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弘
摘 要 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傳統電視媒體必須優化內部結構,積極融入網絡新媒體時代,豐富節目內容以提高節目視聽率。文章淺談傳統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出路,并提出個人建議。
關鍵詞 傳統電視媒體;新媒體時代;出路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2-0077-02
新媒體時代可以消除電視、廣播和報紙之間的邊界,傳播海量信息,滿足文化多樣性和娛樂性的需求。但是,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傳統電視媒體受到了嚴重沖擊,必須進行創新與改革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本文將從豐富節目內容、提高技術質量、創新節目經營策略和提高節目編輯的綜合素質等4個方面來舉例探討傳統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出路。
1 豐富節目內容
傳統電視媒體必須以積極的態度融入網絡新媒體,汲取新媒體時代的優點,豐富節目內容。河南電視臺新聞編輯曾經呼吁讓地方電視欄目散發出“泥土的芳香”,傳統電視媒體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和新媒體時代的優勢來豐富節目內容,滿足新媒體時代文化多樣性和娛樂性的需求[1]。藍田電視臺講述了《玉種藍田》和《碾玉觀音》的神話故事,引用了李商隱的朦朧詩《錦瑟》,并對這首詩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告訴觀眾《錦瑟》是最不易講解的一首朦朧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兩句詩使藍田玉名聞天下,詩人化用了鮫人泣珠和暖玉生煙的典故,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使極光瑩,月本是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鮫人泣淚,顆顆成珍珠,柔美而含蓄;藍田的玉山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冉冉上騰,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象征著一種一場美好的理想景色,近代文學家陸機曾經在《文賦》里寫了一聯名句:“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早于李商隱的戴叔倫曾經在《與極浦書》中寫道:“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間”。李商隱用明珠和美玉營造了高深、唯美的境界,精彩的講解使節目內容更加富有文化教育作用,最后,節目采用了初中學生的一首詩《玉魂》,詩中寫道:“美玉埋深山,煙霞幽谷見。木潤石生輝,鳳凰棲玉山。百草不藏玉,磊落自光燦。無瑕尚德馨,不與金爭艷。君子執身玉,美人綰玉簪。烈火終無損,玉品傳千年”,汲取了民間智慧,有效提高了節目的視聽率。
另一方面,豐富節目內容必須傾聽地方人民群眾的心聲,深入群眾生活,編排符合群眾路線、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電視節目,增強電視節目的文化內涵[2]。云南電視臺曾經在播放云南歌會時采集了大量來自民間的歌謠,加深了觀眾對云南歌會的了解,有利于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
2 提高技術質量
傳統電視媒體應借助新媒體技術來擴大節目的影響力,運用現代舞臺技術來增強節目的靈動性和動態美,制作精美的專題畫面,提高配樂技術和字幕編輯技術。像河北衛視的大型文化類季播欄目《中華好詩詞》節目畫面的傳統藝術氛圍、燈光效果、舞臺煙霧和每一扇門的關閉都可以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節目中時常會穿插優美的音樂,音樂內容和節奏大多和詩詞文化密切相關,例如歌曲《月滿西樓》《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點絳唇》《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狐》《鷓鴣天》《桃夭》和琵琶曲《昭君怨》《潯陽夜月》《漁舟唱晚》等,與節目的主題相符合。傳統電視媒體在編輯字幕時應借助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確保字幕準確無誤,字幕必須和動態畫面以及音樂相結合。
3 創新節目經營策略
傳統電視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來創新節目的播報方式,做好各項節目的穿插組合工作,例如將硬性新聞與軟性新聞組合播報,將國際新聞和國內新聞穿插在一起,把文化教育節目和娛樂節目相結合以提高節目收視率[3]。像《中華好詩詞》節目傳承詩詞文化的方式并只局限于背詩詞,答題模式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沙畫鑒賞”“選擇題”“心領神會”“一觸即發”等,用各種新穎獨特的方式來傳承中華文化[4],節目曾經出過這樣一道問答題:婉約四大旗幟是指婉約派的四位代表詞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別號,分別是閨語、別恨、情長和愁宗,請問這四個別號指哪四位詞人?題目中的閨語是李清照,別恨是晏殊,情長是柳永,愁宗是李煜,運用這種方式出題可以讓觀眾學到更多的知識。節目中的沙畫題不僅可以生動形象地描繪詩意,而且能夠提高節目的審美價值。“心領神會”和“一觸即發”這兩種題型不僅能夠增加節目的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培養答題選手和觀眾的思維能力。
4 提高節目編輯的綜合素質
節目編輯在促進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節目編輯,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傳承優秀文化,關注各方面的信息,確保新聞消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杜絕媒體炒作和虛假報道,妥善處理新聞節目的“及時性”和“時宜性”的關系。節目編輯在編排節目之前首先要對所播報的消息進行全面的了解與學習,例如在播報關于漢中油菜花節的新聞時,首先要了解漢中市的發展歷史和油菜花節的由來,熟悉漢中地區的民俗文化;在播報關于陜北文化的節目時,編輯應盡可能的了解陜北民歌、剪紙、飲食、農業、工業和新興服務業以及風俗習慣,將陜北的民俗文化和現代文明更為全面地展現給觀眾。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電視媒體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節目收視率大幅度降低。因此,傳統電視媒體必須豐富節目內容,汲取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和民間智慧,增加節目的文化內涵;提高技術質量,營造良好的舞臺效果,提升畫面美;創新節目經營策略,做好各項節目的穿插組合工作,提高節目編輯的綜合素質,處理好新聞節目的“及時性”和“時宜性”的關系,從而全面促進傳統電視媒體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付業勒.網絡新媒體時代旅游網絡輿情研究:源起、價值與構想[J].河北學刊,2013(5):182-184.
[2]譚可可.“機制創新”推進網絡新媒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J].學術論壇,2015(3):15-18.
[3]陳麗麗.試析央視與地方電視臺在“兩會”報道中的特色差異——以中央電視臺與成都電視臺的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新聞界,2013(14):51-54.
[4]王雪青.淺議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新聞編輯應具備的能力[J].中國科學投資,2014(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