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農合”改善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了嗎?
——來自蘇魯皖豫四省的經驗證據

2017-02-13 11:31:17周海文周永剛王志剛
中國軟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新農合心理健康

鄭 適,周海文,周永剛,王志剛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 100872)

“新農合”改善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了嗎?
——來自蘇魯皖豫四省的經驗證據

鄭 適,周海文,周永剛,王志剛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 100872)

農民參與新農合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但學者們關于新農合對農民健康狀況的改善效果存在較大分歧。本文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通過對蘇魯皖豫四省的795份農戶調查數據實證分析,厘清了新農合對農民身心健康的影響機理,并對改善農民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新農合促進了農民身心健康的改善;農民對新農合的參與積極性和治療滿意度較高;參加新農合時長、家庭是否有大病報銷對參合者身心健康改善的具有正向影響,而超過門診補貼上限則具有負向影響。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了健全報銷比例調整機制、提高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平衡城鄉醫藥資源配置等政策建議。

新農合;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效果評價

一、引言

“新農合”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簡稱,由政府牽頭和組織,通過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資,以大病統籌兼顧小病理賠為主的農村居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農合以提高農村地區整體醫療服務質量,增強農村居民醫療服務可及性和提升農村居民健康水平為目標指向,自2003年推出伊始就受到廣大農民的積極響應,參合率由2004年的75.2%上升為2014年的98.9%,其群眾基礎不斷擴大。新農合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權利、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成效顯著,受到國內農民群眾的高度認可和廣泛擁護,并成為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以及官員政績考核的關鍵指標。

在新農合盛行的同時,公眾開始對該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與研判。學者們觀點并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新農合對農民健康狀況改善具有正向影響[1]。與之相反,還有些學者則認為該政策會帶來負面影響,如道德風險[2]。現有文獻的研究結論存在分歧,可能是考核指標和評價標準的選擇差異造成的。如果說,在未實現全面覆蓋的前新農合時期(2003—2007年),追求參合人數的增加是衡量新農合政策效果的核心指標,以便加快推進新農合的全覆蓋,使得更多農民受到實惠。那么,在實現全面覆蓋的后新農合時期(2008年至今),改善參合者的健康質量則應成為考察新農合政策效果的關鍵變量,用來檢驗農民是否能真正享受政策利好。在此背景下,審慎考量當前新農合對農民身心健康的福利效應,探究農民對新農合的認可程度,成為評價新農合實施效果的核心問題。

鑒于此,本文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了解農民對新農合的認可和接受程度,并厘清新農合對農民身心健康的影響機理,為新農合制度的改進和完善提供針對性政策建議。本文余下章節安排如下:第二節文獻綜述,第三節邏輯構建,第四節數據來源及描述性分析,第五節模型,第六節計量結果,第七節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新農合制度自2002年被提出以來就備受學界關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國內學者圍繞新農合對農民健康的影響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下面將分別從新農合的制度設計、實施效果和存在問題三個層面展開論述。首先,新農合制度設計。有的學者從宏觀層面研究了新農合的價值取向,如袁輝(2010)[3]和李華(2011)[4]分別認為新農合制度設計的價值取向應為追求公平服務和“大病統籌為主”。有些學者對新農合資金有限問題較為關注,并提出新農合籌措資金的制度改進,如向春玲(2006)[5]和楊紅燕(2010)[6]分別提出將公益組織和商業保險引入到新農合制度框架中,以優化投資組合。與此同時,代志明(2007)[7]則認為,推行與農民的累積參保年限掛鉤的繳費年限累積制,可以有效促進新農合的推廣。還有些學者則從地區經濟水平和城鄉差異視角出發,提出相應的推廣模式和管理制度。如焦克源和李魁(2010)[8]認為欠發達地區更適合推廣“住院統籌+大額門診補償”模式。而蔣翠珍和吳雯雯(2013)[9]認為,新農合費用控制制度應實行差異化管理,縣級醫療應關注費用控制,鄉鎮醫療則應突出服務水平和醫療質量。

其次,新農合實施效果。學者們關于新農合對農民健康和醫療服務的影響觀點并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新農合具有正向效果,如封進和宋錚(2007)[10]、封進和劉芳(2012)[11]指出,新農合緩解了醫療服務不平等,特別是,健康狀況不佳的窮人成為最大的政策受益者。盧洪友和劉丹(2016),研究發現貧困地區的居民與富裕地區相比,新農合邊際受益率更高[12]。王丹華(2014)指出新農合提高醫療服務利用率改善了老年人健康,但整體作用卻逐年下降[13]但是,有些學者則認為,新農合在改善農民健康狀況、提高鄉鎮衛生院業務收入、提升住院服務利用水平和公平性以及降低醫療負擔方面作用卻有限[14-16]。甚至有些學者指出,新農合會帶來負面影響,如彭曉博和秦雪征(2014)[17]研究發現,新農合提高了農民不良生活習慣上的發生率,事后道德風險普遍存在且難以預防。

新農合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對經濟社會方面也會產生影響。秦雪征和鄭直(2011)[18]、寧滿秀和劉進(2014)[19],易福金和顧熀乾(2015)[20]認為新農合削弱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傾向。此外,新農合對農民的儲蓄水平則具有擠出效應[21]、對消費支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22-23]以及對生育決策具有負向影響[24]。在此基礎上,陳華等(2016)等指出新農合具有健康效應,顯著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非農勞動供給率和農業勞動供給率;但存在的保障效應減少了非農勞動時間[25]。

最后,在新農合存在問題方面。夏莉艷(2008)[26]認為定點醫院醫藥費用偏高、籌資難、費用監管不力、鄉(鎮)衛生院定位不當等是新農合運行面臨的突出問題。具體而言,封進等(2010)[27]考察了新農合的價格效應,發現新農合會引起縣級醫院醫療服務價格的上漲,且價格漲幅與報銷比例正相關。與此同時,李連友和林源(2011)[28]研究表明專門性醫療欺詐團伙、定點醫療機構和參合農民是主要的三大欺詐風險源。

綜上所述,學者關于新農合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在前新農合時期,學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政策解讀、問題研判、經驗介紹等定性層面;在后新農合時期,研究的重點逐步轉移到新農合的可持續性研究、體制構建與優化方面,并普遍采用實證的方法來評估新農合的實施效果。但是,上述研究存在以下兩點不足:一是研究多集中在實現全面覆蓋的后新農合時期,忽略了政策效果的時效性,進而不利于更好地把握新農合的政策取向,從而擠壓政策調整空間,影響其發展的持續性。二是關于新農合對農戶心理健康的影響文獻較為少見,定量分析新農合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機理的文獻更為鮮有。

三、邏輯構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從水、食物等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質中獲得生理需求滿足后,逐漸由低級到高級追求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疾病威脅的安全需求和情感上獲得關懷、追尋人生價值的社交需求。在此基礎上,追求名聲、地位和個人成就等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最終達到創造力和潛能充分發揮的自我實現需求滿足的階段。根據其理論,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只有當低層次需要獲得滿足后,高層次需要才能發揮激勵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以及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農村居民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其生理需求獲得基本滿足,進而轉向更高層次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新農合政策實行前,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發展格局長期存在的歷史原因,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嚴重滯后,醫療配套設施不健全和基層醫護人員專業水平低,造成農村居民檢查、治療和康復過程中除醫療費用支出外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導致農民“小病托,大病抗”現象非常普遍,其安全需求自然無法實現。此外,農村居民患病后,心理變得脆弱且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加之對“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恐懼,大病和重病患者通常害怕拖累家庭選擇放棄醫治或沒有受到必要的醫護關懷,進而產生自身沒有生活價值和意義的想法,甚至輕生的念頭,社交需求更無從談起。新農合制度以增進個體健康、改善居民生存質量為制度設計目的,可以顯著降低農民疾病治療成本,有效提高個人福利效應水平,進而改善其身體健康和提升幸福感。

基于此,本文假定農村居民的個人稟賦(財富和時間)是固定的,且參加疾病治愈和其他各種社交活動的時間成本以及購買藥品及其他物品的支出均可以用貨幣準確衡量。新農合對參合者身心健康改善的理論分析如圖1所示。為分析的需要,橫軸OH表示個體的身體健康水平,具有耐用品特性。縱軸OX表示除身體健康的其他產品,包括休閑和工作,享受閑暇時光和獲得工資均會給個體帶來心情的愉悅,促進心理健康改善。當新農合政策出臺前,農村醫務人員專業水平低,農村居民疾病治愈時間長,且不能享受醫藥費減免和補貼,造成看病總體成本偏高。農村居民的預算約束線為AB,在效用最大化策略下,身體健康狀況為H0,其他產品的消費為X0,僅能保證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新農合政策實施以后,農村基礎醫療設施改善和醫務人員水平提高,疾病治愈的時間成本降低,且農民可以享受醫藥費的減免和補貼,看病成本顯著降低。因此,通過做補償預算線DE,在效用最大化策略下,身體健康狀況為H1,提高了身體健康水平,保證了基本的安全需求得到滿足。此時,農村居民的預算約束線變為AC,在效用最大化策略下,身體健康狀況為H2,其他產品的消費為X2。農村居民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得到極大改善,達到了社交需求層次的效用水平。結合圖1得出,新農合政策醫藥減免和補貼的帶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使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水平提高,同時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會改善農民的心理健康狀況。

圖1 新農合對參合者身心健康改善的理論分析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新農合確實對農村居民身心健康的改善具有可行性,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值得詳細分析。如圖2所示:首先,在增進身體健康和防治疾病方面。新農合提高了農村醫療服務質量,降低了農民看病成本,保障了農民的身體健康。理由有二:第一,新農合所開展的農村醫療基礎設施(設備)升級和醫務人員專業技能培訓等舉措,提高了農村公共醫療的質量,提升農民疾病治愈率[1]。第二,新農合借助醫藥報銷制度降低了農民的疾病救治成本,提高了參合者疾病診治的積極性,徹底扭轉了“小病不治,大病難醫”的弊端[11]。

其次,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加入新農合后,農村居民對于疾病救治不及的擔憂不斷減緩,心理壓抑得到有效釋放。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新農合有效改善了農村醫療保障環境,農民對公共醫療的信任度和接納程度[29];第二,新農合大幅降低了參合者大病救治的醫療成本和家庭因病致貧的風險,減輕了個人(家庭)的經濟壓力[30];第三是新農合改變了農村社會醫療費用自擔的傳統,極大緩解了農民的因病返貧的恐懼感[31]。

圖2 新農合對參合者身心健康改善的作用機制

綜上所述,新農合改善了農村基礎醫療條件,降低了參合者疾病治療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提高了疾病治療的積極性。參合者不僅可以獲得健康的體魄,而且能夠培育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身心健康的改善有效激活農民的社會屬性,增強其與外界的互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催生出更高層次的人生自信,從而使個體在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力發展方面形成良性互動,顯著提升農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4點假設:

H1:農民參合時間越長,其身體健康改善越顯著。

在沒有參加新農合的情況下,農民遇到頭痛、感冒等常見疾病,更多是不去醫院治療,而是讓身體自然恢復,這樣不僅康復時間長,而且容易誘發其它重大疾病。而農民參加新農合以后,看病成本降低,得到了實惠,到醫院治療的積極性提高,使得疾病得到及時救治,隨著時間的延展,身體健康狀況得到了持久改善。

H2:農民家庭經歷過大病報銷,其身體健康改善越顯著。

如果一個農民患有重大疾病,說明其需要昂貴的治療費,在沒有參合的情況下,自費醫治必然導致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不利于術后身體的恢復。而新農合的大病報銷可以為患者節省一定比例的治療費,以便維持生活水平的穩定,為身體康復提供必要的營養供給,從而促進身體健康的改善。

H3:農民參合時間越長,其心理健康改善越顯著。

農民參合時間越長,從新農合獲得的收益就越多,身體保持持久健康狀態,不會對社交和勞動等正常活動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會得到提升。

H4:農民家庭經歷過大病報銷,其心理健康改善越顯著。

新農合有效減輕了參合家庭因大病救治造成的承重負擔,百元左右的參合費用可以獲得幾千甚至上萬元醫療費用報銷補貼。這種“看得見”的優惠,能夠緩解農民對因病返貧和因病致貧的擔憂,使其保持對未來生活的熱情和期盼。

四、數據來源及描述性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的農戶調查。共發放問卷868份,有效問卷795份,有效率91.59%。參與新農合的有766戶,占有效樣本的96.35%。其中,江蘇省189份,安徽省150份,河南省236份和安徽省191份,分別占比24.67%、19.58%、30.81%和24.93%。在參合樣本中,農戶表示身體和心理健康得到改善的分別為413和447人,占比依次是53.92%和58.36%。

(二)描述性分析

首先,個人特征。就受訪者性別分布而言,男性466人(占比60.84%),女性300人(占比39.16%),男性比例顯著高于女性。在年齡構成方面,符合正態分布。25歲以下、26—35歲、36—45歲、46—55歲、56—65歲和65歲以上的受訪者人數分別為38、111、197、249、124和47,占比依次為4.96%、14.49%;、25.72%、32.51%、16.19%和6.14%。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中專)和大學及以上學歷者人數分別為260、364、119和23,占比依次為33.94%、47.52%、15.54%和3.00%。總體看來,當前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

其次,家庭特征。就家庭人口數而言,3人以下、3—6人、7—9人和10人以上家庭分別為72、625、64和5戶,占比依次為9.40%、81.59%、8.36%和0.65%。這說明,在計劃生育政策的作用下,家庭規模小型化成為常態。在家庭年純收入方面,1萬元以下、1萬—2.5萬元、2.5萬—4萬元、4萬—5.5萬元和5.5萬元以上分別有115、244、252、85和70戶,占比分別為15.01%、31.85%、32.90%、11.10%和9.14%。在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方面,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和非農業的受訪者分別為547和219人,占比分別為71.41%和28.59%。在家庭有無欠款方面,有544名受訪者沒有欠款,占比71.02%,說明受訪者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在家庭機(電)動車擁有量方面,其中,擁有1~3輛、4~6輛和7輛以上機(電)動車的家庭分別為669、50和5戶,占比依次為87.34%、6.53%和0.65%。總體來看,農村居民出行方式的可選擇性更為多樣。在家庭居住地離最近鄉鎮衛生院距離方面,3里以下、3~6里、6~9里、9~12里和12里以上分別為271、176、92、41 和186人,占比依次為35.38%、22.98%、12.01%、5.35%和24.28%。

再次,健康特征(表1)。在飲食規律方面,只有一成左右的受訪者表示飲食和作息處于不規律狀態,說明農民的生活習慣較為規律。就人際關系而言,幾乎所有的農民表示人際關系良好,這主要由農村社交活動是以“熟人社會”特點決定的。在健康滿意度方面,僅有一成受訪者表示對自身的健康不滿意。原因在于,當前農村居民已告別追求溫飽的階段,生活質量大幅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得到提升。在個人年醫藥花費方面,近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在250元以下,也有1/5的受訪者花費在550元以上,這說明大部分農民身體狀況良好,部分農民需要政府的額外關懷和幫助。在個人是否患有慢性病方面,近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其患有慢性疾病,說明當前慢性疾病已成為制約農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加強農民健康生活習慣培養和疾病風險防范教育迫在眉睫。在家庭成員是否患過大病方面,近兩成受訪者表示家庭成員中有人患過大病。調研發現,雖然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對動輒數萬元的大病診療費用難以承受,農民“病不起”的問題依然嚴重。

最后,參與特征(表1)。就參與時長方面,參合年限1年以下、1~3年和3~5年的受訪者占比均不足10%,而超過八成的受訪者參合時長在5年以上。這表明農村居民對新農合政策認可度較高,參與積極性強。在是否超過新農合門診報銷上限方面,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上一年度其家庭醫藥消費額超出了新農合門診報銷上限。總體來看,一方面,當前農民在新農合醫療服務方面參與性較強,另一方面,新農合門診報銷比例有待提高。在家庭是否大病報銷,有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表示所在家庭有過大病報銷的經歷。說明農民已較好融入到新農合體系之中,基本能夠合理利用新農合的報銷制度降低醫療花費,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五、模型

本節的研究對象為參與新農合的農村居民,因變量為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變化(變好=1,其他=0)和心理健康變化(變好=1,其他=0),如表2所示。

表1 農民的健康和參合情況

表2 變量設置及定義

考慮到典型的二值虛擬變量特征和身心健康相互作用可能引致的擾動項相關性問題,并結合Grossman(1972)[32]的研究,采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進行計量分析。方程組的具體形式如下:

(1)

其中,Yphy、Ypsy分別為參與新農合是否改善了參合者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取值為0或1。其中,“1”表示參合后農村居民身體(心理)健康狀況有所改善,“0”表示參合后農村居民的身體(心理)健康沒有改善。α1和α2為常數項,Xm和Xn為外生變量,βm和βn為相應的外生變量系數,隨機擾動項ε1、ε2服從二元聯合正態分布,相關系數為ρ。

此時,(Ypsy,Yphy)滿足以下四種組合情形,即(1,1),(1,0),(0,0),(0,1)。進一步地,令φ(ε1,ε2,ρ)為擾動項相關系數為ρ的標準化二元正態分布概率密度函數,則上述四種情形取值概率P分別可表示為:

=P(ε1>-α1-Xmβm,ε2>-α2-Xnβn)

=P(ε1>-α1-Xmβm,ε2≤-α2-Xnβn)

=P(ε1≤-α1-Xmβm,ε2>-α2-Xnβn)

在此基礎上,利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分別對P11,P10,P01,P00取對數后進行加總,進而得到

(7)式中所示的對數似然函數,從而求得(α1,α2,βm,βn,ρ)的值。

LnL =LnP11+LnP10+LnP01+LnP00

=LnP(ε1>-α1-Xmβm,ε2>-α2-Xnβn)+

LnP(ε1>-α1-Xmβm,ε2≤-α2-Xnβn)+

LnP(ε1≤-α1-Xmβm,ε2>-α2-Xnβn)+

LnP(ε1≤-α1-Xmβm,ε2≤-α2-Xnβn)

(2)

六、計量結果

本節運用Stata 11.0軟件,借助Bivariate Probit模型,就新農合對參合農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改善情況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的wald卡方值為231.76,P值為0.0000,說明模型整體顯著。擾動項相關系數ρ=0.952,在1%的顯著水平上顯著,接受擾動項具有相關性的原假設。換言之,參合者身體健康變化與心理健康變化存在相關性,Bivariate Probit模型選擇有效。

(一)對參合者身體健康改善的影響

首先,在參與特征方面。參與新農合時長在5%的顯著水平上與參合者身體健康的改善呈正相關關系,H1得到了證實。且參合時間每增加一年,參合者身體健康得到改善的幾率增加4.5%。隨著參合期限的延展,農民在參合過程中得到了身體健康收益與提高,繼而強化其參合行為,使得身體健康獲得持久改善。是否超過門診補貼上限對農民身體健康的改善具有負向影響。主要的原因是,新農合對起報線、封頂線和報銷比例的有嚴格的限定,農戶每次門診醫藥費補償封頂線村級為12元,鄉級為15元,且每年每人門診統籌補償封頂線為150元,因此參合者花費很容易超過門診補貼上限,對其身體健康促進作用不大。家庭是否有大病報銷在1%的顯著水平上對參合者的身體改善具有正向影響,H2得到了證實,且大病報銷經歷每增加一次,參合者身體健康改善的幾率增加10.5%。可能的解釋是,如果受訪者自身有過大病報銷經歷,意味著其曾經受過嚴重的疾病困擾,新農合的大病報銷制度有效提高了其身體健康狀況;如果是其家人有過大病報銷經歷,則新農合的大病報銷制度極大地減少了治療費用,不

表3 計量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0%、5%、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

會導致家庭物質生活水平的“斷崖式”下降。因此,相比沒有享受大病報銷優惠的農戶,其身體健康狀況得到了顯著提高。

其次,家庭特征中的家庭機(電)動車擁有量和醫療距離變量與參合者身體健康的改善呈正向相關,而家庭有欠款則呈負相關。健康特征中的飲食和作息規律、健康滿意度、個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個人年醫藥支出對參合者身體健康的改善具有正向影響。

(二)對參合者心理健康改善的影響

首先,在參與特征方面。超過門診醫療補貼上限在1%的顯著水平上對參合者心理健康改善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由于門診單次報銷上限僅10元左右,農民普遍產生“可以報銷”的心理暗示,而超過補貼上限會激起參合者對門診醫療比例太低的抱怨,很難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與單春艷(2008)[31]的研究結論一致。參與新農合時長在1%的顯著水平上對參合者心理健康改善有顯著的正向影響,H3得到了證實,且參合時間每增加一年,農民心理健康獲得改善的幾率增加5.3%。參合時間越長,農民農戶從新農合中的收益越多,身體狀況得到持續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會得到提升。家庭成員有大病報銷在10%的顯著水平上與參合者心理健康改善正向相關,H4得到了證實,且大病報銷經歷每增加一次,參合者心理健康改善的幾率增加7%。新農合有效減輕了參合家庭的醫療負擔,當初不到百元左右的參合費用,現在可以報銷幾千甚至上萬元醫療費用,“病不起”的隱憂逐步消解,重新點燃患者的生活熱情,這與駱文瑤和楊燕芳(2012)[30]的研究結論一致。

其次,個人特征方面的機(電)動車數量和醫療距離可以顯著提升參合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人口數則具有負向影響。健康特征中的飲食規律、健康滿意度、個人年醫藥支出和是否患有慢性疾病與參合者的心理健康改善呈正相關。

七、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統計結果和模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點結論:首先,新農合促進了農村居民身心健康的改善。其中,53.92%的參合者強調新農合提高了其身體健康狀況,58.36%參合者表示新農合對其心理健康改善有幫助。其次,農戶對新農合的參與積極性和治療滿意度較高。96.35%的農民參與了新農合,參合時長超過5年的比例超過八成,絕大多數參合民眾對新農合形成了政策依賴。再次,參與新農合時長、是否享受過門診補貼、家庭是否有大病報銷等因素成為影響參合者身心健康改善的關鍵變量。此外,機(電)動車數量、最近的鄉鎮醫院距離、個人年醫藥支出、個人健康滿意度、飲食規律和個人是否患有慢性病也會對農民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本文得出如下3點政策建議:首先,健全報銷比例調整機制。新農合制度改革的著眼點于擴大的病種覆蓋面,適度提高慢性和重大疾病的報銷比例,降低參合者醫藥負擔;簡化醫藥報銷手續和流程,提高農民醫療報銷的效率和便利性。其次,提高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對撫養比較重家庭、慢性疾病參合者以及低收入家庭等弱勢群體給予重點關注,制定切實可行的醫藥幫扶舉措,提升該群體新農合醫療服務的獲得感。再次,平衡城鄉醫藥資源配置。加大對農村公共醫療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力度,完善鄉村醫療機構基礎治療設備的配套。加強對鄉村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其醫藥服務意識和質量。

[1]李湘君,王中華,林振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民就醫行為及健康的影響:基于不同收入層次的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12(3):58-75.

[2]李敏敏,蔣遠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逆向選擇問題驗證:基于四川樣本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0(1):56-62.

[3]袁 輝.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公平與合作視角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7):30-36.

[4]李 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效果分析:基于全國30省1451行政村14510戶的實地調查[J].政治學研究,2011(2):115-123.

[5]向春玲.國家與社會視野中的“新農合”制度建設[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5):98-104.

[6]楊紅燕.公共性、效率性與盈利性: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主體創新[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96-102.

[7]代志明.繳費年限累積制“新農合”籌資機制改革的新思路:基于集團理論的視角[J].云南社會科學,2007(4):73-76.

[8]蔣翠珍,吳雯雯.新農合醫療費用增長結構分析、動因與差異化策略[J].農業技術經濟,2013(7):53-62.

[9]焦克源,李 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補償模式的分析、比較與選擇:基于甘肅省的實踐調研[J].農村經濟,2010(8):75-79.

[10]封 進,宋 錚.中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一項基于異質性個體決策行為的理論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7 (4):841-858.

[11]封 進,劉 芳.新農合對改善醫療服務利用不平等的影響:基于2004年和2006年的調查數據[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2(3):45-61.

[12]王丹華.“新農合”健康績效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基于CLHLS數據[J].社會保障研究, 2014(5):59-67.

[13]盧洪友,劉 丹.貧困地區農民真的從“新農合”中受益了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 26(2):68-75.

[14]苗艷青,張 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效果:一個供需視角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11):71-80.

[15]李燕凌,李立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績效研究——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10):51-59.

[16]程令國,張 曄.“新農合”:經濟績效還是健康績效?[J].經濟研究,2012(1):120-123.

[17]彭曉博,秦雪征.醫療保險會引發事前道德風險嗎?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4(1):159-183.

[18]秦雪征,鄭 直.新農合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影響:基于全國性面板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10):52-54.

[19]寧滿秀,劉 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戶外出務工地點選擇的影響研究[J].財經論叢,2014(4):41-46.

[20]易福金,顧熀乾.歧視性新農合報銷比例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J].中國農村觀察,2015(3):2-16.

[21]王艷玲,欒大鵬.新農合與中國農民食物消費:經驗判斷和實證研究[J].天府新論,2014(4):71-75.

[22]蔡偉賢,朱 峰.“新農合”對農村居民耐用品消費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 (5):72-87.

[23]李 濤,王 聰.新農合對我國農戶預防性儲蓄擠出效應的實證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13(4):59-63.

[24]王天宇,彭曉博.社會保障對生育意愿的影響:來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證據[J].經濟研究,2015(2):103-117.

[25]陳 華,張哲元,毛 磊.新農合對農村老年人勞動供給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16(10):135-146.

[26]夏莉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境破解:制度解析與重構[J].經濟體制改革,2008(6):112-116.

[27]封 進,劉 芳,陳 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縣村兩級醫療價格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11):127-140.

[28]李連友,林 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欺詐風險度量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9):84-93.

[29]劉軍安,盧祖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社會心理及社會支持理論與實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7,24(1):9-11.

[30]駱文瑤,楊燕芳.新農合患者與自費患者重大手術前心理狀況分析及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2(3):295-296.

[31]單春艷.合作醫療患者與自費患者大手術前心理狀況分析及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08(5):144-144.

[32]GROSSMAN M.On the concpe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2, 80(2):223-255.

(本文責編:海 洋)

Do NCMS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Residents? ——Evidence from Surveys in Jiangsu, Shandong,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

ZHENG Shi,ZHOU Hai-wen, ZHOU Yong-gang, WANG Zhi-gang

(School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RuralDevelopm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s constantly improved, bu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bout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can improve the health of farmers h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n use the795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Jiangsu、Shandong、Anhui and Henan four provinces to empirical analysis.The effects of the farmers o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on Farmers’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o improv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farmer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CMS to promote bette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residents; farmers enthusiasm and higher treatment satisfaction to join o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personal annual medical expenditure, personal health satisfaction, dietary laws, personal i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diseases, medical distance and more than the ceiling of outpatient reimbursement, personal whether illness claims and other factors become the key variables to impro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rticipants; besides, remarkable effect of age, family popul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of the family, family whether arrears,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and long on NRCMS improvement in health effects is more obvious.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we put forward to perfect reimbursement rate adjustment mechanism, improve the support for vulnerable groups,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2016-09-17

2017-01-19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博士點基金課題(20130004110001);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風險評估)項目(2130109);廣義虛擬經濟技術研究專項資助項目(GX2015—1009(Y)

鄭 適(1974-),男,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農業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農產品價格、食品經濟學、產業經濟學。

F320

A

1002-9753(2017)01-0139-11

猜你喜歡
新農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我國中學生的醫療保險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中國經貿(2016年22期)2017-01-16 18:09:57
套取“新農合”基金
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合可持續發展分析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整合思考
時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8:22:47
關于我國農村消費影響因素的思考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08: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屁屁影院|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91色在线观看|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欧美狠狠干|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天堂网视频|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国产色婷婷|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区在线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成人午夜网址|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精品国产91爱|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亚洲乱码视频| 久久综合成人| 伊人中文网|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欧美国产另类|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不卡|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在线看|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欧美色亚洲|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亚洲视频无码|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