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欽
摘 要 新課改倡導探究式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從探究式教學的概念出發,思考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從五個方面展開闡述: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適時點撥,誘導自主探究方向;小組合作,訓練自主探究方式;創新作業,培養自主探究習慣。
關鍵詞 高中物理 教學設計 探究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084-02
探究式教學,也稱為研究法或發現法,是指教學對象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讀一讀、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議一議、談一談、做一做等途徑去獨立探究,培養分析、歸納、推理、想象、觀察、實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從形式和內容上可分為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二者的教學設計都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經歷科學探索,形成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探究的起點是預設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合理的問題。可以選擇學生體驗較深的身邊物理現象,實驗過程的“異常”現象,與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有關的資料,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以及學生有爭議的問題進行創設情境。例如,教學“牛頓第三定律”,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 設置物理問題情景,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指導學生實驗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師通過演示“雞蛋碰石頭”的動畫情景,以及創設問題情境:用兩只手一起發力拍打桌子,會感覺到很疼痛,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思考、判斷和分析后,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學生在觀察和體驗過程中由淺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從比較的角度激發了自主探究欲望。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高中物理教學內容應該是開放的,備課時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環節都不能墨守成規。教師應該開放課堂教學,給學生以自主探究的空間,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充分開發利用物理教學資源,促進課內外結合。例如,教學“機械波的描述”,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石油、煤炭勘測機械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用一根長繩一端固定,另一端上下振動來演示機械波產生的過程,通過對繩波的觀察和探索,得出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借助開放性的問題:舉例生活中聲音的傳播,一定距離時多長時間能聽到對方的聲音?讓學生通過觀察的現象提出疑問,組織綜合性的自主探究學習。教學形式和教學評價都是開放式的,既有觀察現象,又有實驗操作;既有知識應用,又有開放課堂,發掘學生自主探究潛能。
三、適時點撥,誘導自主探究方向
在高中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學生新舊知識結構應該建立聯系,教師的適時點撥就說為了誘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向。物理課堂教學點撥的關鍵是教師善于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疑惑不解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化難為易,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得以繼續進行。例如,教學“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學生很容易把生活中常見能量轉化的方向弄反而出錯。在演示“劃火柴”和“用鐵錘敲打鐵絲”這兩個實驗時,教師適時啟發學生在判斷轉化能量時,先找出是哪一種形式的能量減少或增加了,增加或減少的那一種形式的能量互相轉化;在演示第三個實驗“滾擺”時,教師又及時點撥學生: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在分析物理現象時如果發現某種形式的能量減少,一定能找到另一種形式能量增加;反之,當某種形式的能量增大時,也一定能找到另一種形式的能量減少。
四、小組合作,訓練自主探究方式
在高中信息技術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探究者。小組合作學習是優化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重要形式,也是訓練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式。 學生在交流學習成果、質疑解疑、研討辯論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思維碰撞,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例如,教學“電場中的導體”,一部分學生可能只是了解了一些結論卻沒有真正明白道理,那么“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堂教學思想就不能體現。教師圍繞電場強度、電勢的概念先講清靜電平衡的基本原理,通過防電服的精彩演示,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靜電平衡狀態及其特點,又通過分小組實驗驗證了合作探究結果的正確性。電場中的導體是怎么達到靜電平衡的?孤立導體凈電荷為什么分布在它的外表面?這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獲得的知識還要應用于社會實踐,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其它相關問題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許國梁.中學物理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張頌.淺談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