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強西懷+許偉+王學川+李聞欣+強濤濤
[摘 要]地方高校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改革。課題組以輕化工程(皮革)專業為樣本,介紹專業結合自身優勢,依靠校企協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方面的一些做法。新模式對工科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開展具有積極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校企協同;卓越工程師;輕化工程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124-04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稱卓越計劃)借鑒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能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優秀工程師。
我校根據卓越計劃的基本要求,結合輕化工程(皮革)專業的特點,嘗試通過多途徑強化校企合作的深度,探索優化輕化工程專業的卓越計劃的措施,以利于專業卓越計劃的可持續發展。
一、卓越計劃對輕化工程專業的意義
卓越計劃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計劃。卓越計劃對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陜西科技大學是一所多科性大學,學校發展定位為教學研究型大學,輕化工程為該校的特色專業。輕化工程專業于2012年被教育部批準為第二批卓越計劃試點專業。卓越計劃的實施對輕化工程專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學院面對近年來的產業轉型、技術升級等情況,積極調研,發現很多企業對生產技術骨干、研發人員需求迫切,但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難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對于新入職的大學生,企業需根據崗位需求,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培訓。這種情況也反映出學校教學環節較實際生產滯后,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如何將企業的需求與學校的培養進行有機的結合,是校企雙方均應共同探索的課題。
二、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總體規劃
(一)人才培養定位
輕化工程專業立足行業需求,校企協同,培養企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定位明確,可解決校企在人才培養、定位、認識差異等方面的難題,促使學生按照企業、社會的需求順利成長,少走彎路,實現校、企及學生三方共贏。
(二)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
學院根據專業的實際特點,經多次討論,對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修改。主要對大一和大二學生在校進行大類公共課的學習進行調整,將專業基礎的教學環節進行調整,將“3+1”的教學模式變更為“2.5+0.5(校外)+0.5(校內學習)+0.5(校外)”,即保持學生在校外學習實踐的總學時不變,但將其他學校多采用的連續在企業實踐1學年的模式分成兩個學期進行:把學生在企業實踐的時間提前至第6學期,此時專業基礎課及部分專業課剛結束,第7學期學生在學校學習部分專業課程,第8學期學生重新回到企業進行畢業實踐及畢業論文工作,直至畢業答辯,畢業。
對培養計劃調整的原因在于考慮到學生就業。招聘單位大多在每年的11月份至寒假前到學校招聘,按照原定的教學計劃,大部分學生將錯過招聘會,以致影響就業。經調整的培養方案結合了學生在第7學期就業的要求,在保證學生在企業實習總時間不變的情況下,保證學生的就業選擇,使計劃更加符合實際。同時,可以避免下一屆學生和上一屆的學生在同一家單位實習,造成企業的接待困難。
(三)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課程體系規劃
1.壓縮基礎課程
調整課程體系,將專業基礎課的課時進行壓縮,適合企業講授的課程均在企業講授,教師為企業相關部門的主管,也可以舉辦企業技術的講座,授課時間一般在晚上或周末。由于基本為現場教學,學生可以將課堂講授的內容在現場找到對應的答案或例子,學生對此類課程的講授效果非常滿意,教學效果良好。
2.縮減實驗課程
針對在企業實踐時間較長的實際情況,去掉了卓越班學生的生產實習及認知實習環節,縮減了部分分析環節的實驗課時,將專業外語、分析化學一些專業基礎課程調至第7學期進行。課程學時的調整,使學生的培養目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
3.調整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
為了配合學生在第6學期實踐的需要,對課程的授課內容進行了調整,將制革工藝學濕加工部分內容放在學校講授,利于學生掌握專業的基礎知識,將干整理部分的內容轉至企業講授,結合現場教學。在企業的教學環節授課效果較好,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增加對專業基礎知識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將理論知識和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在實際中找理論,拿理論分析實踐問題,提升學生的實踐及理論分析能力。
三、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實施
(一)企業教學環節
1.學校專業教師到企業現場教學
校外的專業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以學校師資力量為主,課程設置全部結合實際生產。教師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授課,穿插在車間現場教學,與學生互動多,學生提出了許多實踐環節的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強烈,教學效果比在學校進行純理論教學的方式要好。
學校教師在企業也對企業員工進行一些基礎理論方面的培訓,校內外的師資力量相互補充,取長補短,交流頻繁,相互受益良多。
另外,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學院將青年教師的生產實踐與到企業授課相結合,青年教師在空余時間為學生授課,也可在企業生產環節進行實際生產,了解最新產品的加工過程,提升實際生產能力,更新專業實踐知識,有利于增強青年師資的實踐能力,開闊專業視野。
2.企業技術主管授課及企業導師制
企業的授課環節中,技術主管及管理部門主管非常支持,親自為學生授課,講授關于企業管理、生產控制方面的課程,授課內容全部源自企業日常管理及親身體驗,這對他們來講駕輕就熟,且非常吸引學生。
企業導師也承擔了卓越班學生的教學任務,企業的高級技術管理人員也結合實際經驗,給學生講授企業管理、機械、工藝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學生在學校根本無法理解或掌握,而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就較容易理解抽象、復雜的專業問題,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方面提升較快。
學校還聘請了校外的技術管理人員擔任學生的校外導師,對學生的學業、生活進行指導,對學生在生產實際經驗、為人、做事等方面進行指導,引導其順利度過在企業的實踐過程。
(二)卓越班學生日常管理
1.企業生產考核
實行每日晚點名、課堂點名、教師與學生同吃住、企業班組長考核、安全教育入宿舍等多種方式的綜合考核,有效保證了學生的思想穩定、生產安全。
2.授課教師兼任輔導員
實行授課教師負責制,教師在授課的同時,也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學生密切無間。教師及時收到學生關于教學及企業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反饋信息,對學生的安全、思想動態等方面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積極應對在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3.企業授課教師的基本要求
授課教師每節課考核,點名,保證了學生的到課率。企業的講座,學生必須參加,教師隨時進行考核。
采用提問、討論式教學,有問題,現場解決。提前介入社會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能力要求較高,也促進了師資力量的提升,同時,更好的滿足了高校教學過程的高要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
4.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
探索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師有意識的下放一些管理工作,在學生班委會的基礎上,抓學生骨干,提出“一幫一”的辦法,讓1名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1名性格相對較為內向的學生,在企業、社會調研等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將教師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有效提升校外學生的管理效能,發揮學生的潛力,鍛煉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這也符合卓越計劃的定位與要求,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5.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與企業員工、技術人員、管理層等各個層面、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人打交道的過程,是對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鍛煉,有助于其順利度過畢業后的不應期,能夠快速融入社會生活,從人長期發展角度看,這是學生社會屬性及人的個性成長的必由之路。
鼓勵學生融入企業,融入企業的日常生產,與企業員工一起生活、工作,教育學生放下大學生的身段,虛心向企業的技術工人、操作工學習,將自己視為企業員工,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提前熟悉1年后的實際工作環境。
在做好日常生產的同時,我院注重加強校企間的文化交流,學生組隊參加企業的職工運動會、拔河賽、郊游、五一聯歡會等活動。校企間的各種交流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個人,學生與企業員工的距離拉近了,熟悉了,很快就融入了企業的氛圍中。這些活動也促進了學生人格、思想的全面成長。
(三)加強與企業溝通,構建校企協同培養模式,保障卓越計劃實施
在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針對輕化工程專業面對行業小、企業遠離實踐基地、大型企業少的特點,我院一方面結合企業的實際需要和卓越工程師的基本要求,合理設計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主體框架和基本構想;另一方面,從學生就業的角度出發,對培養計劃的模式進行了調整,兼顧學生在企業的培養及擇業。
在實施過程中,加強和企業溝通,從校企雙方實際需求出發,探索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可行實施途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實行雙休和輪崗制,晚上和周末空余時間上課;從企業的角度考慮,學生在輪崗后可以適當定崗。
另外,通過人才培養帶動校企合作,以人才培養促進校企合作,發揮學校教學可以服務行業的作用。
(四)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值得思索的問題
1.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中,“工”、“學”比例與尺度的把握
在企業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學生實踐尺度把握的問題,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校企雙方的合作。實踐時間太短,企業感覺學生是在參觀;實踐時間太久,學生在企業實踐可能會變為短期工,體力勞動過重,理論學習的時間過短,就會失去實踐的意義。另外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工學結合的意義,平衡對實踐的抵觸,正確對待實踐,認識實踐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結合實踐環節的問題,給學生布置一些帶有實踐性、理論性的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實踐過程不會太枯燥。
2.合作企業積極性調動與利益的保障
在學生實踐過程中,要考慮企業的利益保障,讓企業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培養與使用結合,不能把企業作為單純的培訓基地。企業如果沒有人員使用的自由,便會失去動力。這樣的話,企業積極性不高,校企雙方會失去長遠利益的交匯點,企業感覺學生是在給企業的生產帶來麻煩。如果要讓企業感覺“煩”有所值,留得住學生,而不是單純的培養基地,就應該照顧校企雙方面的關切利益。
另外,從政策層面,國家應該對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扶持,促使企業積極參與卓越計劃。如果沒有達到企業留住大學生的期望值,那校企合作的基礎就會變得十分脆弱,畢竟,大學生就業對企業是最現實、最迫切的一件事。
3.對學生學習生活狀態的關注
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學生心理狀態調整也是關鍵之一。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授課,但學生心里如果有抵觸情緒,學習效果就會打折扣,頂崗實習過程中也容易發生意外。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實踐環節的感覺會由好奇、新鮮到枯燥、逆反,直至風險高發期。同時,伴隨就業、情感等方面的綜合因素,有必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多加關注。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提前體驗就業的生活,可能產生落差大、反差大心理情緒,可能產生對大學生活的失望情緒,加之大學生對生活經驗的積累不足、社會閱歷不夠,從美好大學生活突然到現實生活的不適感,煩悶情緒會造成部分學生的學習情緒不高,需要心理輔導介入。
學生厭學情緒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在實踐過程中要穿插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認識社會,樹立為社會服務的信心,而不會在壓力面前選擇逃避。
結合心理調整的需要,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心理進行疏導,緩解由于體力、就業等多方面因素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要關注學生和工廠員工關系,加強協調,防止學生與企業員工關系緊張、發生摩擦或者發生情感糾葛。
4.校企和諧關系建立的關鍵是雙方核心利益的相互關切
最好的合作結果是,企業從卓越班選用自己想要的人才,學生在企業找到合適的成長平臺。學生在企業提前接受社會學的知識,了解什么是大學,什么是企業,什么是企業的真正需求,回到學校后,重新充電,找到自我的定位。這樣的成長模式有利于學生,尤其是工科學生的順利成長,也有利于企業根據自我的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深度參與,從而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過程中,并讓學生、學校逐漸接受,達成三方的相互理解。
共建培訓基地,以師資培訓、科研項目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就業為紐帶,互惠互利。筆者通過輕化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產生了一些心得和體會,為對其他的工科類高校卓越計劃推進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為更好的完善卓越工程師計劃提供一些思路。
另外,通過卓越計劃實施,總結歸納,以期尋求到一種保障學生成長、兼顧企業利益、適合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結論
建立校企協同培養機制,可保障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順利開展,校企雙方都能夠從中受益。在卓越計劃的開展過程中,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配備一定數量的校外輔導員,加強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引導,在工學交替環節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利益的保護,也要關切企業在學生管理方面的困難,兩方面攜手,才能順利完成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注重實踐教學改革,更新內容,強化手段,是快速提升學生工程技能的前提與關鍵,對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新形勢要求、高素質的輕化工程專業人才具有現實意義。該教學模式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踐價值,對高等學校的其他工科專業的本科實踐教學具有積極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廖隆理,王坤余,但衛華,等.輕化工程專業科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四川皮革,2000(5):50-52.
[2] 王強,范雪榮,王平,等.輕化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淺議[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1):46-50.
[3] 許偉,強西懷.提高皮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改革與探索[J].廣西輕工業,2008(10):161-163.
[4]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5] 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30-32.
[6]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