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勝利
在我國,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輕松的階段,這個時期學習壓力小,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最好時期。小學生對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喜歡思考,體育課不僅可以讓孩子好動的天性得到釋放,而且還能夠組織孩子合理、智慧地運動,是再合適不過的培養思維的機會。思維是有慣性的,思維能力培養好了,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創新性思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大部分小學的學校教育模式仍然還處于比較傳統的階段,尤其體育課上,仍然只注重加強孩子的身體素質鍛煉,而忽略了孩子創新性思維模式的培養,忽視了體育課在孩子創新性思維模式培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學方法有待改進。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引導孩子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去觀察研究事物表象下的深意,使得孩子看問題不會單一片面,同時還能夠培養小學生自己動手的習慣和能力,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大有裨益。因此,小學體育在上課過程中要多注重對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樣在增強小學生身體素質良好發展的同時,還能夠使課堂上的氛圍更加生動活躍,孩子們也會更加喜歡體育課,參加體育訓練。
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措施
創造輕松氛圍,以興趣為導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老師和家長都知道的一句話,但并不是都在意這句話。在體育課上,孩子們對所感興趣的體育運動的興趣是不同的,選擇也不同。比如,男生喜歡足球籃球乒乓球等競爭和團體意識十分強的球類運動,而相對來說,女生就更加喜歡一些比較小型的輕運動,比如捉迷藏,羽毛球,跳皮筋等。因此,在進行體育課的教學時,要跟據孩子們不同的興趣選擇合適的體育活動,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在進行一些基本運動的基礎上,可以多開展些別的孩子們感興趣的項目,然后以各個班級為單位,以學生們的興趣為依據進行分組,然后給每個組派老師進行指導。這樣的分配方式不僅尊重了孩子們的自主選擇權,讓孩子可以參加自己喜歡的項目,激發其上課的積極性和熱情,而且可以在運動中培養孩子們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促進小學生身心教育全面發展。在體育課上,學生更有機會可以接觸到興趣愛好相同的伙伴,而不是只能局限于自己班的小朋友,年齡差不多,興趣愛好相同的小孩子很快就能成為好朋友,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孩子的交際能力。
在體育運動中發揮學生個性和思維 對于小孩子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文化課堂上的引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時體育教學也不能忽略,同樣十分關鍵。在進行體育教學時,不能把關注點全都放在鍛煉學生的外在身體素質上,內在的思考方式的培養,良好品格的形成也十分重要。每個小孩子的特長和天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擅長學習,有的孩子擅長運動,不能根據片面的成績或表現對一個小孩子過早下定論。在體育課上,老師要認真觀察每一個孩子的長處和優點,并進行合理運用,讓學習比較落后的孩子找回自信,保持充沛的精力,培養孩子們集體生活的智慧,使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夠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成為一個真正的小團體,小家庭。而且同時也要多關注那些不能及時跟上教學進度的學生,不能一味責怪,而是經常鼓勵,并引導別的小朋友對其進行必要的幫助,在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熱心友愛的品格的同時,促進教學質量的進步和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反向教學,培養學生逆向思維 要想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首先要引導學生不用傳統的平常的角度看問題,比如從多個方面,以及遇到問題時可以逆向思考。逆向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不拘泥于傳統的思考方法,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思考事物的本質,使問題可以有一個新的解決方法,增加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可能性和機率。以前的小學體育課堂上,老師對于理論知識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后將正確的動作規范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在旁邊照葫蘆畫瓢,一直按照老師所教授的方法步驟進行演練,這種情況是在小學校園里經常會見到的景象,以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能說是錯誤的,但是絕對不是最適合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這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動腦思考,只會將所有的學習方法依賴于老師,機械的跟隨老師的腳步,使學生惰于思考,創新性的思維模式也就得不到培養。但是如果在教學進程中,向學生講解完理論知識后,做一個錯誤的示范給學生看,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發現錯誤,從而加深對動作地理解和記憶,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大腦更活躍,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過程中更加認真細心。
結束語
學生創新性思維方式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不斷自我完善,認真總結教學經驗,找到適合學生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教學方法,將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行標注并及時改進,以免下次再犯,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教師必須具備耐心和恒心,要客觀看待不同學生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不急不躁,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作為學生,一定要善于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保持自身獨特個性,對于不懂的事情和問題要及時詢問,對于不同的解決方案和意見要敢于提出質疑,在課堂上釋放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