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義
閔行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思考
郁達義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是農產品標準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對農產品實施“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的有效措施。加快構建和完善一套新型科學合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的研究,不僅能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修訂提供主要依據,也能確保標準編制、實施、監督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有利于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消費,有利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閔行區從上世紀90年代起,由技監局和農業局起步農業標準化工作,主要在技術操作規程的制定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方面。從閔行區蔬菜生產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剛成立的五個標準化工作專業組提供的材料,可以初步看出閔行區農業標準化發展的現狀。閔行蔬菜生產分三階段:第一階段從1980年起至1992年閔行區建區以前。該階段的蔬菜生產以數量型為主,抓高產栽培。第二階段從1992年至2000年末,為菜籃子工程建設階段,從數量到質量的過渡階段。第三階段從2001年開始至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蔬菜生產開始以產品質量為主。從此牽涉的“標準”問題,即包括蔬菜產品標準及為得到標準產品所要求的生產操作過程規范。
目前,閔行區農業標準化建設分成四個方面:一是糧食方面,形成了雜交稻標準化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從2006年起水稻生產全面開展無公害認證,至2013年年底,已有29家稻米生產合作社取得農業部頒發的大米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標志,認證面積17278畝,占全部種植面積的88.71%。二是蔬菜方面,建設標準化基地,制定蔬菜產品標準及生產操作規程35項。三是水產方面,全區現有水產養殖場3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18家,持有《水域灘涂養殖證》的8家。通過驗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1家,已申報2015年標準化水產養殖場1家。四是畜產品方面,目前全區養殖場(戶)大多數沒有實施無公害標準飼養。
閔行區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工作在開展中主要存在四個不足: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數量明顯不夠
有些農產品未制定質量安全的相關標準,有些已制定的標準也局限于產品的生產技術規程,缺乏產前與產后標準,有關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的標準數量太少。
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內容交叉重復
由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修訂存在著主體混亂與管理錯位的問題。這種多頭的管理體制,不可避免地帶來農業技術標準重疊、交叉甚至相互矛盾的問題。
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修訂老化
隨著經濟、技術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也應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適時地予以調整、修訂、補充、淘汰與重新制定。而目前現行的農業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中存在著制修訂環節多、程序復雜、修訂不及時的問題,直接導致了許多技術標準的內容相對陳舊。例如在農藥的使用上,其限量標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些標準片面強調施用農藥可能帶來的毒性,忽視了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使其殘留限量指標規定與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脫節。
切實加強閔行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的推進,是現階段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
(一)通過梳理、整合、細化來完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閔行區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統一、權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應按照“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的需要,在加強統一管理并充分發揮各相關部門作用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安全標準體系
首先,應盡快完成對現行的農產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等的徹底清理,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結構優化,淘汰與農業生產操作不適應的過時標準,力爭制修訂出一批適應地區特點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其次,要在各標準起草部門統一協調的基礎上,相關標準之間必須配套形成體系,盡快加強農產品安全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盡快形成包括農產品安全限量標準、農產品檢驗檢疫與檢測方法標準、農產品安全通用基礎標準與綜合管理標準、重要的農產品安全控制標準、農產品市場流通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安全標準體系,真正做到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都有標準作為技術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安全標準之間不協調、交叉重復等各項問題,也能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修訂工作的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先進性。
在制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過程中,還應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與研究工作,通過積極的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大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力度,加快標準的制修訂步伐,迅速提高標準的整體水平,達到提高農產品質量的目的。
(二)通過“三品一標”認證來強化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全區現有規模化種養企業(合作社)80家,農產品注冊商標達到70個,有16家農業企業(合作社)進行了生態精品標準化基地創建工作。其中上海城市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城市蔬菜”和上海正義園藝有限公司“天壽”獲上海市著名商標和上海市名牌產品。全區農產品“三品”認證總面積累計達2.68萬畝,比例達到70%,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比較高,農業規模化生產比例達82%。
第一,繼續鞏固糧食生產上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2014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1.95萬畝,其中35家300畝以上稻米生產合作社經營面積就達到1.94萬畝,規模經營比重達到99.68%。先后培育出的“寒優湘晴”、“閔優128”、“閔優55”、“秋優金豐”等優質高產粳型雜交水稻組合在全市推廣種植。其中,“寒優湘晴”大米由于其優異的米質表現,穩定的產量水平(畝產550公斤左右),20多年來一直是上海郊區的主栽的雜交組合之一。“秋優金豐”大米(2006年2月通過品種審定),米質達國標一級米標準,近年來該組合在各區縣的示范種植已充分顯示出產量高、抗逆性強、米質優、適應性廣等眾多優良特性,畝產水平可達700公斤以上。全區水稻種植品種2004年起就全面實現良種化,其中水稻雜交組合種植比例(“寒優湘晴”、“秋優金豐”)近年來穩定在99%以上。
2008年上海秋良稻米專業合作社啟動水稻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創建工作。歷時3年的努力,制定了一整套適合本地區種植條件本區特定推廣品種(“寒優湘晴”、“秋優金豐”)的高產優質無公害種植技術操作規程(企業標準),并于2011年12月通過上海市技術質量監督局考核驗收,以優異的成績成為區內首家全面實行標準化種植的稻米生產合作社。
近年來,在上海秋良稻米專業合作社的水稻標準種植示范區的帶動下,本區水稻上標準化生產水平逐年提升,基本上都已按照該技術操作規程實施操作。
第二,穩步推進蔬菜生產上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2013年,閔行區農委組織浦江鎮(三齊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眾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愛好果蔬專業合作社、衛閔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逸靈蔬果專業合作社、閔匯蔬果專業合作社、幸匯蔬果專業合作社、魯奉蔬果專業合作社、申象蔬果專業合作社)、華漕鎮(晶羽蔬果專業合作社、浙林蔬菜專業合作社、華農工貿有限公司)、吳涇鎮(綠良蔬果專業合作社)、梅隴鎮(許涇谷物專業合作社)、顓橋鎮(顓橋農業科技試驗場)、馬橋鎮(韓湘蔬菜專業合作社、閔川果蔬專業合作社)進行無公害整體認證申報工作,合計申報面積2246畝,合計申報蔬菜品次307個、蔬菜產量10975噸。
第三,盡快加強畜牧水產上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目前,在畜牧方面,養殖場(戶)中大多數沒有按照無公害標準飼養。對于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的空白,應從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來考慮填補:一是養殖設施與環境標準化;二是管理措施標準化,主要圍繞生產健康畜產品而建立的生產標準、畜產品質量標準以及相應的法律與企業經營管理體系等。
在水產方面,區內的養殖面積小且分散,大部分漁場利用低洼地、閑散農田開挖,池塘老化,設施陳舊、配套不完善。除1家完成標準化驗收、1家申報外,基本上以傳統養殖為主。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組織開展標準化水產養殖,強化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的培訓,嚴格按照“水產品池塘養殖技術規范(DB31∕T348-2005)”開展生產活動。同時,加強水產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幫助養殖場制定生產管理等相關制度,進一步規范水產養殖者生產經營行為,提高閔行區水產養殖標準化水平。
(三)通過農產品安全控制技術來提高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重要的農產品安全控制標準建立從源頭治理到最終消費的監控體系是農產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按照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的原則,種植產品生產中應用“良好農業規范(GAP)”、養殖產品生產中應用“良好獸醫規范(GVP)”、食品加工生產中應用“良好生產規范(GMP)”、“良好衛生規范(GHP)”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等先進的農產品安全控制技術。而在實施GAP和GVP方面,國內的數據尚不充分。針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及其特征,應盡快研究制定種植產品安全控制標準、養殖產品安全控制標準、農產品加工安全控制標準和餐飲業食品安全控制標準等方面的安全控制技術標準。
目前農產品市場流通安全標準的制定工作科學和系統性不強。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安全標準農產品市場流通安全標準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農產品安全的重要環節,包括農產品從包裝、標簽標識、儲藏、運輸直至銷售到市場流通的全過程。
(四)通過農產品風險評價分析來評估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要在科學的風險評價分析的基礎上來衡量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并為制定農產品中重點有害物質安全限量標準提供基礎數據,將原來的事后抽檢處罰為主轉變為事先的預防控制為主。從農產品產業鏈整體角度解決產地環境、生產、加工、流通標準的銜接配套問題,要以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和國際先進標準為前提,在與WTO/TBT、WTO/SPS規定相符合的基礎上,解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設置不合理、重要標準短缺等問題。要在強制性標準為主、非強制性標準為輔的原則下協調兩者的關系,強制性標準應側重于安全衛生,可以專門制定農產品衛生或安全標準,而在產品質量標準中不再涉及具體內容,即便必須包含衛生指標的內容,可以參照CAC產品標準的做法,用相關限量標準和殘留最大限量標準來代替現行標準中的具體指標。在科學的風險評價分析的基礎上,把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解決標準中兼容性、互補性、滯后性的問題,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功能,真正用標準組織農產品的生產,促進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閔行區農委農業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