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娟
一堂語文課效果的好與壞,直接取決于教師的授課水平,而要提高教學水平,創新必不可少。我把一堂語文課分成四部分。
一、創境
所謂的創設情境就是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進入文本,從而去感悟文本的主旨。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具體可感的學科,因此最適合運用創境。
可以在導入中巧用創境。比如,教授《口技》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我巧妙地播放視頻《洛桑學藝》,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到口技的精妙之處,從而更好地深入魏學洢的《口技》之中,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也可以在課的教授中創設情境。我在教授公開課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時,巧妙利用“三八”婦女節的契機,讓學生為母親做賀卡,寫上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徐××同學的深情傾訴,讓在場的許多師生都流下了淚。要知道,她可是全校知名的問題學生,只是一節課就改變了她的形象。從那以后,她上語文課的積極性大增,中考時,進入了優秀線。
二、理解感悟
理解感悟是指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和精讀分析。這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關鍵環節。比如,我執教《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問題:爸爸的愛是什么?學生利用對文本的理解,回答新穎別致。其中一個學生說:“爸爸的愛是天上的星星。”“為什么爸爸的愛像星星?”我因勢利導。“因為爸爸的愛像星星一樣看起來遙遠微弱,卻永遠在心中閃耀。”多好的回答,創新性思維像火花一樣閃爍在學生心頭。
三、知識生成
知識生成是指對文本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對于課文的解讀在教師所授知識的基礎上,能舉一反三,并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并將這一感悟形成自己的知識。如,我在教授胡適的《我的老師》一文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如何看待胡適母親的教子方式,聯系現實談一下你的觀點。學生發言熱烈積極,各執一詞。有的同學說,胡適母親教育孩子太嚴了,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如果她對孩子再溫和一些,說不定胡適的成就還要大。有的說,胡適母親的嚴,正是對胡適的愛,“嚴師出高徒”。我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解析文本,明確此課中胡適母親教子之嚴的原因。
四、拓展升華
拓展升華是指對課文解讀之后的拓展提高。這是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最好平臺。比如,我在教《冬日看海人》一課時,針對文中教師的敬業精神,設計了一系列題目:你還知道哪些敬業的人?你如何看待這些人?個人的敬業會對社會帶來什么?由冬日看海人的敬業精神,反思自己。這些題目從多個方面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由課內到課外,增加了語文的實踐性、創新性。
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培養創新能力,要求語文教師巧用“三境”培養創新: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質疑情境,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提問;二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交流情境,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討論;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思維。要求學生善用“三問”自我創新:一是新課文預習時,要問:我能讀懂多少?我不懂的標注出來了嗎?二是課文新授時,要問:我聽懂了嗎?我與老師理解的不同之處是什么?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三是拓展提高時,要問:這個問題我接觸過嗎?我應該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組織?這“三問”其實就是教研室提倡的“自主”,在“自主”的基礎上,對課文中有疑惑的地方,先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對于答案不明確的問題,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通過長期的訓練堅持,教師能夠主動在課堂上運用創新理論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文本中的一些小知識也能閃耀出創新之光。
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了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巧妙運用創新理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例如,我在講授《桂林山水歌》的時候,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和感受桂林山水的景色美”,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結合多媒體圖片、視頻,有針對性地講解,既生動又形象,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到桂林山水的美景中,教學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語文教學“讀”是很主要的一個環節。讀不僅包括默讀,上課的時候,我們更著重于朗讀,注重朗讀的方式和方法。從方式方法上來說,我們把“讀”分為個人“讀”、小組“讀”、帶“讀”、“搶”讀、競賽“讀”、表演“讀”,其中學生最喜歡的就是競賽“讀”和表演“讀”了。事實證明,這些“讀”的效果真的不錯,很受同學的喜歡,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創新不等于拋棄傳統,對于字詞的讀寫、釋義、句子的理解、修辭的使用……這些基本知識、基本能力,我們仍然要狠抓不懈。
參考文獻:
[1]黃力平.初中語文閱讀方法新探[J].學周刊,2015(9).
[2]張中禮.淺談初中語文創新教學的常見模式[J].學周刊,2014(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