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英
品德課程目標比較宏大,教師在教學上必須將品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內涵,理解并掌握實際生活中一些公共行為準則和規則,從而達到適應社會要求。
一、接觸,是認識社會的切入點
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應從認識社會開始。當今的小學生,獨生子女占了大部分,父母關愛的程度高,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基本上是兩點成一線的生活,對家的周圍環境、社區情況了解不多。一二年級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可以說幾乎是空白的。進入三年級以后,如何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這是一個難點。如果照本宣科,學生也許是一知半解。我的做法是找準切入點,從課本中走出來,讓學生去接觸社會,認識社會。
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如我教三年級下冊“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一節前發現,學生連自己住的方位搞不清楚,住的小區周圍有什么設施、街道的名稱也不知道。課上,我將學生按區分組,以學校為中心,分成東南西北分成四個小組,先是同一組的同學交流,了解同一片區的大概情況。然后我帶著學生走出校門,介紹各個方位的具體位置、主要街道的名稱。再帶學生到主要街上仔細觀察,搞清楚行進路線,仔細留意街道途中的特點的建筑,小區周圍的公共活動場所、綠化景觀等,并要求學生利用上學放學時間仔細觀察,課下和同組的成員認真交流,在第二次課上共同完成社區街道圖這幅畫。經過幾天的觀察,許多學生大為感慨:原來我們的社區真美,真熱鬧,并且對社區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第二節課上畫圖部分就比較具體逼真了,完成得很好。畫完成后,我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大家作簡單介紹。這樣一來,既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也讓學生對社區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參與,是認識社會的主渠道
真正認識社區,還得讓學生參與進來。例如我在教五年級下冊“社區民主生活的啟示”一課時,就帶領學生參觀了轄區的社區居委會。適逢我縣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居委會公告欄中張貼有選民公示、候選人公示等內容,為下一節課“人民的代表”作了很好的指引。參觀后我們請居委會主任為學生介紹了居委會的人員的遴選機制、工作內容,使學生真正懂得社區組織的內涵。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創造文明的環境”時,我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公共場所撿垃圾,清洗街頭小廣告,上街打掃衛生,發放宣傳單,向市民宣傳創建文明縣城的意義等。這些親身經歷,,讓學生感受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懂得了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有義務也有責任為社會出一點力。
又如我在教四年級上冊“走進美麗的家鄉”及“家鄉的故事”這兩個主題時,我先布置學生做好調查訪問,向長輩詢問、了解家鄉的環境、地理位置、特別建筑、出名特產、風俗習慣等。教第二個主題時,主要讓學生調查訪問以前家鄉的樣子,讓學生了解計劃經濟時代的情況,同時跟現在生活相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社會進步。調查訪問后的讀短文交流活動,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有很大的滿足感,對社會的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適應,是認識社會的升華
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是過程目標,終極目標是讓學生適應社會。在教三年級上冊“我們守規則”一節時,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平時游戲中的“規矩”,如跳繩規矩、下棋規矩等。課上,我引導學生從這些游戲的“規矩”擴展到“規則”,讓他們討論: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單位有什么規則嗎?暗示可以說我們學校的或者交通方面的,這樣一來,學生的話題就多了。在課堂上通過交流、分析對比,讓學生對學校中的規則有了了解,如垃圾要倒在指定的地方、上下樓梯慢步輕聲靠右行、上課要聚精會神等。又談到交通規則,如不在馬路上玩、12歲以下不能在馬路上騎自行車、不翻越欄桿等,懂得了遵守這些規則的重要性。如此種種,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為了讓生活更方便、更安全,人們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它是由人們共同制定的,有大有小,單位有自己的規則,那是小規則;國家也有規則,即法律,法律是最大的規則。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是寓教育于社會生活中,引導學生通過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從中觀察、感受、體驗、分析自己的生活以及公眾觀念,在正確的導向中形成對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自己的情感潛移默化,逐步達到與公眾相適應,這就是這門課的最終目的。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顏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