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曦
[摘 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千年傳統教育文化中對教育對象“人”的重視一直比較明確。受我國經濟形勢和逐漸復雜化的社會現實影響,特別是以手機為通信工具的普及和互聯網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思想逐漸變得復雜起來。本文以當前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對各種類型的“問題學生”的心理引導為切入點,就輔導員的軟管理方式進行解析,希望對大學生班級管理工作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大學班級管理;德育;心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176-02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在大學里,班級成員相對比較固定,并且學生之間也都非常熟悉,相互影響力比較強,這是一個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容易出現的。大學生雖然都已成年,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不足,判斷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自律能力都比較差。特別是對于剛剛進入大一的學生來說,他們經歷了一個嚴酷的高中階段的學習,考上大學后都想放松一下,他們遠離了父母的約束,缺乏了教師和輔導員的高強度的管理,很多學生就開始變得迷茫起來,他們甚至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規劃自己突然增多的時間。因此,很多大學生開始消極度日,他們要么是將自己的時間都耗費在游戲上面,要么就是晚上熬夜玩耍,白天卻不起床,大好青春和時間都白白的浪費,并且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在逐漸下降,甚至有些學生還養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果不加以引導和管理,這對大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作為大學輔導員,是學生的第一管理者,和班級內的學生接觸最多,所以輔導員有著引領學生成才的重任。如何激發學生向上的意識,如何引導學生養成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個性,如何建構班級管理制度,是我們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二、大學生管理現狀調查
為了更好的對學生進行管理和引導,建立有針對性的、切實有效的班級管理制度,我們對班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該調查主要包含了個人理想和平時上課表現、課余時間的安排等多方面。該調查問卷為不記名問卷,共發放156份,回收153份,回收的153份調查問卷詳實、有效,皆為有效問卷。將調查問卷的內容、數據整理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有93%的學生具有遠大理想,但是他們卻不能做到上課認真聽講,下課獨立完成作業,也不能將課余時間進行充分利用,這樣看來,他們的遠大理想是沒有用自己付出相應的努力進行支撐的。
對于學生在課余時間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見下表)。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大部分都感覺到無所事事,有39%的學生選擇了打游戲,而打游戲的學生中,男生要高于女生。學生雖然有著遠大的理想,但是他們卻沒有付出實際的行動,課上不認真聽課,課下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并且在課余時間,他們也不會合理安排,大部分的時間都浪費在打游戲等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德育水平,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成才,這是我們大學輔導員必須認真考慮的課題。
三、從德育到心育的輔導員軟管理策略研究
(一)從德育到心育,關于走“近”到走“進”的探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而導,導而解,這是以學生為本進行教育和管理的主要過程。教育之根本在于以書本的形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古今中外各種經驗和案例的指導,來對學生進行健康價值觀的培養、健康心理的塑造、獨立思想意識形態及能力等的培育,以及在領悟人生真諦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客觀的規劃等。作為大學輔導員,對于學生的教育則更應該側重于對學生強大心靈的培養,通過“疏和導”兩種形式幫助其肅清負面心態,建立起積極向上的態度和意識。大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其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但是其心智和心理素質仍然不夠成熟,因此其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需要得到家長、教師、學校乃至社會方面的引導和鼓勵。尤其是對于遠離家庭,異地求學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因為自身所處環境的特殊性,除在青春期這個特定的心理轉變階段出現的明顯心理表現如容易患得患失、極其在意別人的看法、身心功能性障礙、情緒多變并難以自控以及焦慮消極等外,還有一部分學生自尊心強、心理脆弱和敏感等,這樣會導致學習消極、價值觀不健康、生活萎靡等問題。尤其是在缺乏家長和教師的及時關心和呵護時,學生很容易出現偏執、極端的人格特征及自傷、厭世的行為和意識。
從此處我們不難看出,不同情況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表現不同,不能大而化之,僅僅放下身段走“近”學生,貼近學生的生活去觀察學生的心態變化是遠遠不夠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以不同的形態各自成長著,要取得他們的信任,把握他們的心態發展趨勢就必須努力走“進”他們的內心,用一個與他們平等的視覺去了解他們心里承載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找到“問題”學生出現問題的本源,從“疏”到“導”的幫助他們解決心理障礙。
(二)從走“近”到走“進”,聆聽學生的心聲
在對不同學生的分類管理中,透過事情的表面來分析事實真相的管理方法更為重要。先放下傳統的管理觀念走“近”學生,繼而用平等的心態正視學生來走“進”學生的內心,這只是使用“心育”的第一步。如何面對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如何對不同“問題”學生的相同行為找到問題的關鍵?這將是“心育”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一步。
以本班的一次學生打架問題為例。本班的兩個學生大打出手,原以為兩個人的打架原因很復雜,但是筆者通過分別談話的方式了解到這兩個學生本來關系很好,只是在一個微信群里用手機搶紅包的過程中,因為幾分錢的事情,而互相指責,進而發生打架事件。這種事情在咱們輔導員看來是很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涉及品德和道義。因此教師要聆聽學生的心聲,就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不能各打五十大板。
(三)從走“近”到走“進”,將德育升華為心育
作為大學輔導員,要切實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以學生的成長規律為日常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式,從“愛教育”到“愛升華”的實踐可以幫助孩子們感受到來自家庭、老師、班集體的溫暖,從個人之間的小愛到集體給予的大愛,只有這樣,他們的內心安全感和合作意識等健康心態才能得到正常的保障。在筆者的日常管理中,利用課外閱讀主題活動的開展、帶領學生重溫戰爭歲月的艱辛、走進在外打工父母的環境感受父母的不易、開展各項公益行活動等為學生們搭建起一條“感受愛、觸摸愛、分享愛”的橋梁,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步與學生進行溝通,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心聲,相互幫助,相互促進。
在筆者和學生們共同的努力下,一個很神奇的情況出現了,那些平時上課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在學校的扶貧幫困的集體活動中卻表現非常出色,并且主動幫助體弱的學生完成任務要求。由此可見,之前一些家長擔心的自己的孩子會被“問題學生”“傳染”的想法,以及“近墨者黑”的說法未必就是事實。古語中,人之初性本善,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實乃空穴來風。由此,筆者建議輔導員們用心傾聽,用愛澆灌,使用軟管理的方式因材施教,將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大學輔導員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一定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要從學生的心理狀況來入手,對于班級的管理工作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要讓學生在心服口服的同時得到真正的成長,更重要的是輔導員一定要做到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輔導員的濃濃的愛。
[ 參 考 文 獻 ]
[1] 林成華.走向善治[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 郁軍態. 我國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及隊伍建設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3] 王向旭.高校輔導員群體現狀分析及其建設路徑探析[D].西安:西北大學,2009.
[4] 王松. 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5] 夏雨.關于高等教育的幾點思考[J].大學教育,2012(5):27.
[責任編輯:鐘 嵐]