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欽宗
上海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聶欽宗
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理念的重大舉措。2014年7月,上海市閔行區、崇明縣被納入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5年12月,上海市青浦區被納入全國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近期,為了解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情況,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赴閔行區、崇明區和青浦區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在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開發利用綠色低碳能源、持續推進資源節約利用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但也存在新型環境污染風險增加、跨界區域環境治理壓力較大等四方面問題。現結合調研結果,對進一步做好上海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提出建議。
(一)全面推進環保三年行動計劃
自2015年1月開始,上海啟動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閔行區三年行動計劃共計85個項目,截至2016年6月,項目總體啟動率達到95.3%。其中:市級項目啟動率達到100%;青浦區共74個項目,開工啟動率為91.9%。如閔行區建成區直排污染源截污納管全面完成,外環生態專項先行啟動錦梅路、行西村倉庫約10公頃綠化建設,閔行區文化公園建成開放,閔吳碼頭集裝化改造項目完成工程量的75%,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項目開工建設,浦江郊野公園首期啟動區土地整治工作獲批并啟動公益林建設,新建成郊區林地2000余畝。
崇明區穩步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完成了37個美麗鄉村的村莊改造項目;按照“一環、五圈、十三縱、多點”的布局,貫通和新建了370公里自行車綠道和多條市民建設步道;加強森林撫育和林相結構改造,建設2.25萬畝公益林,建成6片觀光休憩公益林、19片景觀型公益林和特色農田林網;繼續推進綠地建設,建成4776畝景觀廊道。
(二)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大氣環境污染防治方面
閔行區深入推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具體舉措包括:一是圍繞“降霾、減煤、抑塵、控車、除異味”工作要求,在2015年完成72臺燃煤(重油)鍋爐和爐窯清潔能源替代的基礎上,2016年繼續做好清潔能源替代的收尾工作,加強對區內剩余5臺燃煤鍋爐達標排放監管,推進上海焦化集中供熱改造工程。二是開展揚塵綜合整治,關閉無證碼頭、攪拌站19家,整改32家有證碼頭。三是強化餐飲油煙污染控制,截至2016年6月底,已督促305家大中型餐飲服務場所完成高效油煙凈化裝置安裝。四是按照VOCs整治“一廠一方案”要求,開展對21家重點企業和167家一般企業整治工作,截至2016年6月,10家重點企業和45家一般企業已完成整治,同步啟動35家汽修行業VOCs治理。
青浦區在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已完成14家重點企業和79家一般企業的VOCs排放治理,并啟動“無證取締,有證整治”專項行動,完成7個重點區域
建筑工地揚塵在線監測安裝,啟動4個街鎮的揚塵污染控制鎮創建,在31家餐飲服務場所安裝了高效油煙凈化裝置。
2.水環境污染防治方面
閔行區完成4個市級考核斷面和1個國家級考核斷面的整治方案編制,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市級考核斷面達標整治工作落實。開展水源地環境安全專項檢查,截至2016年6月底,完成整治或關停水源地企業59家。青浦區將水環境質量改善納入干部績效考核,建立了“19+60+42”的河道監測、評估和考核體系。
3.土壤污染防治方面
閔行區扎實開展清潔土壤行動工作。圍繞“強調查、重修復、保安全”工作要求,開展工業企業潛在污染場地環境專項調查。截至2016年6月底,已督促完成場地環境初步調查96個,場地環境詳細調查及健康風險評估13個,場地環境修復工程6個,督促莘莊工業區開展位育中學地塊場地環境調查。
(三)積極開發利用綠色低碳能源
崇明區目前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9.1萬千瓦時,年發電量約5.7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區售電量比例達到25%,今年還將推進多個風電場和光伏電站的建設。此外,推廣新能源車,與上海國際汽車城合作,引入EVCARD分時租賃系統,在崇明商業圈、交通樞紐站、旅游景區、大型居住社區、以及學校和醫院周邊等公共區域建成新能源車的運營租賃網點81個。
(四)持續推進資源節約利用
崇明區推進集約化供水,關閉了區域內33家中小水廠,形成“一庫四廠”供水格局。推進秸稈減量和綜合利用,試點建立秸稈收儲運系統,水稻秸稈收集率達到18%,支持千牛農業機械公司建設秸稈飼料化利用項目,探索秸稈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推進畜禽場(戶)綜合整治,2016年完成265戶農村不規范畜禽養殖整治任務,關停退養23戶外來人員不規范生豬養殖戶。對電池等有害廢棄物實行有償回收,實行“干、濕”垃圾分類,基本建成日處理量500噸的崇明固體廢棄物處置綜合利用中心。
(五)多措施強化環境監管
1.強監管、嚴執法
2015年,閔行區共監察排污企業3488戶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46起,涉及處罰金額1555.6萬元,處罰金額同比增加52.8%;2016年1-6月,共監察排污企業1909戶次,作出行政處罰決定67件,涉及處罰金額510.3萬元。青浦區今年已出動執法人員近1043批次、近2520多人次,對2083多戶次的排污企業進行了監督檢查;發出責令改正通知書20份,依法立案132件,作出行政處罰95件。
2.完善環境監管體系
閔行區先后編制完成《閔行區環境監管網格化方案》、《閔行區環保大聯動巡查監管方案(試行)》,將違法排污行為納入網格化前端管理任務,明確了區、鎮、村三級環境監管職責及環境問題處置流程,實現污染源監管全覆蓋。
3.強化環境風險防控
截至2016年6月底,閔行區排摸違法排污企業767家,已完成清理整治707家。針對國家控制重點企業、水源地風險企業、危險廢物重點監管企業以及一類污染物排放企業等環境風險企業,推進重點環境風險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目前共有25家重點環境風險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通過評審。針對少量危險廢棄物處置難問題,積極推進中小企業危險廢棄物服務平臺試點,選取漕河涇開發區先行先試,落實末端處置單位,為中小企業搭建危險廢棄物處置平臺,保障危險廢棄物得到規范安全處置。
(一)新型環境污染風險增加
地表水、大氣、土壤等環境污染問題多年來呈現區域化、復合化特征,短期內環境質量改善難度較大,在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得到完全解決的情況下,臭氧、VOCs、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型污染因子的污染風險增加。
(二)跨界區域環境治理壓力較大
青浦區位于太湖下游,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江浙相關行政區與青浦區的上下游之間功能定位和保
護標準還未達成完全統一,上游開發、下游保護的協調機制尚不成熟,上游昆山、嘉善等地區的工業生產對青浦區水環境和大氣環境造成較大壓力。
(三)監管能力和制度保障有待加強
閔行區單位面積污染源數量多,環保監管工作任務重,在資金保障、人員編制、能力建設等方面尚不能匹配工作需求,資源能源高效集約利用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績效考核機制力度還不夠,綠色市場引導機制不夠成熟。崇明區資源、環境、經濟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不充分,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財稅、投融資政策還不完善,創新機制尚未形成。
(四)生態思維方式未成主流
1.生態文化的普及不夠
居民和企業“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生產和生活中的生態思維和行為方式尚未成為社會主流,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有關部門對生態文化建設“抓什么、怎么抓”還不十分明確,對生態文化的宣傳形式單一,對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仍不夠。
2.特色文化保護與傳承不足
比如崇明區,缺少對民俗文化、耕讀文化等價值的延伸。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力度薄弱,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較滯后。
3.生態新文化品牌打造力度不夠
缺乏有影響力的文化標識、策劃和營銷活動,沒有形成類似“七彩云南”、“多彩貴州”、“好客山東”等的區域文化品牌。
(一)強化問題導向,努力補好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短板
1.加大環境違法企業的執法力度
依法對環境違法企業給予行政處罰和刑事追責,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環境違法犯罪成本。
2.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監管
通過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流量雙控制,促進企業產業能級提升,切實從源頭控制和減少污染排放;轉變污染源管理機制,加快推進排污許可證發放,重點擴大VOCs治理范圍,合理控制其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流量,減少污染排放;加快實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繼續推動建筑工地揚塵治理監測、餐飲油煙治理在線監測、VOCs重點企業治理工程運維及在線監測等重點領域開展第三方治理試點工作。
3.做實區域污染聯防聯控聯動體系
深化區-鎮(街道)-村(居)環境三級管理機制建設,以環境監察網格化管理平臺為基礎,在開展部分環評審批權限下放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其他環境管理權限下放的方式和機制,充分發揮街鎮和村居基層力量,建立有效的環境問題發現-處置-反饋機制,提升環境監督管理時效。
(二)強化能力導向,不斷完善區域環境安全保障體系
1.推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進一步健全對水、大氣、噪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維護機制;不斷完善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逐步建立街鎮監測負責制,有效落實街鎮環境質量主體責任。
2.提升環境信息化管理能力
把各類信息化管理系統整合到一個綜合平臺上,實現各個環境管理要素信息的互聯互通,并加快移動執法系統建設,以提高環境執法效率。
3.運用“互聯網+思維”
借助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環境治理,鼓勵第三方企業建立環境治理大數據平臺,實現環境治理需求方和環境治理技術提供方的有效對接,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和水平。
(三)加大社會動員力度,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
拓寬渠道,搭建平臺,將文明創建、普及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等生態文明工程作為重要抓手和重要載體,廣泛開展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服務機構等創建活動;以“以人為本”的觀念廣泛宣講破壞環境和非生態生活方式對人類的危害性,嚴厲懲處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加大社會動員力度,引導公眾積極踐行綠色生活,逐步形成生態環保的行為方式。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