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
區角活動以其自主化、個性化和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深受幼兒的喜愛,是幼兒主動探索、體驗獲得發展的重要形式,幼兒園應重視區角活動的開展。幼兒教育的研究表明:幼兒的發展是整體的,任何片面的、割裂的教育均無法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以作其它不同的劃分。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也提到:“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可見,幼兒的教育是整體的教育,是指向和諧發展的教育。那么,如何發揮區角活動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呢?
一、制定體現幼兒整體性發展的區角活動目標
教育目標的制定將直接影響教育內容、方式方法的制定和實施。因此,要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目標的制定應當以幼兒的整體發展為本,在設置時避免單一,應考慮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有機整合。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的發展實際上是對經驗、知識技能、社會行為、情感發展等方面的體驗和轉化的過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例如,中班科學區“多彩的顏色”的目標是這樣制定的:1. 樂意探索顏色變化的現象,感知其隱含的規律;2. 獨立完成基本的操作過程,具有良好的操作習慣;3. 能積極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互相分享活動經驗。這其中,情感、知識技能、態度、能力幾方面都涉及到了,充分體現了目標制定的整體性。
二、設置涵蓋幼兒身心各方面和諧發展的區角活動內容
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活動內容中。區角活動內容的設置要以幼兒整體發展的目標為前提,因此要求內容的設置應當全面,能體現有機聯系的各領域內容,實現內容的全面性、整體性。
(一)區角活動與主題活動的有機結合
主題教育是一種整合性的活動,一個主題往往涉及到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的網絡化結構。區角活動與主題內容有機結合,是指根據主題單元的目標設置相關的多元化的區角內容,使其形成一個連貫、有序的整體。例如,以主題單元《給你一封信》開展區角活動可以這樣根據主題目標來設置相關內容:設置美工區——“巧手坊”,引導幼兒發揮創意,通過剪、貼、畫等美工技法制作信封、信紙、郵票或創作“雜志”“圖書”;設置角色區——“郵電局”“郵政報刊亭”,讓幼兒扮演郵局工作人員,再現郵政服務流程,進行報刊雜志的銷售;設置語言區——“讀讀寫寫”,提供各種相關的圖書、資料讓幼兒在自主閱讀中了解信的傳送過程和方式;設置建構區——“能干的我”,制作各種信筒、稱重機等……如此種種,圍繞“信”的主題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有機地滲透各領域教育內容。必須注意的是,這種主題背景下的內容設置應避免表面層次的聯系,注重區角內在的實質性聯系,并借助這種聯系推動幼兒間的互動,從而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如:在上述例子的活動過程中,美工區幼兒制作的信紙、信封、郵票可以被“郵政報刊亭”收購為商品;語言區的幼兒可以嘗試“寫信”,到郵局寄信、寄包裹;建構區幼兒制作的信筒、稱重機,可以向郵電局推銷……在這樣有機聯系的內容中,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及與同伴互動,不但能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同時還能了解一些簡單的人際交往規則,學會合作、關心和尊重,在情感態度等方面也獲得發展。
(二)區角活動與生活活動有機結合
生活本身就是綜合的,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全面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應盡量關注那些與幼兒興趣、能力、已有經驗相符合的生活內容及其教育作用,并有意識地滲透到區角活動中,讓幼兒在生活化的區角內容中構建整體的經驗,獲得整體的發展。如:“餐廳”這一內容是眾多幼兒所熟悉和喜愛的,幼兒在區角活動“美味廚房”中烹飪各種傳統美食、悠閑小吃;在美工區中對食物進行包裝,對餐廳環境進行裝修;“在廣告部”設計廣告語,制作宣傳海報;其他幼兒運用生活經驗、數學經驗開設餐廳或進行消費等。幼兒在這些區角活動中不僅能獲得來自各領域的豐富的操作、探究體驗,同時也在感知、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這種整體性的體驗能有效地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總之,幼兒的任何一種知識經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教師只有在區角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豐富且有機聯系的內容,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形成各種經驗的鏈接,從而獲得多方面和諧的發展。
三、發揮家庭和社區教育資源的合力影響
幼兒教育的整體發展觀強調要把幼兒的生活看成一個整體,幼兒園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和社區生活都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相互影響的重要作用。《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其實是一種綜合資源觀,這里所指的教育資源是指對幼兒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物質和精神資源。那么,如何發揮家庭、社區教育資源的作用呢?根據區角活動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區角活動的材料
大量的區角活動的材料作為幼兒活動的操作對象,是幼兒學習、發展的媒介,可以由老師、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發動家長的參與,其意義已不僅僅是材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在收集的過程中親子互動所產生的積極的、豐富的體驗。例如,在以《紙愛變花樣》為中心的區角活動中,“創意屋”中的各種廢舊紙制品都源于家園的共同收集。在這過程中,家長們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廢舊紙制品,探究生活中收舊利廢的現象,協助幼兒制作各種變廢為寶的小物品……家長的積極參與不僅大大豐富了活動的材料,他們的環保意識也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二)讓家長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幼兒游戲時,是將生活中的經驗進行遷移、提升的過程。因此,幼兒已有的經驗是進行游戲的基礎,幼兒的許多生活經驗需要家長提供機會讓他們去獲取。獲取的途徑很多,例如開展“超市”游戲前,可請家長在帶幼兒購物時,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超市的環境特點、察看物品日期及標價、實踐與售貨員互動的過程等,使幼兒對“超市”有初步的印象。當孩子將“超市”呈現于角色區時,他們已經有了基本的感知體驗,從而拉近了想象與現實的距離。
家庭與社區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若能加以挖掘和利用,使之與幼兒園教育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將能實質性地提高幼兒活動的成效。
四、重視發現和發展孩子的優勢智能,并遷移至其他領域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表明,每一個人的智能特點是不一樣的,它強調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充分展示自己智能強項的同時,將自己優勢領域的意志品質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中,從而帶動弱勢智能的進步,達到和諧的整體發展。《指南》也明確提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相更高水平發展。”顯然,要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并不是要求幼兒的每一個發展領域的發展水平完全一致,齊頭并進,而是從每個幼兒的實際出發,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使其個人不同的發展領域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形成一種合理的張力,實現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區角活動具備個別化學習的鮮明特點,是教師實施個別教育、因材施教的好機會。因此,教師應觀察了解每個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發展水平、能力傾向、學習方式等的特點,發現、發展幼兒的優勢智能并幫助其將優勢智能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其他智能領域,使其整體發展更具潛力。例如,有的幼兒對美工活動非常感興趣,但是不善表達,不懂如何與同伴交往,總是獨自呆在美工區。對此教師可指導其學習該方面的技能技巧,啟發其用繪畫或手工的方式表現生活中各種情景及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引導、協助他逐步建立起與同伴的互動關系。啟發他為“超市”設計商品禮包;請同伴合作將自己的作品裝框,成立“畫廊”,吸引顧客前來購買;或將繪畫作品裝訂成故事書,到閱讀區講給同伴聽等等,從中推動該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帶動其語言、人際交往等智能的整體發展。總之,教師既要引導幼兒發展自己的智能強項,又要注意引導其將智能強項進行遷移,從而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當然,這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和靈活的教育機智。
綜上所述,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是我國幼兒教育的基本方針,作為幼兒教師,應當牢固樹立整體發展觀。在開展區角活動時,應積極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影響,并施以科學有效的指導,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