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玲
摘要:隨著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所得稅法則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兩者相對獨立的條件下,稅會之劍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企業需要對所得稅會計核算的方式有待提高,要以科學,正確的方式方法來極端所得稅費,這樣會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一個穩定的,合理的推進作用,意義重大,所以一定對其產生足夠的重視。本文在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方法,希望讀者讀后會對其有新的理解,從而能夠更有針對性的進行實際工作,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核算方法來使工作有一個新的提升。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核算;暫時性差異
2016年2月,國家相關部門最新頒布了39項會計準則,其中對所得稅會計準則做了很大修改,所得稅的核算方法也做了較大調整,原先的納稅影響會計,收入費用觀主導,變為資產負債法的資產負債觀。此種種變化,都對國際會計準則變化的形式相符合。
一、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特點
(一)從收入費用觀轉為資產負債觀
新的會計準則中實行的資產負債債務法,對于原有的所得稅會計針對收入費用的核算以及基本理念是極大的調整和改變。資產負債表的債務法著眼于產生的交易或者事項中獲得的相關資產或者產生的相關負債,對于企業總體資產或者負債所帶來的影響大小程度作為計算根本,再根據其變化值來確認最終的收益。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基于資產和負債的變動來計算最終收益的。所以只要做到增加資產的數值大于負債增加的數值就意味著企業的總資產是增加的。而傳統的核算方法和納稅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傳統方法著眼于收益之后,再用方法計算資產的增加和負債的減少。
(二)暫時性差異取代時間性差異
受到企業納稅需求的影響,同時稅法與會計對于所得稅的計算產生一定的差異,差異被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兩種,而在資產負債表的債務法之下,會計和稅法計算的差異卻只有暫時性差異一種。暫時性差異是指從會計計算上,資產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產生的差異。暫時性差異可分為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減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的計算方式有自身一定的優勢,比起傳統的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更加靈活,使得會計核算工作更加的具有靈活性,并且可以保證最大的收益。所以這項創新對企業的增收是還有很大意義的。
(三)強化了企業的計稅基礎
受到納稅計算的影響,會計法則中確認的相應時間性差異會對最終的納稅金額有一定的影響,當期所得稅應該繳納的費用應該將當期應納所得稅的總額以及會計法則計算下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共同加總來得到,不能忽略時間性差異的影響。而時間性差異具有一定靈活性,是將稅法和會計法則直接進行比較來確定收益或者損失,并且能最大化的減低交稅金額,使得利益最大化。所以說,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更加合理、科學、全面的計算所得稅的費用。
二、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存在問題
(一)暫時性差異并未包含所有的稅收和會計差異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中要求核算的時間性差異不夠全面,只包含了會計準則中的暫時性差異,對于永久性差異并未計算明確。比如福利機構,業務招待費,罰款等一些由于計算方式不符而產生的差異。這樣長此以往,該企業在所得稅方面進行計算時,就會遺漏很多這種永久性的差異,而導致企業的預算不準確,資產總額對不上賬等諸多問題。
例如公司甲在2014年的最終核算中該年的共有利潤2000萬元,該公司所適用的所得稅的稅率為33%。
1. 2014年一月二日開始計提折舊的一個企業固定資產,成本是1000萬元,其使用年限為十年,凈殘值為零,會計準則要求依照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稅收法則依照直線法計提折舊。假定稅法規定的使用年限及凈殘值與會計規定相同。
2.對外捐贈現金300萬元。
3. 2014年度的研發經費支出600萬元,較上一年度同期上漲30%,其中的400萬元計入企業的無形資產成本費。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研究費用可以按照150%的數值進行扣除。暫且假定其所研發的項目為研發成功即達到了預定的效果目前為可使用狀態。
4.遭不明舉報罰款200萬元。
5.此公司應繳納所得額=20000000+ 10000000+3000000-[6000000×150%- (6000000- 4000000)]+ 2000000 =28000000 (元)
應交所得稅= 28000000×33%
= 9240000(元)
遞延所得稅費用= 2000000×33%
= 660000(元)
所得稅實際應繳納= 9240000+660000
= 9900000(元)
本實例可以看出:其中的捐贈金額和罰款總共500萬元,其不包含在暫時性差異中的永久性差異內,但在計算所得稅時應該將其計算在內。
(二)核算方法過于繁雜
首先,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資產、負債兩個方面來對公司的利益增減量進行計量考核,用資產的總值來減去負債的總值來確定收入的總量,也就是賬面的總資產減去將要繳納的稅款所扣除的金額。也就是說暫時新差異就等于固定資產減去預期的賦稅額度,所以,這樣還不如直接計算簡單實用,通過計稅基礎來計算收益總值顯得太過麻煩了。
例如公司乙2013年出售了價值500萬元的電子產品,其保修期為三年。而當年的賬目收入計入為300萬元,并未預算也無法預算保修所需要承擔的費用。暫且假定產品的售后服務相關支出費用在實際發生時允許稅前扣除。
該項預計負債在公司乙2013年的債務表中的賬面值為300萬元。
該項負債的計稅基礎=300-300=0
暫時性差異=300-0=300
這樣便能很直觀的看出當前情況下,直接計算要更簡單一些。
其次,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未來進行考慮的,而未來尚且有諸多的不可預測性,例如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等非人力能調解的種種客觀因素,會導致預算與實際相違背,導致一些甚至極大的偏差,可能會對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如此這些因素就能看出會計核算不僅僅要與國際大環境進行趨近,更需要的是從實際可操控性和實用性入手,使用對本企業來說最為適用的科學的方案才是我們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盲目的去引入一些先進的方法如果就對自己目前的狀況有了一定的排斥性,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這些問題是我們需要深入考慮的。
(三)概念重復,內容較為簡單
目前新的所得稅會計計算方式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在概念上有所重合。新所得稅會計所提到的所得稅會計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以資產負債表上所標示的資產、負債為準,依照企業會計準則以及稅法相關要求來進行計算,而負債表債務法與此也是大同小異,從概念上講基本是一致的,而我個人認為,新所得稅的概念中應該有一些自身特有的內容,不應該只用一個模糊的定義來概括核算方式。而且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準確上說講是有著差異性的,所以不能一起來進行概括,要有相關的規則來將其分開理清,不然難免會有很多疏漏,這對于企業的運行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這件事情很值得我們的重視。
三、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規范對策
(一)合理劃分稅收和會計之間的差異
新會計準則在收入確認、資產計價、公允價值實用、產品成本和費用化過程等很多方面與稅法存在一定區別。一家企業若想正確運行,需要理清這些差異的根本所在,并根據其本質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處理。個人認為可以把所得稅收與會計差異分為可扭轉差異與不可扭轉差異兩部分,可扭轉差異即為暫時性差異,而不可扭轉差異即為暫時性以外的稅會差異。并且對于暫時性差異中的時間性差異要單獨列出,這樣才能將所得稅以及會計之間的差異梳理清楚,對于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方法才能更為清晰合理。
(二)對所得稅的核算方法進行合理的改革
要對所得稅的核算方法進行合理的改革,要保證在于所得稅法的允許內進行合理的完善。對于傳統的方法也不能全然拋棄,要學會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著一個新的提升。要考慮與國際大趨勢接軌也要合理的運用對自身更有利,適用性更強的方式方法。
(三)規范會計稅收相關概念
進一步規范和列清所得稅會計、資產計稅基礎、負債計稅基礎等基本概念。并且要保證稅收和會計核算中的一致性,標準性多加考慮,制定出一個可實行的完善的方案來解決問題。要對相關概念做到嚴謹,盡量達到滴水不漏,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發展更有活力,與同行間的競爭更有利。
參考文獻:
[1]宮夢婷. 所得稅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2]孫長峰. 我國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演進與現實選擇[J]. 會計之友,2014,05:92-94.
(作者單位:徐州市賈汪區塔山鎮耿集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