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英
摘 要 “浸習式”學習策略強調創造良好的國學學習氛圍,利用集體誦讀效應和校園環境讓學生學習經典。學習時間安排上讓學生高密度接觸國學經典,從而產生熟悉感、親切感;學習方法強調與其他學科、其他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處處受到熏陶。
關 鍵 詞 “浸習式”;國學經典;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1-00-03
國學經典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小學生學習國學經典,能感受古詩文的特點,提高駕馭民族語言的能力,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育人內涵的引導,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因此,國學經典教育無論對于個人成長還是民族復興,都大有裨益。但如何組織小學生有效學習國學經典,仍是一個探索中的話題。五山小學經過長達15年的實踐,探索出“浸習式”國學經典學習策略。以下是學校在實踐中的思考。
一、“浸習式”思想因實踐中的問題而生
當前,全國很多學校都在開展國學經典教育實驗,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蓬勃景象。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在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時間的安排以及學習方法、組織形式的確定上,存在忽視傳統文化特點、忽視小學生年齡特征等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尤其是學習策略運用不當,影響了學習效果。比如,有的學校學習時間安排過少,學生每隔幾天才接觸一次國學內容,對國學內容產生了距離感、陌生感;有的學校沒有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學生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只能死記硬背;有的學校簡單、粗暴地布置讀背任務,沒有處理好國學課程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有的學校孤立地開展經典誦讀,未能與其他課程或活動有機結合,學習形式單一,學生學得生硬而被動。
五山小學2001年開始國學經典教育實驗研究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課題研究和實踐反思,提煉出成效顯著的“浸習式”學習策略。所謂“浸習”,是指讓學生沉浸于國學氛圍中學習國學。該理念源于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論”,認為校園環境好比泡菜湯,它影響和決定了浸泡其中的莘莘學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1]五山小學根據“泡菜理論”,提出了國學經典學習的“三論”——“泡菜論”“煲湯論”和“存錢論”?!芭莶苏摗敝匾晞撛O國學經典學習的大氛圍,包括校園文化、集體學習效應、多學科滲透、各活動融合等,讓學生時時處處零距離接觸國學經典;“煲湯論”強調學習經典猶如文火煲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貪多求快,而宜慢慢引導積累、感悟;“存錢論”則將學生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比作“存錢”,每天“存錢”,每天鞏固,不易遺忘,不易疲勞,存到一定量時就可以“零存整取”,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奠定基礎。這“三論”形象而準確地概括了五山小學經典教育的形式與特點,并成為這項工程得以長期順利推展的保障。
二、“浸習式”學習策略的具體應用
(一)學習時間上的“浸習”
五山小學在學習時間上采取“長短課并設”的形式,即每周一節國學長課(40分鐘),每天一節短課(10分鐘),均列入課表。
短課,是指每天一節10分鐘的誦讀課,每天讀記,每天鞏固,不易遺忘,也不易疲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人在學習材料后,隔20分鐘重新學習時,記得58.2%,1小時后記得44.2%,1天之后,只記得33.7%,6天后,只剩下25.4%在腦海中[2]。與遺忘進行斗爭的首要辦法就是組織有效的復習。國學經典內容與兒童學習生活是有距離的,如果不有意識地及時復習鞏固,會很容易被遺忘。實驗證明,分散復習比集中復習的效果好[3],為此,我們安排學生每天上10分鐘的短課就是一種有效的分散復習。另外,每天讀背能夠讓兒童高密度地接觸國學經典,時間一長,自然對國學經典產生熟悉感、親切感。
長課是指40分鐘的常態課,每周一節,其教學模式有別于短課,不只是各種形式的讀背,還有著完整的 “三環七步”國學課堂教學模式,即通過各種形式反復誦讀,讓學生了解文意、感悟道理,并指導價值觀的建立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最后再背誦。其中的“三環”指:溫故、知新、致用,“七步”指:回顧、展示、熟讀、悟意、博引、導行、成誦等。盡管相對于現代白話文,國學經典內容顯得深奧,但由于古人遣詞用句非常講究,或押韻,或排比對仗,或注重聲調的起伏,因此很容易讀出韻味。尤其在有了一定的古文積累后,學生自然會形成良好的語感,不管是什么樣的古文,讀幾遍后就會朗朗上口了。因此,國學課堂上,讀的比重很大,各種形式的讀背占了整節課三分之二的時間。
(二)組織形式上的“浸習”
如何講國學課堂一直充滿活力,其秘訣就在于組織形式上充分利用兒童學習的集體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提出的“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社會化的學習過程可以模仿父母來發展,同時也可以從其他許多方面——包括同伴來學習,群體的同化現象使得同伴群體而非家庭完成了社會文化的傳遞 ,直接促進了兒童在群體中的社會化[3]。在此意義上,濃厚的集體誦讀氛圍的創建,會影響、推動班級全體成員積極主動地學習,兒童在集體中誦讀的興趣與熱情以及堅持的時間遠遠超過個人誦讀。
集體誦讀可以讀出很多花樣,如“讀”包括范讀、引讀、領讀、小組讀、男女對讀、接讀、配樂讀、變換節奏讀;“背”則有接龍背、問答背、拍手背、比賽背、你應我和背、同桌對背、據主題背、開火車背、吟誦展示等。開火車背是學生最喜歡的形式,有“單軌火車”和“雙軌火車”之分,所謂單軌火車就是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接龍背誦;雙軌火車就是同桌兩人一起接龍背誦。這種集體誦讀,能讓全班學生思想高度集中地沉浸在聽、記、背的學習氛圍中,既強化了記憶,又培養了學生上課集中注意、認真傾聽的好習慣,還增進了小組的團結合作。
(三)學習方法上的“浸習”
國學內容的學習方法、學習途徑是多維的,體現為其他學科和各種活動中的滲透式學習以及學校環境的浸染式熏陶。
1.其他學科中的“浸習”
北京的數學名師孫維剛曾說:“教師要站在系統的高度教學知識,八方聯系,渾然一體,造成學生總是浮想聯翩思潮如涌的思維狀態。” [5]所謂“八方聯系”,是指將學科間的知識相聯系、學生的新舊知識相聯系,使學習內容不孤立,從而引發學生聯想。我校的國學課程學習就特別強調這樣的“八方聯系”,因為要讓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走進千年歷史的古代文本中是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搭建各種“學習支架”,幫助學生降低學習坡度。比如,各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融合國學內容,讓學生感覺到國學經典就在身邊,就在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樣不僅拓展延伸了國學課堂,還補充豐富了學科資源。
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跨域百年的美麗》,學生在評價居里夫人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老子的思想談居里夫人如何對待得失、名利。學生立刻就聯想到老子第81章中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等名句,思路一下子就貫通了,既準確地把握了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又完成了對老子這兩句富有哲理的經典名句的運用。
再如,藝術課程中,美術課學習國畫、為古詩古文配畫,音樂教學時用歌舞、小品、快板等藝術形式演繹古詩文,能使精深的國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綜合實踐課程通過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有趣的漢字”等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體育課程融入中國傳統武術,邀請武當山教練長期駐校指導師生學習太極,使得學校的大課間活動豐富多彩,不僅有全校師生的八段錦,還有各年段的武當基本拳,有效地發揮優秀傳統文化養心、生智、健體的多方位的功能。
2.活動與行為中的“浸習”
國學內容博大精深,不僅可以融入到各個學科教學中,也可以與學校各項活動相結合。五山小學定期舉辦的“與經典同行,讓書香伴我成長”讀書節、“經典浸潤心靈,藝術燃亮生命”人文藝術節、“武當功夫與陽光體鍛”體育節等大型活動,巧妙地融入國學元素,豐富了活動內涵,為師生提供了展示國學素養的舞臺。
行為中的“浸習”強調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后的踐行,以強化對國學內涵的感悟和促進良好品行的發展。陶行知先生提倡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習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經典中的道理入腦入心,并聯系生活實際踐行,避免出現說時頭頭是道,做時我行我素的知行脫節現象,讓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建立穩定的聯系。如,學生學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要做到考試時要誠信作答,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不作弊。如此,才會促進學生養成誠信做人做事的好習慣,為今后立身處世奠定基礎。
3.學習環境中的“浸習”
良好的環境氛圍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山小學的書畫廊、經典墻、國學館等處處可見諸子百家、著名詩人、民族樂器、民間工藝的介紹;班級利用黑板報、手抄報等介紹國學、國藝、國術;紅領巾廣播站的“與經典同行”欄目,賞析經典詩詞、分享經典學習體會等,都使得學生不知不覺地親近國學經典,潛移默化地涵養著氣質和品性。
在當前傳統文化教育升溫的時代,我們更要理性地思考如何兼顧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國學經典內容特點、教育本身規律,科學、有效地抓好國學經典教育,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為民族文化復興盡力。
參考資料:
[1]涂又光,劉獻君,劉亞敏,等.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學[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3):65.
[2][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316-321.
[4]陳會昌,葉子,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述評[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17(4):50.
[5]教師吧:孫維剛老師介紹[EB/OL].(2005-10-01)[2016-12-15].http://www.jiaoshi8.com/2msjs/20101119007.htm.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