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俊(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從題材的真實、創新、教化回觀舞蹈藝術編創的初衷
曾 俊(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舞蹈題材創作是通過日常生活中行為習慣提煉而來,是源于生活、創新生活,并經過編導者對它加以修飾和升華,創新而形成的一種富有情感的肢體語言,稱之為舞蹈作品。一個好的舞蹈作品要具備“真實”“創新”“教化”。“真實”是源于生活,是在一定的基礎上創編出來的,來自于生活中的事物。“創新”是把生活中的普通事物通過轉化和提煉使其附有可舞性,通過舞蹈的方式展現在人們的眼中。“教化”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讓人們看到這個舞蹈會對其產生一種影響。本文就是以舞蹈題材創作中的“真實”“創新”“教化”和筆者在創作中領悟的一些個人見解而進行闡述。
藝術題材創作是源于生活、提煉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千百年來藝術題材創作不變的宗旨。舞蹈作為一種藝術文化堪比文字更加古老,是古往今來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是在生活中長期觀察積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用另一種不同于生活的表現形式重現生活狀態,反映生活的深化體現。從豐富的生活中提煉通過編導者的加工提煉和創新使之成為一種富有情感的肢體語言表達給觀眾。
1.創作題材的真實之提煉生活,源于生活
藝術的起源是原始社會中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其中“勞動說”的影響效果較大。從根本上說,藝術起源歸結為人類生活中的實踐,這無疑使得舞蹈創作在題材的選擇上源于生活,提煉生活,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近年來的一個民間舞蹈《酥油飄香》,筆者首先想到的是語匯動作的準確表達。提煉語匯動作絕非對藏族民族舞蹈表現形式了解及熟知就能創編出來,其所表達的內涵完全從生活勞作中提煉升華修飾而得。編導達娃拉姆在創編過程中說《酥油飄香》舞蹈的成功,很好地詮釋了“文化藝術創作題材源于生活”這一理論。《酥油飄香》一改往日藏族常態,通過藏族女子勞作時的情景和狀態再現軍與民的魚水之情。以往涉及軍民關系的很多舞蹈都是保留“軍隊怎么,人民怎樣”的尋常套路,情節毫無軍民融合性,沒有向觀眾們傳達出軍民魚水一家情。但觀望《酥油飄香》,情節的創新形式打破常規枷鎖,源于生活的提煉方式真實再現出軍隊的親民,同時理清整個作品的來龍去脈和人物之間的關系。
《酥油飄香》舞蹈語匯中用了兩種核心的動律:一是仰身后傾動律形態和沉重的腳步,深刻體現出人民對軍隊的崇敬。二是靦腆斜傾打酥油的動作形態,展現出藏族少女勞作時的青澀景象。在勞作場面部分,女演員走到臺口,背對觀眾,頷首、伏背、塌腰、胯,動作隨節奏變化加力、加速、加大幅度,攝取了藏族舞蹈明朗歡快奔放的風格特色,將藏族特殊的民俗民風展現得淋漓盡致,不落俗套,形象具體。而酥油茶原本就是藏族人民心中尊敬、喜愛的真實情感符號。
原始的舞蹈只是生活中肢體語言動作的一種表達形式,是舞蹈最初的參照物。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但并非豐富的生活素材就能直接成為舞蹈作品,必須經過編導者的多次提煉、編排、升華才能在舞臺上展現給觀眾。
這其中,編導者將現實生活中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煉,表現在舞蹈編排中的”美”是編導者“由心靈產生的再生的美”,它已從普遍的生活元素融入了編導者自身主觀感情及富有創新意識的藝術熏陶及感染力,是徹底的藝術作品。由此,編排出的舞蹈渲染出更多的藝術表現手法,這已是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最佳寫照。在題材創作過程中如何將高于生活的情感升華,這便牽扯到舞蹈創作題材品質選擇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以民間舞蹈《采茶舞》為例。
《采茶舞》是浙江省民間舞蹈,主要表現為采茶女子在采茶時的開心和收獲時的喜悅,表達南方地區豐收的幸福和愉悅。舞蹈作品以南方女子在采茶時的動作為基本動律,動作優美,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的抖扇、甩扇時,胸腰有提、沉、含,放。采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等,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同時又與采茶時的勞動過程有所差異,又摒棄了勞作的復雜和生活原型的搬遷,側重于藝術的概括和舞蹈的雕琢,淬煉出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組合,采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采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捕蝴蝶的喜人形象,并貫之于歡聲陣陣、笑語不絕的興奮之情與歡快之情使其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這便是《采茶舞》高于生活的表現,立足于民間舞蹈素材土壤,卻把勞動生產過程經過藝術手法提煉、加工、再現,使采茶姑娘們既符合生活原型的真實,又具有高雅的藝術價值。所以《采茶舞》是典型的舞蹈生活,高于生活的舞蹈作品。
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達情感的介質,其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傳遞性。舞者在舞蹈臺上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肢體語言動作跟觀眾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心靈上的溝通,使其找到觀眾與舞者之間心靈上的共鳴和情感上的共振。為此一個新穎的題材有別于他人的視角就成為舞蹈作品成敗優劣的重要環節,舞蹈編導者要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以全新的創作思維來完成新作品,使其附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色。
1.創作題材的創新之善于觀察,敏銳捕捉
《雀之戀》這一舞蹈作品在龍年春晚演出以后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全新的藝術效果。單論《雀之戀》的舞蹈動作基于孔雀的基本形態形象,以形求神,將孔雀舞經過加工修飾,卸下了原有的沉重道具,換上了無袖輕薄的上衣和孔雀羽毛裙及提取孔雀的各種動作元素所創。如兩只孔雀漫步森林,相互親昵、追逐嬉戲、飛翔、拖翅、亮翅、展翅開屏等,和原有孔雀舞中的元素動作發揮手臂的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以手指、臂的動作和肩、胸、腰各關節的靈活運用,頭眼、手的變化和伸展的舞姿提煉出極具創新性的舞蹈動作。但全新的舞美設計卻讓人們在整體感官上得到了一種全新的視覺,讓人們看到了另一種舞臺整體的呈現效果。在這里,舞蹈成了融入整體視覺畫面色彩中的一部分,且不可思議地貫穿始終,就像叢林中的動物們的偽裝色,你需要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來面對,才會在驚喜、神奇和迷彩世界中尋找到藝術真諦。仿佛讓人們發現了另一片天地,不再是趨于肢體動作而是用另一種舞臺整體效果感和全方位的視角感來詮釋給觀眾。
舞蹈以深藍色做主色調的森林為大環境,畫面中間變幻成月光映襯下的鳳尾竹,對“孔雀”的生活環境加以藝術提煉,使“孔雀”融入美的環境中,以便達到更高的藝術視角效果。同時藍色調的舞美背景襯托出節目更具詩意化。月亮從天幕緩緩運動到弧幕跟整個舞臺效果帶來了極強的視角感受,蝴蝶在竹叢中飛舞,粒子特效帶著光暈徐徐升起,營造出唯美的環境從而陪襯出“雙雀”最美的戀愛環境。隨著“雙雀”感情的發展,舞蹈演繹達到情感的高潮,舞美以孔雀開屏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眼中。孔雀開屏的簡單方式將舞蹈整體效果美展示到極致,也將《雀之戀》的舞蹈內涵直觀簡潔地傳達出來,從而達到情感共鳴。
由此,舞蹈作品在作者的敏銳捕捉中得知未來將要面臨發展的方向,不再趨于肢體動作,而是舞臺整體效果感,從而使簡單的舞蹈在舞美的襯托下,將舞蹈的美和情感抒發給觀眾。
對比工況一和工況二可以發現,幅流風機可以有效地擾動滿載地鐵車廂內的氣流,能將空調出風更加均勻地送至“氣流死區”。而對于工況二和工況三,即有幅流風機的兩個工況,在幅流風機的作用下車廂內的風速度分布幾乎無區別,最大風速均出現在幅流風機出風口處,風速約為2.8 m/s,截面平均風速約為0.5 m/s。
2.創作題材的創新之打破常規,舊中求新
《醉鼓》作品“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可是作品中并沒有對“鼓”的打擊做文章,而是將其成為情感的載體、思緒的媒介。舞者通過肢體語言向觀眾展現了他內心激烈與復雜的感情。可是不管多么豐富的感情,中心卻只有一個,就是對藝術的迷戀。在舞蹈進入高潮時對鼓的迷戀尤為的突出,當舞者揉動著鼓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以烏龍絞柱凌空而起的動作瞬間將舞蹈推上高潮。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提鼓、托鼓、舉鼓的舞蹈組合,始終把鼓抱在懷中,仿佛鼓就是血脈和生命,人將自身情感依托于鼓,鼓經過人感情詮釋,情神融為一體,使之更好地詮釋了作品的情感。常規中的鼓以擊打為主,如漢族舞蹈鼓子秧歌中,“抻”是基本動力特征,其組合動作抻鼓,雙手于左腹前擊鼓時,注意重拍擊在節奏點上。節奏的韻律便是鼓作為傳統樂器賦予觀眾們感官及視覺上的沖擊。但《醉鼓》作品演出以后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直至今日仍是一個杰出作品,激發了編導者一種創作思維。它打破了常規的思路,鼓從打擊樂器升華到情感寄托的道具,舊中求新,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現給觀眾。從最基本的鼓中尋找出了突破點,創新出新的舞蹈作品為當代社會古典舞奠定了一個里程碑。不再是古代人物的當代塑造,也不是戲曲舞的變形呈現,而是“雅文化”向“俗文化”攝取養料,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讓古典舞素材走向了一個飛躍時代。
好的舞蹈作品都有它對人的啟發,使人看完以后陶冶其情操,對其生命產生啟迪。舞蹈題材除題材新穎、精湛外,還要有它教育后人的地方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創作過程中要認真地挖掘所選題材中蘊藏的深沉含義與閃光點,使之通過肢體動作的方式反映時代和社會現象,使其更富有生命力。
1.創作題材的教化之以人為本,教化育人
作為一個舞蹈作品,選材首先要有它教育后人的地方,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教育后人。例如:《千手觀音》,優美的舞姿和21位聾啞人在聽不到音樂的情況下,用她們的毅力頑強地譜寫著她們對生命的向往對未來的渴望,詮釋了健全人無法做到的一面。她們用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千錘百煉,以毅力跨越不足,用生命譜寫文章,詮釋出一幅富有生命力的壯麗畫面。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博愛、寬容、平和、仁愛之精髓。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愿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在佛教中千手表示法力無邊,可以拯救眾生于危難;千眼表示智慧無窮,可以普觀世界,洞察秋毫。由此,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目前中國幾乎家家都對觀音有所信奉,觀音菩薩成了當今中國最受歡迎、敬仰和信奉的一位佛教人士,每逢過節和民間的初一、十五都要給其上香禱告,并且她的言行以善為本,普度眾生,用愛感化世人,流傳百世。
綜上幾點,她就具有廣泛的民間性和民俗性。古老的題材,卻被作者打破常規,用散發性思維開拓創新了一種新的模式,使觀世音菩薩具有可舞性,使其賦予新的藝術內涵。讓觀音菩薩古為今用使其變得不落俗套,光芒四射,震撼人心,影響著世人。《千手觀音》演出后人們被其所震撼,使人們心中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寬容,讓人們心中獲得力量,讓他們心靈上得到圣潔的洗禮。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佛教文化的藝術、莊嚴、博愛。
2.創作題材教化之取之民俗,脫俗詮釋
《千手觀音》取材于佛寺中的雕塑,卻與以往作品大相徑庭。編導者給其賦予了生命,讓21位聾啞女演員嬌媚、超俗的演繹出了《千手觀音》真實情感。《千手觀音》從一開始的安靜祥和,艷而不俗,到唯美的舞蹈肢體語言表現,徹底震撼、征服了億萬觀眾。她讓本身帶有迷信色彩的觀音民俗,脫胎換骨地傳播了佛教的另一種博雅藝術。
21位聾啞女孩,用她們的生命氣息和一雙圓潤纖長的手臂譜寫了一幅優美的篇章。她們在殘缺中追尋完美、在無聲中激蕩生命、在嬌媚中自強、在寂靜中吶喊生命,在沉默中奮起,她們的演繹震撼著全中國、震撼著全世界。21位聾啞女孩站成一排,在領舞的帶領下21位聾啞女孩結為一體把千手觀音演繹得淋漓盡致,優美的舞姿深入人心,有千只眼、千只手,讓人們沉醉其中,使其心靈受到深深地震撼。“只要心中有善、有愛,你就愿意伸出一千次手去幫助別人,而也會有一千只手伸向你”——這就是《千手觀音》所詮釋出的生命真諦。盛世開屏,纖手舒顫。千手閃爍,美輪美奐。千目顧盼,祈福圓滿。天籟曼妙,牽人境界高瞻。我們欣賞到的是舞蹈,感受到的是文化,得到的更是一種圣潔的美,這種美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
《千手觀音》取材于民族民俗文化土壤,其突破自我,毅力追求,演員身殘志堅,那種對真善美德執著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寬容、是中華民族的仁愛。同時也印證了此《千手觀音》舞蹈作品可以流傳百世成為傳奇經典之作。
舞蹈創作首先要編導者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用的舞蹈創作題材,經過提煉加工、修飾成為可以在舞臺上呈現的肢體語言。雖然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但不是所有的豐富生活都能成為舞蹈題材,這就要求編導者的精心觀察和提煉。
1.如何選取創作題材
舞蹈已流傳百世,每個部落種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而他們的舞蹈都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提煉,用肢體語言來詮釋,向人們抒發內心情感。因此在舞蹈創作選取題材時,抓住日常生活點滴及自身愛好尤為重要。
如一個以軍舞為題材的舞蹈編創。首先作為編導要了解軍舞的基本動律動作特征,再根據作者自身的心里想法是戰爭還是和平年代,抑或是歡慶時節方面編排。在選取軍舞題材之初是出于自身對軍隊的向往和熱愛,想通過舞蹈來抒發自身對軍隊的熱愛之情。在選取好題材后要深入了解關于部隊文化,編創時不至于動作特征無法捕捉到位。因此,如何選取創作題材是基于人心中的思想和熱衷以及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故事來提煉編創,從中發現可舞性,加以修整創編,讓其用肢體語言演繹出來,向觀眾抒發編導者內心所要向往的真實情感。
2.怎樣詮釋創作題材
舞蹈是用肢體抒發感情有別于其他藝術,有了好的肢體動作但動作中不富有情感,那就和廣播體操一同無二。因此對于詮釋,首先要有感情的抒發,它是編導者用肢體抒發感情的一種途徑,把主觀感情融入舞蹈之中,讓每一個肢體語言動作都承載著情感,這樣才能打動觀眾的心,和觀眾在心靈上溝通。
例如舞蹈作品《同行》,作者用兩個女孩和一只水壺由始至終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使觀眾為她們心痛、為她們流淚。通過對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為描述背景,其中一個女孩用她那無私的精神把最后一點水喂給了同伴,讓同伴得到了生還,而自己光榮犧牲。從開始到高潮再到尾聲,每一個肢體動作中都蘊含著作者想要抒發的感情,這是一篇用感情帶動肢體,用肢體抒發情感的舞蹈作品,讓觀眾心靈上得到震撼。這是一個情景生死劇,沒有華麗的技巧,卻用最真實的情感詮釋整個舞蹈。由此可見,情感是演繹和詮釋舞蹈的靈魂之所在。
綜上所述,可見一個真實、新穎而深遠的舞蹈題材選擇,在整個舞蹈創作過程中有著非凡的定位能力。“真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演繹高雅藝術舞蹈;“創新”是敢于打破常規束縛,用智慧尋覓到好的亮點和閃光點;“教化”以人為本,教化人心,陶冶人的情操,產生心靈的共鳴,給人以人生的啟迪。一個編導如果懂得了這3點,他將能夠很好地創編出一個舞蹈。舞蹈貴在創新,我們學習編導的人,要盡自己所能地去打破常規的思想方式,大膽求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只有這樣成能創編出好的舞蹈作品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舞蹈作品才能給人們帶來視覺的沖擊、帶來心靈的震懾和精神上的共鳴,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和舞蹈的發展的趨勢。
[1]《酥油飄香》淺談.
[2]浙江民間舞蹈賞析《采茶舞》.
[3]《醉鼓》淺談.
[4]《千手觀音》賞析.
[5]淺談《雀之戀》.
[6]軍舞《同行》淺談.
[7]袁禾. 大學舞蹈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