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梅
新課程改革下語文課堂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語文味”,而“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文道同行”:語文既是人類交際的工具又承載著濃厚的人文內蘊,應把“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和美好情感的滲透進行有機結合,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
一、善從課題挖掘——抓住“題眼”進行借題發揮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而題目中的一些關鍵詞又是能體現文章的中心靈魂所在。在教學中,教師如善于抓住“題眼”導入,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強烈興趣和欲望之余,還能對學生進行豐富的語言文字積累。如一位教師在教《燕子專利》這一課導入時,先讓學生圍繞課題中的“?!弊诌M行理解組詞:對某人進行采訪叫——“專訪”;對某一門學問有專門研究的人叫——“專家”;這個座位是專門為一個人設計的叫——“專座”……然后引出題目中的“專列”一詞和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前兩句的教學,并同時巧妙地讓學生對題目進行質疑:燕子是候鳥,為什么用專列送呢?綜觀教師的導入過程,從題目入手,抓住題眼,全部是以語文的方式推進著學習過程:解詞、朗讀、質疑、學詞等。這才真正體現了語文課的特有本質。
又如《魚游到到紙上》,導入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說說課題的意思。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課題的意思是:青年把魚畫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紙上一樣。接著,教師趁勢讓學生說出可以用來形容青年的魚畫得很像的詞語。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詞語可以說出“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俏”等詞語。
二、善從文中細節挖掘——抓文中“空白”點
1. 改“標點”為“文字”
教材中好多課文里都有省略號,有的是表示用詞的重復,有的是情節描寫的省略,有的是排比的句式略寫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其不同特點進行改“標點”為“文字”的訓練,以達到教學目的。如《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通過描寫母親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語句,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當中在描寫母親給錢“我”買書后又立即投入工作的一個句子:“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句中連續用了幾個“立刻”來描寫母親爭分奪秒地投入工作,讓讀者深深地體會到這是一位如何辛勞的母親!而句末的省略號其實細細體會,意味深長,包含了許多內容。這時,可讓學生發揮想象,填補省略號的空白內容。想想母親是如何立刻又在惡劣的環境中繼續進行忙碌的縫紉工作。通過想象,交流,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母親給“我”買書的錢真的來之不易。
2. 品詞析句
語文課堂教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一文,“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粒,好象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多加了分量?!薄暗降锥嗉恿藳]有?好象一詞能否去掉?”仔細“推敲”才頓悟作者的用心良苦——一個“好象”可以想象我們的周總理在艱苦的歲月里怎樣節衣縮食!語文味在一詞、一句甚至一個標點中,這就是語文的精妙之處。
除了抓關鍵詞句,還可以在對比中品味。如教學《頤和園》這一課,在品讀“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這一句子時,教師讓學生多次朗讀,看看句中那個字寫出了昆明湖的靜?學生很快能答出是“滑”字。接著,教師讓學生比較一下如果把“滑”換成“劃、游、淌”等字讓學生再讀句子。在比較中,學生很自然體會到“滑”字更體會出了昆明湖的靜,從中充分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準確性,語文味也就出來了。
3. 聯系生活實際
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生活資源,讓語文的“文”與“道”在生活中得到提升。如《釣魚的啟示》,課文最后作者在談34年前那次與父親釣魚的經歷所給自己的啟示中寫道:“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作者可能遇到哪些誘惑人的“魚”?學生很快便能答出這些誘人的“魚”是指金錢、名利、地位……接著,教師讓學生想想在當今生活中,在不合符道德規范的情況下,當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諸如的誘惑時,應該怎樣做?如此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誘惑人的“魚”,學生理解自然就會更深刻。
除了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外,還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如學生學完《鳥的天堂》,懂得了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方法后,教師可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自己的校園一角,仿其寫法,寫一篇短文《校園一角》。通過仿寫,學生內化了這些寫作方法,把校園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描寫出來,字里行間流露出自己對校園的贊美和依戀。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