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安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課程改革深入開展,為數學教師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大眾數學”觀,要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設法轉化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困難的學生。[1]在課堂教學中給予數困生關心 ,并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便盡可能地調動數困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關鍵詞:數學;學習;興趣;成功
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習困難的學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貧困山區的學生更突出。數學《標準》指出:“對學有困難學生,要特別給予關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標準的要求。”這為數學教師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是我在工作實踐中對數困生的轉化的幾點嘗試。
一、給數困生特別的關懷
學生討論、練習的目的在于調動每一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盡可能使每一名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這一環節不但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還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我堅信“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學中從情感上給學生以特別關懷。有微小進步,就給予表揚。數困生注意力持久性差,易受外界干擾,上課難免心不在焉,易走神。對此我總是以耐心、溫和的方式提醒,尊重他們的人格。在課堂教學中,容易解答的題都由他們完成,以盡可能多的機會展示他們的能力,強化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自信心。總之,利用一切機會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一個巧妙善意的提醒,一個鼓勵贊許的目光,一次衷心的夸獎,都能喚起數困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贏得他們積極進取的心理。
二、課堂提問要適合于數困生的最近發展要求
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上課比較好動、有的自卑感強。由于應試教育的痕跡依然嚴重,好多學校仍把升學率作為教學的指揮棒。老師在上課時,總是把目光盯住一些優等生,因此數困生不喜歡舉手發言,其實也輪不到他們發言,久而久之,對上課內容毫無興趣,我行我素,成為課堂學習的陪客。為使每位同學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我在教學時,有意設計一些接近數困生最近發展的問題,在講《抽獎的問題》時,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你參與過抽獎活動嗎?假如全班同學都去抽獎,是先抽的中獎概率大還是后抽獎的中獎概率大?學生紛紛嚷嚷爭論起來,沒有一個學生閑著。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生抽獎的順序與中獎的概率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概率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做課堂達標題時,堂清率為95%,下課前一分鐘,我就大張旗鼓地表揚了在課堂中表現突出的數困生,并對表現一般的學生給予肯定,使他們對學好數學充滿信心,并鼓起勇氣繼續主動學習。
三、讓數困生經歷學習數學成功的體驗
由于數困生常常過分夸大學習中的困難,而過分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在了解學生原有認知水平上提出恰當的要求,安排適當難度的練習或考試,讓他們在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獨力思考中解決問題,使他們體驗到戰勝困難后的愉快,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增強自信。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作如下規定:對于學生不滿意的課堂達標或試卷,采取師生商量,重新選時間重做一次,重新評價的方法,給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有兩個學生在做完《一次函數表達式》的達標題后,覺得做題時沒有發揮好,想重新做一次,希望得到一個高分,就向我提出要求是否可以?我回答道:非常高興你們能作重新的選擇,這就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給他們重新成功的機會,也使學生完成滿意答卷之后,獲得了心理和情感的滿足,感到了成功的喜悅。這兩個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成功,在成功得到學習的動力,從此上課更積極主動,成績也逐漸好起來。同時,我在教學中經常給數困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并創造條件讓他們成功,讓他們回答較簡單的問題,使他們“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嘗到了甜頭,從而對學習充滿自信,不斷為自己取得成功的愉悅,鞏固學習興趣。所以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主動性”原則和“可接受性”原則,才能使學生經歷成功的體驗。
四、給數困生創設成功的學習機會
如進行《抽樣的實際應用》教學時,要求學生利用統計整個班級所有家庭一天內丟塑料袋的數量,來估算全鄉2300多戶人家一天丟塑料袋的數量。學生自報自家一天丟掉的塑料袋數,然后分組把所有數字進行統計,再估算出全鄉所有人家一天丟的數量,通過此方法把看似很大且復雜的數字變為現實。在數字的處理過程中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性,有利于對數學產生積極的情感。在安排這種活動時,讓學習好的學生與數困生結成學習伙伴,共同探索、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教師參與到數困生的學習過程中,關注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過程變化和發展,幫助引導數困生,這對提高數困生的自信心與對數學產生興趣是很重要的一環。
五、加強對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1.指導閱讀。具體方法是閱讀前出示閱讀題,如教學“角的度量與表示”時,可出示閱讀題:我們以前用刻度尺測量線段的長短,那我們用什么來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幾種?表示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閱讀完畢,或通過提問、或以評估的形式來檢查閱讀效果;或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小組以討論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同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問題,并不失時機地表揚在閱讀中有進步、有成績的學生,使學生有獲得成功之喜悅,從而產生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2.指導討論。教學時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數困生進入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景,使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一題多變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如教學“絕對值”“列方程解實際問題”時,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生好、中、差搭配)。由此引導學生五、六人一組進行討論,歸納出相應的方法和規律。
3.指導觀察。數困生對圖形、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需要老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去觀察。采取邊觀察、邊提問、邊引導學生對變化愉悅、條件、結果進行討論;或創設教學情景把學生帶入較熟悉的環境去觀察。如在教學“平行”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中有關于平行的實物,上課時著重提問數困生,并根據他們的觀察、分析的情況逐步導出平行及性質。這樣能使數困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獲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4.要注意學習策略的制定或讓學習好的學生介紹自己成功的學習經驗及學習方法,以培養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最后還要在習題課中加強數困生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包括學生行為目的性、做事的自覺性、果斷性以及堅持性、自制力方面。這也是轉化數困生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