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玉
我們正在開展的模塊教學是新的教學模式,它強調整體性,讓閱讀與寫作形成了一條生態(tài)鏈,彼此不可或缺。但是,在操作的時候,很多人把這兩個緊密相聯(lián)的東西分割開來,就是在研究模塊閱讀教學的時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學;在研究作文教學的時候,只字不提模塊中的閱讀教學。作文與模塊閱讀似乎成了互不相干的兩張皮。這就難免使教師們困惑起來:為什么要進行單元閱讀?此模塊閱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日常閱讀、其他學科的閱讀跟語文教學的模塊閱讀有沒有區(qū)別?要不要有區(qū)別?應該有什么區(qū)別?這個問題不解決,閱讀教學難以找準自己的位置。
另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從哪里來?是靠學生自己多讀文章就能悟到,還是要老師指點?如果學生自己能悟到,那學校教育又有什么作用?抑或是僅僅靠多寫作文能力就能提高?那作文難、作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又作何解釋?
筆者認為,作文能力如何,是語文水平、語文教學質量高低的最終的試金石、晴雨表。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須要從閱讀教學找突破口,在模塊教學與作文教學中尋找相關之處,才能解決模塊閱讀教學為什么、干什么的問題和作文教學的活水源問題。所以要重視整合,打通相關環(huán)節(jié),使之產生雙贏效果。
語文模塊是主題單元,即教學內容圍繞一定的主題形成的;語文模塊是綜合化的產物,不是線性的斷裂知識的構成,而是圍繞共同的問題構成一個整體:語文模塊不是以“課(包括時間長度內容長度)為基本單位,而是以語文模塊本身為基本單位,即不再人為地細分為課。”
所謂語文課程模塊,就是為了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而圍繞語文課程中的某一定特定主題,通過整合學生學習經驗和學習內容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獨立的語文學習單元。每個模塊都綜合體現(xiàn)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
單元閱讀課文是作文例子。例子的意味還有很多,例子意味著隱含規(guī)律,例子意味著是一種示范。這種示范作用可以使學生見識文章思想精神的高度,形式的多樣性,可以欣賞漢語表達技巧和藝術感染力,感受漢語表達藝術的極致高度,為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寫作心理建立一個發(fā)展平臺,為學生的思維表達作出了實例示范。
日常的閱讀與單元閱讀模塊教學中的“閱讀”,是有明顯區(qū)別的。日常生活中的閱讀,只要明白了文章要表達的意思,感受到了作品營造的情感意境就行了;而模塊教學中的單元組合上,每一組單元組合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多角度取材,提供了不同的思維角度。如,本單元《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和《聽聽,秋的聲音》都是編者從不同體裁、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秋天這個專題。《古詩兩首》是從中華的詩詞文化中,陶冶學生的用字遣詞的準確性;《風箏》能引起學生自己在秋天各種活動的回憶,從內容上激發(fā)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秋天的雨》和《聽聽,秋的聲音》則從細心觀察周圍事物中,啟發(fā)學生寫作時要留意身邊的事物等等。為什么要這樣選呢?因為不僅孩子們要從這些文章吸取秋天的思想營養(yǎng),而且還希望他們今后長大成人后,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關于秋天生動有趣的文章。教學時,可以先單元通讀,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通讀全單元的課文(從單元“導讀”讀到“每一篇課文的目標”),引導學生從單元整體入手,初步了解“學什么”,使學生感知學習內容,明確學習重點(習作訓練內容——“選秋天的一幅畫或畫秋天的一幅畫,運用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寫成你喜歡秋天的作文”),通過對整個單元的閱讀來整體感知秋天,達到學有目的,學為用服務。單元模塊閱讀的各組課文都是寫作的“樣本”,讓學生感覺到認識還是有例可循的,寫作時就不會為了作文而學習作文,作文教學就成了有源之水,學生也才會對單元寫作有了更全面地認識。
因為每一個模塊都是以一個特定的主題作為模塊組織的核心,而每一個主題都是指向語文教育的總目標的,可以說主題是模塊的靈魂,因此模塊中的所有內容都是緊緊圍繞這個主題來鋪墊設置的,學生在課程模塊學習中所獲得的內容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知識點了,而是一種在主題統(tǒng)射下獲得的整體感悟、精神提升以及思維方式與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結構化知識框架等等,都為了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寫作基礎,成為寫作的示范。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