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梅
語文教學中有閱讀感悟,學生能主觀判斷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根本,也是語文素養形成的根本。作為語文教學,在預設時多思考學生的深讀文本,教學時多留給學生時空去深讀文本,這不僅僅需要思考而且應當在這方面進行實踐和反思。
一、革新理念,學生需要深讀文本
筆者雖然從未與錢夢龍先生謀過面,也并非就是錢先生的QQ好友,但先生的多少話語浸潤著我的心田,啟迪著我的思考,促進著我的成長。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初中學生學習語文應當具有一定的智能,怎么就在課堂中很少有主觀判斷的表現呢?更缺失的是即使有著相關的主觀判斷,總無法讓人給予比較充分的肯定。是學生的智能滿足不了閱讀感悟的需要?應當說就是完全意義上的不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錢夢龍先生所執教的《愚公移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先生教《愚公移山》不是教,而就是讓學生在讀中學,在讀、深讀中學,讓學生理解文言字詞靠的就是學生讀書,學生讀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讀懂了“始齔”中的年齡,讀懂了“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的省略句式表達的含義。學生在讀時,先生也插上一問,那問可顯得精彩了。精彩在何?先生那精彩的問也就是為了學生能夠去扎扎實實的讀。先生在回答相關弟子的提問時,所給的答復是那樣的樸實,但令人驚訝,給人啟迪。能夠形成學生之主觀判斷能力的閱讀教學過程,必須就是一個個學生都能從讀向著深讀去逐步邁進的過程,更應當是學生邁實深讀步伐的過程。
二、細品教材,文本需要學生深讀
入選于初中語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都來自于大家之大手筆。如果從色彩角度去說,那篇篇目目就是一個姹紫嫣紅的園圃;如果從質地角度去說,那篇篇目目就是一座質地優良的富礦;如果……從諸如此類的教材特色去看,讓學生產生對閱讀文本之主觀判斷,是必須讓學生去深讀的。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之所以主觀判斷努力不得以提高,就是學生沒有去深讀文本。學生只是草率了事地讀著,只是囫圇吞棗地讀著。尤其最大的問題是,本是讓學生去個性化閱讀感悟的,而我們卻就在自不自覺地讓自己的講授去替代著學生的感悟。此時,學生所形成的是一種自覺無需進行深讀的思想。因此,無論在平時,還是到中考沖刺,乃至就是到了離開學校的繼續和終身學習上,學生永遠看不出文本的一字一世界和一句一天地的奧秘。這怎能去形成學生主觀判斷的能力?又怎能讓學生去主觀判斷?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也完全必須在自身的教學中去踐行這樣的結論:初中教材文本的篇篇目目都需要去深讀。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去深讀,學生便從語言的魅力中讀到了語文的魅力,形成了諸多比較正確的感悟。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讓學生去讀,并就是重要意義上的深讀,學生便讀懂《出師表》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的原因,讀懂了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的原因。
三、深讀文本,必須興趣引領學生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思想,但對深讀文本還多不能正確地理解,其主要原因是現在教輔資料就是那樣的普遍,即使不讀文本,只要進行相關的查詢,那對文本的閱讀感悟即使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對初中學生的深讀文本,講大道理也應當無濟于事,學生就不理你這一套,也沒辦法。憑著平時的實踐,讓學生深讀文本,還完全必須興趣引領學生。如和學生一起學習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讓學生比較廣泛地閱讀革命戰爭年代的不朽故事,并利用微課程將20世紀30年代后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史的文字、圖片、畫面呈現出來,學生所耳濡目染的是中國革命諸多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光輝足跡和血染的風采。學生在得以一定意義上的形象感染后,再神游于《沁園春·雪》的字里行間,學生是如何神游的呢?學生神游時,讓學生抓住描寫、議論、抒情,抓住融描寫、議論、抒情于一爐的技法,抓住虛實相結合,動靜結合,所表現出來的壯美的意境、磅礴的氣勢、奔放的情感、豪邁的氣度。學生在充分神游的基礎上,便比較有意義地做出這樣的主觀判斷,《沁園春·雪》不僅僅就是那樣的語言美,也不僅僅就是那樣的結構美,更為重要的是充盈著理想的融合美。作品多種表達方式的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渾然一體的融合美。當學生自感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時,深讀文本的興趣才會建立起來。如果再去不斷地加強實踐,那么學生深讀文本無論是興趣還是功夫,也才可以比較完全地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邱榮珍.以“學生視角”帶領學生走進文本[J].中學語文教學,2013(9).
[2]彭景海.引領學生深層次解讀文本的預設策略[J].黑龍江教育·中學教學案例與研究,2009(Z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