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麗
(山東藝術學院教務處,山東 濟南 25001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孫繼南學術貢獻暨學術研討會述評
彭 麗
(山東藝術學院教務處,山東 濟南 250014)
孫繼南是山東藝術學院知名教授,也是我國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史學家。其史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黎錦暉研究、李叔同研究、音樂教育史研究和音樂通史教材的編寫等方面。2016年11月,孫繼南教授因病去世。12月,由山東藝術學院與中國音樂史學會主辦了“孫繼南先生追思會暨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的20余位專家、學者對其學術貢獻、學術品格、音樂活動、人格操守等進行了回憶與總結。
孫繼南;中國音樂史;學術貢獻
孫繼南先生(1928-2016)是山東藝術學院知名教授,也是我國音樂學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史學家。在他60余年的音樂教育、學術研究生涯中,不僅培養了眾多優秀的音樂人才,所撰寫并發表的多部論著及文論還成為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重要文獻。2016年11月5日,孫繼南教授因病去世。為表達對孫教授的崇敬與紀念,12月6日,由山東藝術學院與中國音樂史學會主辦,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與音樂教育學院承辦的“孫繼南先生追思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濟南舉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的20余位專家教授與百余位學生,共同追思、緬懷孫繼南先生,對其學術貢獻、學術品格、音樂活動、人格操守等進行了回憶與總結。山東藝術學院校長王力克、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洛秦分別致辭,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張桂林作了講話。
孫繼南的音樂人生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的,其60余年的音樂生涯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前30年的音樂教育實踐階段與后30年的中國音樂史學研究階段。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孫繼南開始了他的史學研究階段。先后撰寫、主編并出版了《中外名曲欣賞》《中國音樂通史簡編》《黎錦暉評傳》《黎錦暉與黎派音樂》《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等著作,撰寫了幾十篇中國音樂史學研究論文。這些著述中,既有對音樂歷史的宏觀描述與整理,又有對中國音樂史學中具體人物、作品、事件的個案探究,雖跨越數十年,卻始終保持了細致、嚴謹、求實、據理的學術品質,頗具“樸學”之風范。總體而言,孫繼南的史學研究主要集中于黎錦暉研究、李叔同研究、音樂教育史研究和音樂通史教材的編寫等方面,其學術風格求精不求多,堅持以史料說話,在史料挖掘、甄別、闡釋等方面的成就與能力得到與會學者的稱頌。
1. 黎錦暉研究
眾所周知,黎錦暉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頗具爭議的音樂家。他曾在20世紀20年代開創了中國早期兒童歌舞音樂的新局面,引領了中國近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卻也因種種原由而遭非議近半個世紀,以至于學界對于黎錦暉常常是避而遠之,人們關于黎錦暉的認識也是撲朔迷離。
關于黎錦暉研究,孫繼南先后共發表過9篇文章,2部著作。其第一篇關于黎錦暉的研究文章是1984年發表在《齊魯藝苑》的《黎錦暉音樂創作思想初探》,之后,對黎錦暉的生平做了長時間的積累與梳理,整理出黎錦暉年譜,于1988年發表在當年的《齊魯藝苑》第四期中,為學界關于黎錦暉的研究鋪就了第一塊基石。
孫繼南出版于1993年的著作《黎錦暉評傳》(人民音樂出版社),率先打破了這一研究禁區,開始全面刻畫與評價這位頗具爭議性的音樂家,該書用大量的史料勾勒出一個充實而飽滿的音樂家形象。之后,歷經14年的研究與重新審視,于2007年又寫作出版了《黎錦暉與黎派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基于他對黎錦暉的深入研究,與會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上海音樂學院洛秦教授指出,孫繼南是“黎錦暉研究的第一人”,所著《黎錦暉與黎派音樂》一書可謂是“音樂史的典范之作”,“完全顛覆了以往近代音樂史中被扭曲、丑化的形象”,作為正直不阿的音樂史學家,功莫大焉。天津音樂學院郭樹群教授在題為《試談孫繼南先生的重要學術貢獻》的發言中說到,黎錦暉研究是孫繼南最具挑戰意義的研究課題,體現了其勇于突破研究禁區的學術敏感性和理論洞察力。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項陽研究員,對《黎錦暉與黎派音樂》一書的特色進行了細致歸納:(1)客觀描述黎錦暉的貢獻,從龐雜的史料之中敏銳地捕捉、梳理,力求最準確、最完整、全面地將黎錦暉展示在世人面前;(2)用大量當事人的話語對歷史事件互證;(3)對時代背景和作品的分析下了大力氣;(4)將不同時期對黎錦暉褒貶的差異性進行合理分析;(5)把握住時代進步對黎錦暉歷史評價的不斷演進;(6)無論是“曲折的人生道路”“多元的音樂創作”“進化的歷史評價”,還是重新修訂過的黎錦暉年譜,以及黎錦暉夫人梁惠方女士所著《黎錦暉的后半生》修訂稿的首次發表,都顯示出該書的權威性和全面深入性。
孫繼南對于黎錦暉的研究成果是當下中國音樂史學界對歷史人物進行專題性研究的突出代表。
2. 李叔同研究
李叔同是中國20世紀的卓越藝術家,近現代藝術教育事業的先驅,學堂樂歌活動的代表性音樂家;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從此潛心于佛學研究,終成20世紀佛學界一代高僧。
孫繼南關于李叔同的研究是從其于1906年編纂出版的《音樂小雜志》開始的。自1984年在《山東歌聲》發表《我國最早的音樂期刊——李叔同編<音樂小雜志>》,至2016年在《音樂藝術》發表《<誠>:李叔同百年樂歌新發現——兼及周玲蓀唱歌教材與李叔同歌曲史料研究》,33年間發表了有關李叔同的研究文章21篇,主要涉及李叔同的樂教思想、《音樂小雜志》,以及歌曲《送別》《清涼歌》《廈門市運動大會會歌》《三寶歌》《誠》等作品的挖掘與研究,堪稱音樂史學微觀研究的范例。這些學術成果不僅體現了孫繼南的史學研究視野與方法,更成為音樂史個案的補充與拓展,同時,研究本身也對研究者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對于此,研討會上,學者們就這些成果以及所體現的孫繼南對于史料的挖掘與甄別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郭樹群在發言中指出,孫繼南在闡述弘一法師音樂教育思想時*孫繼南關于弘一大師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兩篇代表性文論:《以德感人,以樂化人——弘一大師的樂教精神》(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第31至35頁)、《李叔同——弘一大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第61至65頁)。,首先揭示弘一法師所尊從“先器識而后文藝”的樂教思想,認為弘一法師從“以美化人”的實踐出發,達于“實行人格感化的大教育家”的境界。孫先生作為劉質平先生的入室弟子,晚年精心研究其先師的樂教思想,并且深刻的感悟到“是弘一大師以人格、學問為背景的音樂教育精神——一種不受時代局限的精神——將作為樂教界之楷模,世世代代被后人所學習、繼承和發揚。孫先生已經將弘一法師的樂教精神融入到他畢生的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之中,當之無愧地成為這一樂教體系的維系與傳承人。
中國音樂史學會名譽會長戴嘉枋教授通過講述與孫繼南先生30多年來的學術交往經歷,尤其是幾次共同在臺灣參加會議的接觸,感受到孫先生作為弘一大師的再傳弟子*孫繼南是劉質平的學生,劉質平又是弘一大師的學生。 1995年臺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理事長陳慧劍來函邀請孫繼南先生參加海峽兩岸弘一大師德學研討會,在臺灣《聯合報》的報道和陳慧劍居士的開幕詞中,都稱孫先生為弘一大師再傳弟子。,其對大師的崇仰不僅體現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中,大師的很多人生態度都對其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他在發言中,將孫繼南的為人歸結為“兩個厚”——為人溫文敦厚、待人熱忱寬厚,將孫繼南的著作特點總體歸結為“兩個實”——史料扎實、文風平實。孫先生的音樂史學研究,雖數量并不太多,但正是這些扎實的史料和平實的文風,使他所有的成果都成為擲地有聲的音樂史學文獻經典。
3. 音樂教育方面
孫繼南先生自1952年山東師范學院(今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畢業即留校任教,之后進修于上海音樂學院,1985年調入山東藝術學院,曾歷任山東師范大學音樂系及山東藝術學院師范系主任、教授,他一生的音樂教育實踐中,為山東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國音樂史學科建設培養了大批卓有建樹的優秀學者。晚年又著力編寫了《中國音樂通史簡編》《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兩本著作,撰寫發表了十余篇學術論文。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或結合個人學習經歷,或通過與孫繼南的深入接觸,梳理了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貢獻。
音樂教育史與教材的編寫。孫繼南和周柱銓主編的《中國音樂通史簡編》作為我國當代第一部中國音樂通史著作,被學者們一致評價為“音樂教材類的經典之作”。如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孟維平教授發言稿《孫繼南先生是我國當代高師中國音樂史教育領域最重要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中評價該書“編纂思路、體例、內容的選定都十分適用于高師的中國音樂史教學實際,對整個中國高師音樂史的教學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至2012年該書銷量已達23萬多冊,這個數字在音樂教材中實屬罕見!
梁茂春教授的發言《打通音樂歷史——孫繼南教授在“中國音樂通史研究”方面的貢獻》評價孫繼南是一位行事低調、好學友善、充滿愛意的人。他通過孫繼南主編的《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和其它研究成果,從歷史的縱橫兩個層面對其在通史研究方面的學術貢獻作了總結,這在音樂史上是功不可沒的。并指出,孫繼南有關山東地方音樂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對“登州文會館”的史料挖掘研究,也是意義深遠。
孫繼南在其晚年傾力寫作出版了《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2000)》,從2000年的“初版”到2004年的“修訂版”,再到2012年的“新版”,前后經歷12年。洛秦教授在會議開幕式致辭中評價該書是“填補音樂史學空白之作,又是他重視史學積累的典型體現,也更是他一絲不茍學術精神的真實寫照”,“每一次修訂都是他不斷地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和精益求精”。
4. 史料與史學觀
孫繼南先生自2000年以來,陸續撰寫并發表了多篇有關個人收集、探究、甄別近現代音樂史料的文章,如《我國近代早期“樂歌”的重要發現——山東登州<文會館志>“文會館唱歌選抄”的發現經過》(《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中國第一部官方統編音樂教材——<樂歌教科書>的現身與考索》(《音樂研究》2010年第3期)、《音樂史料研究之疑、考、信——以弘一法師<廈門市運動大會會歌>版本考為例》(《中國音樂學》2013年第3期)、《佛曲<三寶歌>源流始末考》(《音樂藝術》2015年第4期)等。這些文章不僅就某一微觀史學的節點做了細致考證,注重資料的收集,史料的甄別和證據的羅列,還映射出先生主張“無征不信、言必有征、孤證不作定論”的治史精神和縝密的治史方法。
上海音樂學院馮長春教授在其發言《音樂史料學的大家——緬懷孫繼南先生》中,通過講述孫繼南對“登州文會館”、“五三慘案”、黎錦暉《義勇軍進行曲》、弘一法師《誠》等相關史料的挖掘,深感其對史料的重視程度體現在持之以恒的挖掘史料,明察秋毫的甄別史料和見微知著的闡發史料三個方面。
中央音樂學院李淑琴教授在題為《從孫繼南老師的治史觀說起》的發言中談及,孫先生在最后10年的研究成果,是厚積薄發的研究成果,體現出“嚴謹的史料,客觀的描述,伴隨著嚴格可信的史料前提進行推理判斷”的特點。其史料類型豐富,獲得渠道多,對于尋找史學資料的方法既熟悉又嚴謹,揭開了許多真實的歷史面貌。“追求真實、客觀、準確,是孫老師最高的治史觀理念”。
35年前的1982年夏天,孫繼南先生力主在煙臺組織舉辦了“全國高師中國音樂史暑期講習班”(由教育部委托山東師范大學承辦),不僅擴大與提升了高師系統中國音樂史師資隊伍,還集中培養了一批史學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特殊貢獻。參加研討會的諸多學者當年都曾受惠于當時的“講習班”,如劉再生、項陽、郭樹群、趙為民、蒲方等等。
作為孫繼南先生晚年教授的最后一位音樂學專業學生,彭麗教授在其發言《做人 做事 做學問——憶恩師孫繼南》中講述了跟隨先生學習時的生動事例。從中能夠看到孫先生教學中的認真態度、求實原則、注重文風、靈活引導、身體力行等開放的思維方式、教學方法,這對當下高校中的音樂學專業教學無疑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中央音樂學院蒲方教授在談及與孫繼南先生的交往中,發現孫先生在其最后10年的研究中,始終關注并身體力行的做著史料考據的工作,甘于沉寂、坐冷板凳,在安心地做著史料的辨偽、考證的同時,還極重視相關音響資料的建設與收集。通過多方資料搜集,蒲教授還發現了孫先生曾發表過許多歌曲,及幾首器樂作品(待考證)。這些有關孫先生早年音樂創作的呈現,對孫繼南研究的進一步展開,對其音樂人生的整體呈現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中央音樂學院陳荃有教授基于十幾年從事出版工作的經歷,關注到孫繼南專著的不斷深耕、增訂、修訂的價值、意義,而能如此不斷地適應新階段的需要,正體現了孫先生認真做事的態度,對待專業的執著,深耕、深挖的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山東藝術學院李云濤教授提及孫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創作的歌曲《大學,我的搖籃》曾在校園里風靡一時,深受當時大學生的喜愛。之后,他還與人合作創作了一部組歌《振興中華》,第一作者也是孫繼南。
山東藝術學院孫建濱教授就孫先生在師范系的建立、人才培養、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探索、改革成果作了介紹,并通過講述與孫先生一同參與招生工作的細節,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其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教育理念。
在追思、總結環節,與會專家先后回溯了個人與孫繼南先生的交往細節,大家對先生的崇高人格表示深深的敬意,對其離世致以沉痛悼念。發言中,數位學者幾度哽咽,悲痛之情難以抑制!與會者從孫繼南先生的學術研究、治史觀念和方法,為人處世,以及在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活動等方面的貢獻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對孫先生的學術貢獻做了極高的評價,并提出今后學界開展孫繼南學術研究的建議。
正如山東藝術學院校長王力克教授在開幕式中所講,“我們召開‘孫繼南先生追思會暨學術研討會’,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這位音樂教育家、史學家,更是為了學習老一輩藝術家、教育家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傳承他們專心執教、潛心研究、精誠奉獻的育人傳統,培育更多優秀藝術人才,努力為推動國家的文化藝術事業和教育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孫繼南先生靜靜地離開了,骨灰入海,像往常一樣,沒有“麻煩”任何人。他所留下的大量珍貴學術史料、著作、文論,還有他持之以恒、正直無私、謙遜低調、為人以誠的極具人文情懷的高尚品格,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學者們共聚一堂追思、緬懷孫繼南先生,正是為了更好的梳理、總結、傳承這些財富,發揚光大,這也是孫繼南窮其一生為音樂史學和音樂教育事業付出的希冀與向往。
J609.2
A
1002-2236(2017)06-0017-04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6.003
2017-10-15
彭麗,女,博士,山東藝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國現當代音樂、齊魯音樂文化研究。
李鴻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