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娜
摘要:民間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二十世紀以來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的研究以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為節點分為三個時期。本文以其選編、分類、地位、發展為研究方向,通過現狀分析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民間文學;選編;分類;地位;發展
世界上只要有國家,就會有民間。只要有民間,幾乎都有民間文學。語文作為民族根基,無聲的承載著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資源,通過對教材的解讀與分析可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與民間文學相互依偎、密不可分。
從選編來看:不同時期編集整理出版的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的比例有較大差別。以民國版本與人教版本教材解讀為例:商務印書中民間文學占比32.4%,世界印書中民間文學占比15.9%,開明印書中民間文學占比23.5%,而人教版教材中民間文學占比僅9.7%。民國小學語文共計出版445本教材,雖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狀下,版本多有更新改動,但教材選編頗有匠心,都選用大量民間傳說、通話故事,體現出兒童本位和對傳統民間文學的重視。然而數據分析隱約可見人教版教材中民間文學占比驟減。人教版教材的教學目標是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但其雖在理念上對傳統文化有所偏向,卻終究流于表面。不僅與民間文學相關的課文數量寥寥無幾,文本的廣度和深度也待提升。
從分類來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間文學文本主要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大類。如《詩經》中涉及的婚俗習性、唐詩宋詞中的送別禮儀、神話故事中的拜神祈雨及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等。一方面涉及傳統民間文學的傳播、民俗風情的宣揚,另一方面則注重對思想道德及價值觀的培養。
從地位來看:民間文學終究與校園宣揚的主流文化有所差別,這就暗示了其地位的微妙。教材中的民間文學有以下特點:第一,分布零星,缺乏系統性。因為面向廣大的受眾群體,民間文學的某些方面受地域限制較大,加之民間文學只是文學的一部分,所以教材的編集首先考慮的是文化的傳授,其次才是民間的傳承。第二,不獨立,缺乏廣度。民間文學在教材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被包含,以送別詩為例,因教材對創作背景等缺乏普及,加之教師解讀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學生容易感知的是離別的朋友情誼,可是對于文中提及的送別禮儀卻不加重視。部分民間文學依附于相對突出的文本思想,其本身并未被正面解讀。第三,滲透性,缺乏深度。教材中的民間文學文本傾向于通過民俗知識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表達美好的社會理想或審美觀念,德育意義和審美需求滲透于文本中。第四,趣味性。一方面是教材的內容趣味,民間文學文本語言質樸、通俗易懂、便于傳唱,以其民俗化、生活化為教材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是課程的趣味,通過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加人文情趣,弘揚民族精神。
從發展來看:當前適逢新課改,語文教材的重視度大大提升,民間文學若能合理借助教材為跳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必將上一個新的臺階。首先,在選編上要增加對民間文學進入教材的重視,不僅要增加占比額度,加大學生對民間文學的接觸面,而且要精求文本深度,符合價值取向并與審美觀念相匹配。其次,在解讀上可以其為切入點,作為輔助知識,注重對民風民情、藝術風格的整體感知,達到增長見識、拓寬視野的目標。最后,可將其運用在實踐寫作上。巧借相關民俗知識來揭示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如魯迅先生《阿長與山海經》中涉及的民間傳說、《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的描述、民俗的暗示不僅豐富人物形象,也為其慘淡結局設下伏筆。
當下語文教材改革呼聲高漲,關于民間文學的傳承意識也逐漸增強。將貼近生活、符合不同年齡心理接受度的民俗內容選入教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內容選入教材,可以在大繁榮的前提下,維護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將具有教育意義的民俗內容選入教材,可以使民間文學自然融入校園主流文化,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
不同時期及版本的教材因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在選編上有所取舍,但民間文學入駐小學語文教材是大勢所趨。根據學生的年齡及接受能力安排相應的民間文學教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度,并將其運用于寫作實踐中,以此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同時對優秀的民間文學的挖掘傳播,也會為小學語文教材的體系完善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莊俞. 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M].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
[2]葉圣陶. 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李伯棠. 小學語文教材簡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4]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5]傅建明. 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