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陸續出現了多種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在本次課改中,歷史學科的變化相對較大,更能體現新課改理念。它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豐富個性內涵的主干課程。新課程理念和內容標準對歷史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自覺轉變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教師角色,設計出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學策略,保證課程標準的實施。
縱觀當前理論上的教學設計模式層出不窮,一家試用成功,多家加以借鑒。而往往有些老師只是照搬照套,而不加以創新,或只是從別人單純的理論表面吸取若干而不揣摩,甚至曲解別人理論,或者實踐不到位,致使很多好方法得不到施展或者完善。筆者初涉教師崗位時,對初中歷史教學很是迷茫,于是不間斷地聽課學習。在學習、實踐、改進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模式不拘一格,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啟發式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模式。
啟發式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習的規律,充分考慮學情,使用各種有效手段,啟發學生突破思維中的障礙和困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傳遞知識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思維,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獲取新知識。翻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赫然呈現這樣一段:“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創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就要求突破傳統,為學生的自主思維提供充分空間,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這恰恰是啟發式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備課時就要做好課堂上學生隨時冷場的心理準備,所以每個環節都要設計好如何去啟發學生的思維。特別是重難點的解決,我們常會將其問題化,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切忌把問題設計得太難。新的教學設計要真正將課堂教學融入教案中,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在以往教案設計中,教師常常忽視實際學情,想當然地設計課堂提問,當課堂出現冷場,或者學生的回答脫離教師的預設時,教師為了將課堂教學進行下去,只能直接向學生傳遞答案,然后拋出下一個問題,導致學生受制于教師的提問,沒有自己探究的空間,思維活躍度大大降低,難以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新課改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避免學生機械式、被動式地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傳統的教學設計跟新課改的精神在一些方面是不符的,而新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教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使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堂,全面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也使學生充分動腦,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
充分備課只是第一步,真功夫還是在課堂教學上。《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要掌握火候,以學生為主體是該火候的把握原則。因為啟發式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給學生堆砌知識。火候到了,我們就可以為學生適時打開思維的閘門。
啟發式教學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例如,七年級上冊《北方的民族匯聚》一課,學生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不易理解,而前一目的知識僅是小字,處理時可以將第一目的知識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串,由學生自學,既考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充分認識了改革時所處的環境,感受到民族融合的時代潮流。這就在學習改革原因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改革的必要性,也對改革措施和影響有了明確理解。另外,學生討論問題后,教師要對相關問題的答案進行合理的歸納整理,讓學生更加明確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在新課程三維目標指導下,我們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不能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在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永恒不變的主題。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民族的歷史由各民族共同締造,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總之,歷史課堂中的啟發式教學要堅持幾個原則:(1)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3)指導學生實踐,發展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4)教學中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5)注重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教就是為了不教。”我們從中體會到啟發式教學的目的,不僅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教師的教學不應該是為了把知識和問題的答案直接傳遞給學生,而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為學生打造一把鑰匙,讓學生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所以,如何進行啟發式教學,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