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月
依法守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文 月
國內的蘇丹紅、吊白塊、毒米、毒油、孔雀石綠、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國食品安全形勢十分嚴峻,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經上海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17年3月20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下稱《條例》),旨在建立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安全突出問題最嚴監管的長效機制及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以最嚴的法治保障,落實中央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的要求。
《條例》規定:本市行政區域內食用農產品的生產、貯存和運輸、市場銷售,農業投入品的經營、使用,應當遵守本條例的有關規定。《條例》專門增設“食用農產品”一節,全面加強食用農產品監管。我們應該按照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要求,認真貫徹執行這部“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地方法規,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的源頭治理,為努力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守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做出應有貢獻。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關系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安定和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重大問題。2008年“三鹿事件”發生后,整個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日趨關注,中央把食品安全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確保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責任分工和統一協調;2010年4月“2010年國際食品安全論壇”召開,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明確提出中國將把保證食品安全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7年2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和《“十三五”國家藥品安全規劃》,明確了我國“十三五”時期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部署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毋庸置疑,“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全面建立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的關鍵時期。上海《條例》的制定充分體現了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戰略,修法工作著力“三個堅持”:堅持最嚴的要求,在上海地方立法中突出創制性的特點,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各方責任;堅持最嚴的準入標準,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食品安全突出問題,積極回應社會和廣大市民對食品安全的期盼。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實的情景卻令人唏噓不已。土壤重金屬大面積超標,不少農產品認證不實,檢測抽查樣本虛假,面粉里摻石膏粉,豬肉牛肉注水,工業用鹽腌咸菜,用高毒藥肥種水果蔬菜糧食,用蘇丹紅染禽蛋和熟食,用過量的激素和抗生素喂家禽家畜,2016年食品安全事件的“會發光的豬肉”……恰如有人所說的,當今形形色色食品造假制假“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最好回到自給自足的時代,自己種地和養雞養牛。全社會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如此重視,但是食品安全問題為什么還是層出不窮呢?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還是誠信缺失、言行不一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企業、商家誠信不到位,老百姓保護意識不到位,監管部門監管不到位、總體處罰不到位,等等。也就是企業、商家為了利益最大化,使用劣質原料及非法添加等;部分消費者追求便宜,缺乏保護意識;監管部門查處力度不足,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不足。因此,我們要充分遵從農業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規律,把握現階段工作重點,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促進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現實工作中,要切實加強政策保障,合理保障經費,強化綜合協調,根據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到重要議事日程,按照職責分工,細化目標,分解任務,制定具體方案并實施。
我們的農產品檢測檢疫和食物安全防護年年有進步,但不少人仍持悲觀態度,因為實際工作中的若干走形式、編數字、假樣本和工作不到位的事例還不少。源頭治理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做一件是一件,千萬不要再做那些虛假的缺德事。
一是逐步嚴格管控在地農產品生產。要制定食用農產品生產基地規劃,加強食用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要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食用農產品生產者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鼓勵和推廣政府補貼,實行農藥統一配送并監督使用,大大降低高毒性農藥的使用危害;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經營者應當建立完整的經營記錄,如實記載購入和銷售農業投入品的名稱、數量、銷售日期和購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食用農產品生產者也應當依法建立農業投入品使用記錄。農業部門要負責本市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以及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提出本市食用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的限量和檢測方法的建議,負責生鮮乳收購的質量安全、畜禽屠宰環節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置的監督管理;農業投入品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
二是對進滬農產品實施抽樣檢測與重要農產品換證驗收。從事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貯存、運輸服務的經營者,應當依法向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備案。食用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開辦者應當查驗入場銷售者的身份證明,入場銷售食用農產品的產地證明、檢測合格證明或者檢疫合格證明。所有在本市從事畜禽、畜禽產品生產經營活動的,應當遵守國家和本市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外省市的畜禽、畜禽產品應當通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道口,取得道口檢查簽章后,方可進入本市。在滬上市銷售的肉類產品應當附有檢疫合格證明;上市銷售的其他食用農產品應當附有產地證明、檢測合格證明。對占市場絕大比例的來滬農產品,面上應該加強批發市場的產品抽樣檢測,重要農產品還應該建立產銷兩地的農產品安全信息對接制度。如生豬類的大宗商品,不僅要實施產地檢疫檢測證書在滬的換證,而且要進行實物的驗收。應當走出去,積極指導與扶持外埠主要農產品生產區進行供滬市場的生態農產品生產,進一步鼓勵外埠優質安全的食品和食用農產品進滬銷售。
三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做好食品安全的相關工作。首先是協調執法力量形成監管合力,全面治理主要散落在城中村及近郊區域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作坊分布廣,數量多,規模小,多數產品質量沒有保證,應該進行認真排查摸底,全面掌握小作坊的底數和生產狀況,建立小作坊監管檔案,對符合生產條件的辦理小作坊實行備案登記證;要落實巡查、回訪等各項監管措施,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日常監管,督促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嚴格執行臺賬登記制度,認真如實做好原輔材料進貨查驗和原輔材料使用、添加劑使用、產品銷售、產品檢驗、不合格及過期食品處理等各項記錄;要推行小作坊食品安全承諾制度,嚴肅查處和整治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違法違規行為。其次,在尊重鄉土民俗的同時,保證農村集體聚餐活動的安全。鼓勵在符合食品安全條件的固定場所舉辦農村集體聚餐。在固定場所舉辦農村集體聚餐的,由該場所的經營管理者履行《條例》規定的報告義務。舉辦者和承辦者要對集體聚餐的食品安全負責。鼓勵農村集體聚餐的舉辦者和承辦者之間、承辦者和廚師等加工制作人員之間簽訂食品安全協議,明確各自的食品安全責任。承辦者應當按照食品安全要求采購、貯存、加工制作食品,做好食品留樣,并定期組織廚師等加工制作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
(作者單位:上海市農村經濟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