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桂玲
摘要:語文教學中恰當的練筆不但可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為語言素養的綜合提升"奠基"。
關鍵詞:小練筆;語文課堂;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55-01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課堂小練筆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新型的語言訓練方式,能否把握"練機",找準"練點",是課堂小練筆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練筆不但可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為語言素養的綜合提升"奠基"。
如何尋找小練筆的最佳時機呢?
1.抓住課文留白練習補寫
留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蘊空間。它能夠驅動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讀者與作品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作品留白處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填補,不失為語言訓練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窮人》一文對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驚恐不安的心理作了細致描寫:"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了?……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上帝,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這里連用了七個省略號,實際上留下了需要我們去仔細體味的七處空白。教師必須在此處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用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心理,把文中留白處合理、恰當、具體地填補出不同內容來,揭示這些留白的蘊含,發掘文章的藝術美和人物的內在美。學生在填補留白的過程中,理解了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面對家庭現實,內心充滿的矛盾。桑娜的思緒既不連貫,也沒有了條理。她首先想到丈夫撫養五個孩子的艱辛,現在又多了兩個孩子,這不是雪上加霜嗎?可能是什么聲響使她以為是丈夫來了。"我可怎么對他說呀?他會答應嗎?"在斷定丈夫還沒有回來時,她責怪自己了:明明知道丈夫承擔不了,為什么還要抱他們過來呢?今后的日子可怎么過呀?這七個孩子能養得活嗎?接著,她猜測丈夫會打她,但她一點不后悔,心里反倒安定下來:誰讓我這么做了!既然已經抱來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點皮肉苦不算什么,只要這兩個孩子有了著落。我挨頓打也值得了。留白處的補寫,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桑娜純樸、善良、樂于助人的性格。
可以說,巧用課文留白之處,走進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不僅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升華了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巧用留白之處,啟思,促讀,促悟,讀寫有機結合,為學生的閱讀理解也打開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2.借鑒課文中的寫法仿寫、擴寫,以提高習作水平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最好典范,在閱讀教學中,以課文為范文,讀寫結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用文中的豐富詞匯另寫一個片段,可借鑒課文中的構段方式、過渡句式仿寫短文等。
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結構等承載了豐富的語言訓練信息,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典范語言進行揣摩、賞析、借鑒,巧設即時練筆,引導學生學會遷移應用。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文時,文中描寫環境的詞語很豐富,我設計,請用"有時候……有時候……有時候……"的句式,用上文中的四字詞語,描寫天氣的變化。學生寫出的片段內容具體,詞匯豐富,為以后的環境描寫打下基礎。
再如,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一文第四自然段:"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這段句子描寫了作者和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內容相似,結構一致,構成了一段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中"朋友"的深情厚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此時,我把這個情感場巧妙地遷移到果園、田野、公園等地方,啟發學生學習本文的寫法,仿寫一段話,學生的作品令人驚喜。有的寫到:你好,紅彤彤的蘋果!你向我綻開了最美麗的笑臉,是讓我與你一起分享快樂嗎?你好,紫瑩瑩的葡萄!你轉著淡紫色的裙擺,是邀我與你一起翩翩起舞嗎?有的寫到:你好,清爽的春風!你輕柔地呼吸著,是邀我同你合唱嗎?你好,金黃的麥穗!你搖晃著豐碩的身軀,是在邀我與你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嗎?
另外,學到寫人的文章,總要學習作者寫人物外貌、神態、心理或動作等寫法仿寫片段,學到《開國大典》及時練寫場面。有寫田徑運動會的,有寫拔河比賽的,還有寫聯歡會的,都很成功。在學《頂碗少年》一文時,讓學生仿寫一個節目,要求學生寫出表演者的動作、神態以及觀眾的表現。在練習中學生真正領悟并掌握了好的場面描寫一定要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寫出氣氛。
3.領悟課文哲理練習拓寫
文章,無論辭藻多么華麗,技巧多么高超,描繪多么細膩動人,如果沒有思想的深度、哲理的啟迪,那就如同白開水一杯,淡而無味。哲理,文章的點睛之筆,文章的靈魂所在。因此,教學時我引領學生體味其精妙之處,領悟哲理蘊含的深遠魅力,開拓寫作思路,提高作品品位,讓寫作更有深度和魅力。
《釣魚》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這件事給了"我"終生的啟示,讓"我"懂得了在各種誘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氣和力量。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個人的體驗理解課文蘊含的哲理。文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個句子較難理解,我啟發學生:那是一條怎樣的鱸魚?有什么誘惑力?引導學生抓住"大"、"漂亮"、"從來沒有見過"、"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等詞句體會。那么,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生活中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種事會有很多,我們該如何去做?思考后,學生們紛紛舉出生活中遇到的事例來說。有的說父母不在家時,電視很精彩,自己在是完成作業還是看電視中選擇;有的舉出了在學校考試后,老師多給了分數,自己的心理斗爭過程;有的說了在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給自己,自己是如何處理的;還有的說回家路上,揀到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是怎么辦的……然后,我讓學生把剛才講述的事例記錄下來,寫出從中領悟到的哲理,寫成一篇富有哲理的小作文。
總之,文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不僅需要認真鉆研教材,努力挖掘文本中讀寫結合的練點,而且要不拘形式地進行練筆實踐。課堂也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及時捕捉信息,設計練點,使其如同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既給教材注入了源泉,也使課堂更顯豐盈,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