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求應+王婷+劉雪寧
摘要:近年來中日關系此起彼伏,特別是安倍執政,中日關系陷入低谷,引發人民對日本這個國家極大的關注。在新的形勢下,作為了解日本的重要窗口——《日本社會與文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日本;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106-02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與進步,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在不斷地擴大,地球村在逐步形成,大學生作為建設國家的棟梁、精英,在步入社會前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對國際社會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開設本課程的必要性
中日兩國都是亞洲和世界的重要國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著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然而,近年來中日關系此起彼伏,特別是安倍執政以來,他參拜靖國神社,極力否認歷史,試圖修改憲法,引發中韓強烈反彈,導致中日、日韓關系陷入低谷。另一方面,盡管中日關系持續惡化,中國赴日游客也創歷史新高,中國人赴日旅游的滿意度仍然名列前茅。據日本政府觀光局公布的《國籍/月別 訪日外客數(2003年—2016年)》■數據顯示,2015年訪日游客中,中國游客僅次于韓國,居第二,達499.38萬人。另外,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3年全國游客滿意度報告顯示,中國游客赴日旅游的滿意度仍然名列前十。這些都表明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表現出希望了解日本的積極意愿。因此,不僅是日語專業的學生,讓非日語專業的學生進一步了解日本,認識日本人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就顯得很有必要和價值,開設《日本社會與文化》課就應運而生,它是介紹日本、認識日本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很有必要的一個途徑。
二、教學現狀、特點與教學改革的緊迫性
由于中日關系的跌宕起伏,敏感性和復雜性較為突出,引發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日本這個國家。以筆者所在的學校井岡山大學為例,原本只打算開一個班的公共選修課,結果因為選修的人太多,不得不開兩個班,每個班的人數多達120人。
為了應對廣大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作為介紹日本的窗口,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日本社會與文化》、《日本文化概論》等公共課程,為幫助學生對日本社會各方面有較為全面的、立體的、形象的客觀認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開設課程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也是很多公共課的共性。比如必修課比例偏高,公共選修課比例偏低;學生專業負擔太重;學校、教師不重視公共選修課等問題使得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還有很多學生抱有混學分的想法,上課不積極,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玩手機、看小說、上自習、開小差的情況也比較嚴重。
隨著我國高校課程建設改革的不斷深入,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不斷推進,公共選修課在整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加上中日關系的跌宕起伏,充滿不確定性、敏感性和復雜性。面臨新形勢、新變化,作為廣大學生了解日本的窗口——《日本社會與文化》課必須進行教學改革,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教學改革策略探討
1.提高對公共選修課的認識。現在的大學教育也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提高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首先要提高對公共選修課的認識,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加以重視。學校也應該有計劃、有實效地培養青年教師,加強教師教學水平能力的培養,重視教師團隊的建設,使得本課程具備持續、穩步發展的潛力,為本課程的高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2.明確課程目標。對課程設置的目的與教學目標認識的不同就會導致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的不同,必然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不同影響。與為日語等專業開設的專業課《日本概況》、《日本歷史》等不同,《日本社會與文化》課程是一門以全校所有專業學生為教學對象、用中文進行教學的公共選修課。幫助學生掌握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教育等知識,對日本社會各方面有較為全面的認識,熟悉中日文化差異,以批判性眼光看待其文化及核心價值,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將有助于兩國人民的進一步交往,促進兩國關系的良性發展。
3.選擇合適的教材,同時搞好課程建設。目前,市面上關于日本概況介紹的教材很多,多數存在內容陳舊、條理不清晰、資料堆砌等問題。教材選擇不當,學生很快感覺枯燥,勢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為解決這些弊端,我們選用合適的教材外還必須配備一定的參考書。在選擇好教材的同時,按照課程的內容和學生特點,還應建立完整的教案及教學大綱。這其中包括電子教案建設、電子音像資料庫建設、網絡資源建設等等。
4.樹立有效教學理念,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樹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多方面、多渠道為學生創造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環境,強調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培養學生用理性的態度理解異國文化的能力。教學上采用多媒體授課,以知識點結合影視作品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將書本和網絡所得的知識分門別類,形成科學性、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做到通俗易懂。課后布置一些思考題,推薦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化書籍、影視作品。
5.抓住社會熱點,敢于觸碰敏感問題。很多教師習慣避重就輕,對自己擅長的內容大書特書,而對于較敏感的政治社會等話題或一筆輕輕帶過,或避而不談。這種授課方式不僅難以培養學生形成辯證的思維習慣、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標準,而且也無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與認識中日之間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和經濟政治等方面的聯系和糾葛。正如2007年4月11日,溫家寶同志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談判歷史問題時指出的那樣,中日兩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過50年不幸的歷史。我們只有了解50年不幸的歷史,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才能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才能吸取歷史的教訓,開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觸碰敏感問題,并非宣傳仇恨,而是警醒人們要自強不惜,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只有自身實力得到發展,才能避免戰爭,落后就要挨打。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講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換一個角度來講,越是敏感的問題也越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感興趣的問題,其背景、歷史淵源等越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不僅如此,還可以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6.做好教學效果的監控,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回顧至今教學的實際情況,在反思中、回顧中發現問題,逐步改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每學期至少兩次教學效果調查,深入學生,了解學生需求;同時加強師生交流,根據學生反應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的設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7.不斷學習、反思、交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現代的社會變化日新月異,要當好知識的傳播者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給自己“充電”,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及時“升級”。這里的學習包括多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政治素養等等。教學內容方面,多了解時事,多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建立更健全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方面,研究新時期的教學規律和認知規律,努力使得本課程好教易學。加強教師間的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碰撞中激發靈感。
在政治素養方面,有些教師由于個人的情感對日本大加贊賞或大加撻伐,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為人民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
注釋:
(1)http://www.jnto.go.jp/jpn/statistics/since2003_tourists.pdf
參考文獻:
[1]楊從軍.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的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Z2):117-118.
[2]徐冬梅.高校日本概況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教育評論,2015,(02):134-136.
[3]車才良,溫素美.日漢翻譯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學理論,2012,(29):218-219.
[4]馮露,亢一瀾,王志勇,孫建,王世斌,賈啟芬,沈岷.基于問題學習的探究式教學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76-180.
[5]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3,(08):60-64.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Reform
— In the "Japa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Course,for Example
LIU Qiu-ying,WANG Ting,LIU Xue-n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hina-Japan relations,the Abe administration in particular,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a trough,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to the country.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a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understand Japanese,the "Japa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s imperative.
Key words:public elective course;the teaching reform;Japan;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