式扶貧主導項目和亮點。目前,全市各幫扶單位投入開發式扶貧資金500萬元左右。
(五)整村推進扶貧開發
2016年海門市扶貧辦繼續和市扶貧開發協會合作通過項目單位采取無償資助方式進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以帶動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2016年全市投入400.05萬元(其中財政投入300萬元)用于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24個,幫助帶動1671戶、2738人增收脫貧,戶均、人均分別增加5897元、3599元。
(六)狠抓薄弱村幫扶
“十三五”期間,為帶動更多的薄弱村增收致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確保經濟薄弱村能夠擁有持續增收致富渠道,實現村村有物業目標,研究出臺了《海門市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實施意見》。除扶持14個南通市級經濟薄弱村發展物業項目外,還另外扶持50個海門市級經濟薄弱村發展物業項目。做到海門市級和南通市級的薄弱村同時部署和要求、同步實施和推進、同等督查和考核。整個“十三五”期間,市財政將安排3900萬元用于扶持薄弱村發展物業經濟。其中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門用于扶持發展海門市級經濟薄弱村,5年為2500萬元。
今后五年,海門市將繼續圍繞“政策保障一戶不漏,專項救助一個不少,社會幫扶一刻不松,開發扶貧一著不讓”四條主線,大力開展新一輪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
(一)加強扶貧開發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
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銜接,把社會保障作為政策扶貧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織密社會保障網。創優城鄉低保規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構建標準科學、對象準確、待遇公正、進出有序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格局,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分類施保和漸退措施,推動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兩項制度”有效銜接,逐步縮小全市城鄉低保間差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
(二)加強扶貧開發和專項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
堅持扶貧開發和專項救助制度相銜接,把社會救助作為扶貧的重要環節和補充,逐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社會救助法治化。構建社會救助平臺,創新“救急難”機制,進一步完善市、鎮、村三級救助聯動平臺,大力實施生活救助、醫療救助、就學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加大城鄉低保戶、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低收入戶以及重殘、重病等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加大對因患重病、子女就學、突發事件等導致家庭財力支出遠遠超出承受能力而造成貧困的“支出型”貧困家庭的救助力度。
(三)全面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
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扶貧開發作為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逐步擺脫貧困,做到扶貧開發常態化。
1.明確扶貧開發任務標準。“十三五”建檔立卡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開發式比例實現全覆蓋,且各對口幫扶單位每年投入每戶的開發式項目資金不少于2500元。幫扶單位必須千方百計為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尋找致富門路,努力幫助其開發增收項目,使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家庭至少有一個長效增收項目。幫助有就業條件的勞動力學習一門技術,幫扶家庭有富余勞動力的,積極為其牽線搭橋,讓富余勞動力加快轉移就業,不斷增加低收入農戶工資性收入。
2.深入推進整村扶貧開發。多渠道幫助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在互幫互促中實現互利雙贏。市扶貧辦將繼續聯合市扶貧開發協會,以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服務隊為載體,完成在全市100個行政村實施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扶貧到戶的扶貧開發模式,繼續免費為低收入農戶提供機耕、機播、農藥、種子、施肥、技術、收割等服務,千方百計帶動更多低收入農戶脫貧。
3.扶持發展薄弱村的經濟。實現全市50個海門市級經濟薄弱村村村有物業目標,幫助薄弱村用好扶持資金,發展物業經濟,確保海門市級經濟薄弱村能夠擁有持續增收致富渠道。
4.在多措扶貧上有新突破。“十三五”期間,繼續和上海工程技術學院等學校合作,開辟和探索低收入農戶職教扶貧工作,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教育和就業問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大力實施“科教扶貧計劃”,引導和鼓勵成績相對落后的貧困戶孩子接受免費職業教育,提高就業技能;支持職業學校對有就業愿望和能力的貧困戶開展初級職業技能或專項職業能力培訓。大力實施“轉移就業計劃”,引導和支持各類合作組織將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戶納入合作社,積極提供各類技術幫扶,提高他們的致富能力;引導和支持各類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吸納有勞動能力的城鄉低收入家庭成員打工就業,努力使他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